旧时过中秋,几乎家家户都在自己制作月饼,而月饼模则是必备工具。自制出来的月饼,各有各的特色,做月饼的“模”自然也是形状各异、千姿百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月饼模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一些玩家的藏品。天津社会科学院王来华教授收藏的月饼模藏品就达上百种,花样之繁多,引人注“木”,令人叹为观止。
探寻月饼模的历史溯源
月饼其文字和图案都体现了丰厚的文化寓意,雕刻精致的月饼模堪称民间工艺品。
月饼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在北宋,苏东坡诗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饴和酥”。因此月饼模的历史似乎也应追溯到宋代。但流传至今的月饼模多为明清时代,可能与其材质的耐久性有关。
民间的月饼模多为木质,且多为杜梨木所制。杜梨木又称“杜木”,木质细腻无华,横竖纹理差别不大,适于雕刻,除用于制作月饼模外,更广泛用于雕刻家具和印章。
常见的月饼模,直径在三四寸左右,小的大约一寸,大的则有一到两尺。形状多为圆形,也有正方形、椭圆形、莲花形、桃形。月饼模图案、形状的变化,一方面体现的是制作工艺的多变,另一方面也是为区别月饼的不同馅料。在传统文化习俗中,嫦娥、玉兔、吴刚、桂树已成为中秋节的象征,也是月饼模最常见的图案题材之一。
王来华教授介绍说,天津艺术博物馆曾征集到一块百年前的月饼模,不但工艺精致,中秋节文化寓意也十分丰富:这件饼模直径约一尺,可以制作2.5公斤的大月饼,图案中间为月宫琼楼,里面嫦娥起舞、玉兔捣药、吴刚伐桂……主图周围,又按季节不同,雕刻了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四时花,刀法细腻、布局讲究,称得上是月饼模中的“极品”。相比之下,民间常见的月饼模就简陋、粗糙多了。“福”、“德”是出现在月饼模上较多的文字,龙、麒麟、蝙蝠等瑞兽祥兽则是图案的主角……同时,月饼模上还少不了一圈规则形状的花边,常见的有“缠枝花”等。这样,月饼从模“打”出来后,显得图案规整而雅致。
月饼模如今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它在成为一种日渐罕见的精美收藏品的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千年中秋文化的传承与见证。
探究月饼制作背后的故事
制造月饼模共有五道工序。第一道工序,就是选择好的木材,最好是用沙梨木,它的特点是板面光滑、纹路细。将选好的沙梨木材锯成一块块大约有十厘米厚的四方模板。
第二道工序是挖孔,是制造月饼模时最艰苦、最费时的工序。必须使用雕刻刀细凿,将里面的圆孔刻得平坦光滑才能使用。打边花开“牙”是下一道工序,使打出的月饼有菊花状边缘。第四道工序是打气眼,气眼是月饼模的排气孔,主要是让馅打下去时里面的空气能排出来。
最后一道工序是制造月饼模的“精华”之处:雕刻花纹,为月饼模“文身”。月饼模花纹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题材有人物、动物和花卉图案,配以文字。雕刻刀法要求简练、刚劲有力、进刀快且深。做好的月饼模要求画面印纹清晰、边牙均匀、字面光滑、脱模爽快、便于操作、适合生产需要。
使用的雕刻刀也很有讲究,都是雕刻师傅根据雕刻的需要,自已打磨而成的。刀口有平、弯、宽、窄等样式,雕刻每一处不同的花纹就使用不同的雕刻刀,雕刻刀需经常打磨,锋利的刀雕刻出来的花纹才有棱有角、立体感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月饼模不复往日的光彩,大多闲置而成为藏家的珍爱。一般说来,月饼模刻纹不会过于繁复和细致,以免月饼出模时无法表现;但也有刻工精致的月饼模留存下来,或许单纯为观赏而作。
月饼模是将生活和艺术结合为一的传统工艺。这项工艺随着中秋文化氛围越来越淡,已有日薄西山之势,缅怀过往,不免令人慨叹。如何延续这份记忆中的芳香,似乎不应只是藏家的责任,但当下也只能寄望于他们的整理和保存,以留给后代人了解前辈过往生活的机会。
王来华教授收藏的部分饼印
王来华教授收藏的部分饼印
王来华教授收藏的部分饼印
王来华教授收藏的部分饼印
王来华教授收藏的部分饼印
王来华教授收藏的部分饼印
王来华教授收藏的部分饼印
王来华教授收藏的部分饼印
王来华教授收藏的部分饼印
王来华教授收藏的部分饼印
王来华教授收藏的部分饼印
王来华教授收藏的部分饼印
王来华教授收藏的部分饼印
王来华教授收藏的部分饼印
王来华教授收藏的部分饼印
王来华教授收藏的部分饼印
王来华教授收藏的部分饼印
王来华教授收藏的部分饼印
王来华教授收藏的部分饼印
王来华教授收藏的部分饼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