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93阅读
  • 0回复

[三国演义]三国三十六计之无中生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7993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3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取消锁定操作(2022-08-05) —
             "无中生有"是<<三十六>>中"敌战计"系列里的第一计.书中对此计做了如下的一长串解释: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实互变,扰乱敌人,使敌方造成判断失误,行动失误.此计可分解为三步曲:第一步,示敌以假,让敌人误以为真;第二步,让敌方识破我方之假,掉以轻心;第三步,我方变假为真,让敌方仍误以为假.这样,敌方思想已被扰乱,主动权就被我方掌握.使用此计有两点应予注意:第一,敌方指挥官性格多疑,过于谨慎的,此计特别奏效;第二,要抓住敌方思想已迷惑不解之机,迅速变虚为实,变假为真,变无为有,出其不意地攻击对方.以上就是<<三十六计>>这本书对"无中生有"一计非常详细的总体归纳.比较学术化的言语,非专业人士似乎没这耐心把它看完.其实用大白话来解释,就简单易懂得多了:把一件本来没影的事整得有鼻子有眼,让对手上当.瞧,多干脆!这条计策如果能运用成功,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要比一刀一枪的血肉拼搏来得更为巨大!三国里就不乏这样的故事.


           无计一:第59回,曹操西征马超,韩遂,屡战不胜,战事处于胶着状态.韩遂因曹操部将徐晃已在河西成功下寨,使西凉兵前后受敌.向马超建议与曹操割地讲和,双方罢兵.并不顾马超的犹豫,自作主张派部将杨秋为使,来到曹营,表达了求和之意.曹操以需要考虑为名打发走了杨秋.贾诩入见操曰:"丞相主意若何?"操曰:"公所见若何?"诩曰:"兵不厌诈,可伪许之,然后用反间计,令韩马相疑,则一鼓可破也."操抚掌大喜曰:"天下高见,多有相合.文和之谋,正吾心中之事也."于是假意派人扬言准备退军,并装模作样地搭起了浮桥,做出了准备撤军的动作.马超担心其中有诈,加之开始对韩遂产生了怀疑,向老韩提出大家轮流调兵,看守曹操和徐晃的军营,以防有变.韩遂答应了.曹操得知后,顾贾诩曰:"吾事济矣!"在轮到韩遂带兵向操营时,操使人过阵谓韩遂曰:"丞相谨请韩将军会话."韩遂即出阵.见操并无甲仗,亦弃衣甲,轻服匹马而出.二人马头相交,各按辔对语.曹操与韩遂相诉旧事,约有一个时辰,方回马而别,各自归寨.马超闻知后,立即赶到韩遂军营来查问二人所谈何事.遂曰:"只诉京师旧事耳."超曰:"安得不言军务乎?"遂曰:"曹操不言,吾何独言之?"超心甚疑,不言而退.曹操回寨,谓贾诩曰:"公知吾阵前对语之意否?"诩曰:"此意虽妙,尚未足间二人.某有一策,令韩马自相仇杀.马超乃一勇之夫,不识计谋.丞相亲笔作一书,单与韩遂,中间朦胧字样,于要害处,自行涂抹改易,然后封送与韩遂,故意使马超知之.超必索书来看.若看见上面要紧之处,尽皆改抹,只猜是韩遂恐超知甚机密事,自行改抹,正合着单骑会语之疑;疑则必生乱.我更暗结韩遂部下诸将,使互相离间,超可图矣."操曰:"此计甚妙".于是依计而行.马超果然中计,赶到韩遂处索书看.见上面有改抹字样,惊疑不定.遂曰:"原书如此,不知何故."超曰:"岂有以草稿送与人耶?必是叔父怕我知了详细,先改抹了."遂曰:"莫非曹操错将草稿误封来了."超曰:"吾又不信.曹操是精细之人,岂有差错?吾与叔父并力杀贼,奈何忽生异心?"遂曰:"汝若不信吾心,来日吾在阵前赚操说话,汝从阵内突出,一枪刺杀便了."操曰:"若如此,方见叔父真心."两人约定.次日,韩遂引杨秋,侯选等五将出阵,请曹操答话.马超藏在门影里.操令曹洪引数十骑出阵见遂.马离数步,洪马上欠身曰:"夜来丞相拜意将军之言,切莫有误."言讫回马.超听得大怒,挺枪骤马,便刺韩遂.五将拦住,劝解回寨.遂曰:"贤侄休疑,我无歹心."马超哪里肯信,恨怨而去.被这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变故弄得手足无措的韩遂,最后在部下的挑唆下,决定与马超翻脸,向曹操投降.并打算以设宴为名,砍下马超的脑袋作为献给曹操的见面礼.未料到早就对韩大叔失去信任的小马,竟然抢先一步,先下了手.恶狠狠地一剑砍断了韩叔叔的左手,又连杀韩遂手下马玩,梁兴二将.西凉兵顿时爆发了大内乱,韩,马二军相互开始残杀起来.曹操乘机带领大军猛扑过来,协助韩军朝着马军大开杀戒.最后马超带着三十余骑,与庞德马岱望陇西临洮而去.


       这是三国中一段非常脍炙人口的故事.马超,韩遂,这一对原先亲密无间,同仇敌忾的铁杆盟友,竟然被一封刻意伪造出来的假信,搞得反目为仇,自相残杀起来了.这固然要归咎马超的鲁莽和缺心眼,但也不得不承认贾诩这一招"无中生有"的抹书计实在是绝妙!此计的高明之处在于,利用对手双方在认知事物上,由于习惯思维所产生的误区,拿一封凭空捏造的伪信件,以假作真,以假乱真,在敌人内部制造矛盾,并逐步扩大双方的裂痕,最终发生火并.此计绝就绝在,假戏做得是煞有其事,不是一上来就使"抹书计"而是根据对手的情况,慢慢地一步步引君入瓮.别说是马超,韩遂这一对武夫,恐怕中上等的谋士也会掉入这个陷阱之中.曹操,贾诩不愧是高智商,熟谙对方的心理,把韩马二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如同孩童一般.三国中的这条"无中生有"之计,从一诞生到结束,无不按照<<三十六计>>中的有关该计的三步曲描述而进行的.首先,示敌以假,让敌人误以为真.这点曹操非常轻易的做到了;其次,让对手对自己掉以轻心.韩遂毕竟比马超多吃了几年干饭,痴长了几岁.他对此事本能上已产生了警觉,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向马超献上埋伏计,希望通过刺杀了曹操,以求得双方冰释前嫌.马超和韩遂都对成功刺杀曹操充满了信心.但却不知道,曹操就等着他们这个一厢情愿的计划,以实施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最后,曹操再次以假乱真,让曹洪在大庭广众之下,向韩遂传递了几句足可以使马超更加信以为真的模糊之语.让匹夫之勇的马儿对韩叔父残存下来的那最后一点信心也彻底的失去了.感觉被出卖了的马孟起是怒不可遏,不顾一切的向自己认定的仇人扑去.却没想到,他的韩叔父其实是被冤枉的.他们都上当了.贾诩的"无中生有"之计所造成的结果,是韩马二人的思想都被搅乱,由朋友变为了仇人,看似牢不可破的联盟,就这么被一封只要经过仔细推敲,便漏洞百出的假书信给打得粉碎!而曹操从此掌握了主动权,并最终赢得了胜利.贾诩的抹书计虽然颇有下三滥之嫌,但不能不承认它是三国中极其成功的一系列妙计之一,贾文和的确是三国里一个不得不让人佩服的顶尖谋士.此计也堪称是三国里最为著名,最为经典,也最为毒辣的"无中生有"之计!


         无计二:第91回,魏主曹丕去世,司马懿被封为骠骑大将军,守雍凉二州.诸葛亮得知,大惊曰:"曹丕已死,孺子曹叡即位,余皆不足虑,司马懿深有谋略,今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之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参军马谡曰:"今丞相平南方回,军马疲敝,只宜存恤,岂可复远征?某有一计,使司马懿自死于曹叡之手,未知丞相钧意允否?"孔明问是何计.马谡曰:"司马懿虽是魏国大臣,曹叡素怀疑忌,何不密遣人往洛阳邺郡等处,布散流言,道此人欲反?更作司马懿告示天下榜文,遍贴诸处,使曹叡心疑,必然杀此人也."孔明从之,即遣人密行此计去了.魏主叡在接到邺城守门吏紧急送来的蜀人伪造的司马懿告天下书后,大惊失色,急聚朝中文武百官商议对策.太尉华歆奏曰:"司马懿上表乞守雍凉,正为此也.先时太祖武皇帝尝谓臣曰:'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今日反情已萌,可速诛之."王郎奏曰:"司马懿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为祸."叡正欲从之,大将军曹真表示反对,提醒魏主叡勿中蜀人的反间之计.睿曰:"司马懿若果谋反,将奈何?"真曰:"如陛下心疑,可仿汉高伪游云梦之计.御驾幸安邑,司马懿必然来迎,观其动静,就车前擒之,可也."叡从之,遂命曹真监国,亲自领御林军十万,径到安邑.不知就里的司马懿,急于在主子面前显摆自己,带上数万自己亲手训练出来的甲士前来迎驾.这更加深了魏主叡的怀疑,虽然明白过来的司马懿急退军马,孤身见驾,百般申辩,愿亲率部队讨伐敌国,以明心迹.但还是难以打消曹叡的疑忌之心.最后魏主叡采纳华歆的建议,将司马懿削职回乡,罢归田里.诸葛亮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率领蜀军开展了其第一次北伐,大败魏将夏侯懋,连取安定,天水,南安三郡,赢得了其北伐战役中最辉煌的一次胜利.


       刘备在去世前,曾对马谡作过如此评价:"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街亭一战,蜀军在马幼常纸上谈兵式的指挥下,转胜为败,使得诸葛亮在取得三郡的大好形势下,狼狈撤退,把即将到手的胜利果实奉送给敌军,从而灰溜溜地结束了第一次北伐.马谡难辞其咎也.不过话又说回来,马谡也并非一个一无是处之人.观其在三国中的表现,亦有可圈可点之处.马幼常智谋过人一点也不假,看他作为蜀军参谋时给诸葛亮献的几条计策,无不是对症下药,立竿见影.这条"无中生有"之计,虽没有像其夸口的那样,可以致蜀军最大的对手司马懿于死地,但也成功地离间魏主叡与司马懿的关系,并迫使司马仲达这个蜀军潜在的最危险的敌人一度离开了重要的岗位.可以这么说,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能轻松取得一连串的前期胜利,马谡在里面应该居于首功的位置.只是后来由于马幼常本人的过于自信,和诸葛亮对他的过于偏信,使得马谡被孔明用非所长地安排为街亭一战里蜀军的总指挥,造成了令后世无数三国迷为之扼腕的蜀军功亏一篑的街亭惨败.事实证明,马谡绝对是一位优秀的参谋长,但决不是一个合格的司令员.马谡尽管在历史上被打上了一个"言过其实"的可鄙标签,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其实也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只是用错了地方.仅从他为诸葛亮献上的这条"无中生有"之计,就可见一斑了.该计也不失为三国中一条优秀而且成功的"无中生有"之计!


          无计三:魏将钟会奉魏国权臣司马昭之令,率兵伐蜀.经过几次鏖战,两军在剑阁形成了对峙的局面.魏军的另一大将邓艾出其不意偷渡阴平小道,绕到蜀军背后,奇袭蜀国都城成都,大获成功.蜀主刘禅投降,蜀国灭亡.蜀军前敌总司令姜维心有不甘,拒绝向老对手邓艾投降,反向钟会投降.并花言巧语地在邓,钟二人之间进行挑拨,以达到其离间魏军将帅之间的关系,造成魏军内乱,以便从中取事,重新光复蜀国的大好河山的目的.在姜维的挑唆下,钟会将邓艾抓了起来,送往魏都洛阳.随后被野心之火烧得难以自制的钟士季,把姜维当作了心腹,二人每日商议谋反大事.忽司马昭有书到.言曰:"吾恐司徒收艾不下,自屯兵于长安.相见在近,以此为报."会大惊曰:"吾兵多艾数倍,若但要我擒艾,晋公知吾独能办之.今日自迎兵来,是疑我也."维曰:"君疑臣则臣必死,岂不见邓艾乎?"会曰:"吾意决矣.事成则得天下,不成则退西蜀,亦不失作刘备也."维曰:"近闻郭太后新亡,可诈称太后有遗诏,教讨司马昭,以正弑君之罪.据明公之才,中原可席卷而定."会曰:"伯约当作先锋.成事之后,同享富贵."维曰:"愿效犬马微劳.但恐诸将不服耳."会曰:"来日元宵佳节,于故宫大张灯火,请诸将饮宴.如不从者尽杀之."维暗喜.次日,会,维二人,请诸将饮宴.数巡之后,会执杯大哭.诸将惊问其故.会曰:"郭太后临崩有遗诏在此,为司马昭南阙弑君,大逆无道,早晚将篡魏,命吾讨之.汝等各自佥名,共成此事."众皆大惊,面面相觑.会拔剑出鞘曰:"违令者斩!"众皆恐惧,只得相从.画字已毕,会乃困诸将于宫中,严兵禁守.维曰:"我见诸将不服,请坑之."会曰:"吾已令宫中掘一坑,置大棒数千.如不从者,打死坑之."会部将丘建本为护军胡烈旧人,密将会言告知囚禁在宫中的胡烈.再由胡烈密书一封,通过丘建把被囚魏将即将面临危险一事告诉了胡烈之子胡渊和其他在外的魏将.最后这批中下级的魏军军官们在监军卫瓘的带领下,杀进蜀宫,救出了被监禁的魏将.钟会和姜维也在混战中被乱军杀死.


        钟会是三国里一个足智多谋的后起之秀,料事颇明,语多奇中.曾作为司马氏家族的智囊多次为主子献计献策,无不被其主采纳,并大获成功.为此深得魏国政权的实际掌控者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赏识.司马兄弟对钟士季可以说是言听计从了.姜维素有姜大胆之称,看他在蜀国灭亡后,竟然还敢使出诈降计,以谋求复国一事,足见姜伯约的胆子之大.利用钟会勃勃的野心,姜维投其所好献上了这条"无中生有"的所谓郭太后遗诏,希图以此挑起魏军内部在思想上发生混乱,借钟会的手除掉魏军众将,砍去钟士季的左膀右臂,使他成为孤家寡人.无法有效地指挥军队,然后再安排自己的部下全面接管并控制魏军,要是有魏军不服,派自己的部队予以弹压.姜维的算盘打得很精,而他几乎差点成功了.事情在开始时一切顺利,都按照姜维的计划在进行.钟会即兴表演的"无中生有"的郭太后遗诏闹剧,并没有打动以前对他俯首贴耳的部下们.这迫使钟会不得不采纳姜伯约的下一步毒计,将魏将们全部坑杀,以绝后患.眼看大功就要告成了,但令姜维和钟会都没有想到的是,虽然魏军失去了高级将领的领导和约束,但没有如姜大胆所期望的那样,变成了一盘散沙.相反,魏军士兵在他们中下级军官的带领下,先下手为强,抢在钟,姜二人动手之前,迅速行动起来,集体造起了他们原来畏之如虎的总司令的反.这一意外情况,彻底打乱了钟会,姜维二人事先规划好的部署.由魏国军队中的小人物所自发形成的这场兵变,不仅把钟会,姜维送上了断头台,而且使得姜维精心策划的,马上就要成功的一条复国妙计终成泡影!一帮让钟会,姜维这样三国里的精英根本看不上眼的炮灰们,却成了他们最意想不到的掘墓人.姜维为钟会献上的这条"假遗诏"之计,也因此成为了三国里最可笑最无用的"无中生有"之计.


          三国里的这三条"无中生有"之计,二条成功了,一条失败了.成功率70%,成绩也算不错.总结这三条计策,成功的原因,正如开篇中所提到的那二个注意:一,敌方指挥员多疑,使得此计产生了施计者所盼望的效果;二,紧紧抓住对手内部思想混乱,相互猜忌,缺乏统一协调的有利时刻,迅速行动,出其不意地对敌方进行全力打击,一举成功.曹操和诸葛亮的胜利,充分的证明这二个要点的重要性.而钟会,姜维的失败,在于他们二人虽然都是三国中优秀的将领,但在政治上却都是低能儿.钟会希望凭借他手中看上去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二十万魏军,再借助姜维的才干以及在蜀国的威望,来帮助自己与司马昭一争天下,如若不成,则在川蜀大地上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而姜维对钟会完全是在利用,希图在魏将中制造摩擦,形成魏军的大分裂.更在魏兵处于群龙无首之际,率领还是忠于国家的蜀军将士,完成自己的复国大计.钟,姜二人在政治抱负上根本走的就是两条路,典型的"同床异梦".他们的失败其实也是必然的.对于这一点,灭蜀战役的幕后总导演,老奸巨猾的司马昭看得是非常清楚.第116回,当西曹掾邵悌对领军出征的钟会表示担心,认为司马昭让其独掌大权是个错误时.昭曰:"朝臣皆言蜀未可伐,是其心怯.若使强战,必败之道也.今钟会独建伐蜀之策,是其心不怯.心不怯,则破蜀必矣.蜀既破,则蜀人心胆已裂.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会即有异志,蜀人安能助之乎?至若魏人得胜思归,必不从会而反,更不足虑."司马昭的奸雄程度不亚于其父司马懿和曹操,从他对邵悌的话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司马昭看人颇准,而且敢于任用人才;料事颇明,对于灭蜀后,敌方和己方人员的心理和精神会造成什么影响,从而在政治态势上会发生何种变化,是一清二楚.对于钟会个人在今后的命运,更是做出了极其惊人的预判.后事果如其所料.这也说明了为何钟,姜二位三国军事奇才联手打造的"无中生有"之计会终成画饼.


         "无中生有"说到底是一条欺骗之计,"无而示有,诳也".此计的成功,逼真的道具,演员到位的表演,优秀的编剧,天才的导演,是该戏得以成功的关键,缺一不可.三国这个历史大舞台,则为我们上演了这精彩的一幕.




本文版权由武当休闲山庄与原作者共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此帖被假正经也在2022-08-05 21:13重新编辑 ]
1条评分金币+16
citichmcyu 金币 +16 很精彩的帖子,希望能尽快分享您的下一贴~ 2016-02-14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