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11阅读
  • 0回复

[三国演义]三国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7993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3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取消锁定操作(2022-08-05) —
           <<三十六计.敌战计>>中最后一计名叫"顺手牵羊",此计也是"三十六计"里的第12计.它的原意就是趁人不注意,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的意思.听上去这名声不怎么好,有点小偷小摸的意思.在军事上的意思是指:看准敌方在移动中出现的漏洞,抓住弱点,乘虚而入以获取胜利.古人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非常明白的告诉世人要充分捕捉战机,善于乘隙争利.在三国里像这样的例子也有不少.


          顺计一:第16回,袁术长史杨大将向主子献计欲攻刘备.袁术曰:"计将安出?"大将曰:"刘备屯军小沛,虽然易取,奈吕布虎踞徐州,前次许他金帛粮马,至今未与,恐其助备;今当令人送与粮食,以结其心,使其按兵不动,则刘备可擒.先擒刘备,后图吕布,徐州可得也."术喜,便具粟二十万斛,令韩胤赍密书往见吕布.


        袁术在三国里素有"冢中枯骨"之称,心胸狭窄,忌贤妒能,到处惹事生非,又自不量力.靠着祖宗的威望和人气,还有那块被小霸王孙策抵押在他那里的传国玉玺,在淮南占据了一大块地盘,成为了东汉末年一个大军阀.虽然其人品和才干在三国众多割据势力中可以说是最低下的一个,但并非一无是处.就上面的例子来说,至少他也知道柿子要拣软的欺这个硬道理.与孙伯符和小温侯比起来,刘玄德无疑是一个软得不能再软的小柿子了.杨大将献上的这一条"顺手牵羊"计,其基本战略思想就是:利用吕奉先贪财好利的特性,先拿大甜头暂时把吕布这头猛虎给稳住,能与袁公路联合消灭刘玄德最好;如若不然,让他按兵不动也行.防止小吕和刘备合起伙来对付自己.等到自己以占绝对优势的兵力把刘大耳摆平了之后,再掉回头收拾已成孤立的吕布.这就是杨长史所献的"顺手牵羊"计划的全部内容.这个计划从表面上来看,没有任何破绽.刘备的确是袁术周围实力最弱的小军阀,吕布又是一个三国里众所周知的贪财好色的小人.该计从对症下药,避实击虚这些制定军事计划的基本要素来讲,都非常符合标准.但它最后还是失败了,原因在于,施计者从一开始就错了.他把对手想象的太简单了.吕布在接到刘备的紧急求援后,与陈宫计议曰:"前者袁术送粮致书,盖欲使我不救玄德也.今玄德又来求救.吾想玄德屯军小沛,未必遂能为我害;若袁术并了玄德,则北连泰山诸将以图我,我不能安枕矣:不若救玄德."遂点兵起程.由此可见小吕并不是世人固定思维中所认为的那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勇莽匹夫.人家心里其实敞亮得很!最后吕温侯以一招技惊四座的"辕门射戟",既巧妙的化解了袁术与刘备双方一触即发的战争,又使自己在政治上赢得了一个难得的好名声,并摆脱了袁术在消灭了刘备后给他带来的困境.一箭三雕,这也是小温侯在三国中最让人喝彩的地方!而袁术白白地送了一份厚礼给人家,连个好字都没捞到.陪大发了!有什么样的主人,就有什么样的奴才.杨大将名为大将,其实连小将都不如.作为袁公路身边的最贴身最重要的文官,其献上的计谋竟是一条废计!而他的领导竟然不加思索地全盘接受,并立刻付诸实施.结果白花了钱不算,还被人打了脸.实在是不值得哟!杨大将的这条计策可谓是三国里最自作聪明的"顺手牵羊"之计.


        顺计二:第32回,袁绍死后,为夺取继承权,长子袁谭与少子袁尚相互攻击.袁谭不敌袁尚,败入平原城,坚守不出.尚三面围城攻打.谭与郭图计议.图曰:"今城中粮少,彼军方锐,势不相敌.愚意可遣人投降曹操,使操将兵攻冀州,尚必还救.将军引兵夹击之,尚可擒矣.若操击破尚军,我因而敛其军实以拒曹.操军远来,粮食不继,必自退去.我可以仍据冀州,以图进取也."谭从其言,以平原令辛毗为使,向曹操投降并求助.


         郭图是东汉末年势力最强大的军阀,有"四世三公"美誉的袁绍最信任的一个谋士,几乎是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而且他在袁氏集团内出的计谋也是最多的一个,向有袁本初的第一谋士之称.但从他所献的计策来看,有数量无质量.基本上都归于失败的行列里.他为小主人袁谭所献的这条"顺手牵羊"计也同样如此.先以假投降来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军事援助,消灭自己的死对头,亲弟弟袁尚.然后凭借自己是地头蛇的优势,夺取资源和地盘,用坚壁清野的战术迫使曹军因缺乏补给而不得不撤军.等人家一走,再顺势接收敌方遗留下来的地方和人口,恢复早已四分五裂的袁氏江山,继续着其父曾经面南称雄,独霸黄河以北的伟业.这就是郭谋士为袁小主精心拨打的小算盘.想法挺美,实际效果为零!袁氏集团经官渡一战已经是元气大伤,再加上袁谭,袁尚兄弟相争,手足相残的行为,不仅在当地已大失人心,而且加速了袁氏走下坡路的步伐.再要想恢复以往的风光和荣耀已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了.这个事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尽管老郭对袁氏极其的赤胆忠心,但以他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注定只能出一些"挖肉补疮"之计,得过且过罢了.而且郭大军师还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不知何故,他一直十分小瞧曹操.无论是在为袁绍出谋,还是在给袁谭划策,郭军师都把曹孟德这个三国中各路军阀们共同的最大的敌人看得极其简单,容易对付.这个脾气至死老郭都没有改变.曹操夜袭乌巢后,郭图极力鼓动老东家偷袭曹军大营,理由就是:"曹操只顾劫粮,岂留兵在寨耶!"(第30回),结果非但没有奏效,反而使得袁军被早有准备的曹军撞得是头破血流,最后把袁军中硕果仅存的二位大将张郃,高览也逼降到敌军的阵营里去了;这次劝说小主人引狼入室,也和以往一样,固执己见.相信只要在己方"敛军实以拒曹"的唯一战术下,就可以逼得对方主动撤军,还我大好河山.当然仍和过去的情况如出一辙,竹篮打水一场空!郭图献的这条计可说是三国里最一厢情愿的"顺手牵羊"之计.


         顺计三:第8回,孙坚跨江击刘表,因轻敌不幸中了埋伏,被刘军乱箭射死在岘山,连尸首都被对方作为战利品运到襄阳城内.消息传到孙军大营内,全军俱号泣.其长子孙策与部将们商议后,决定用被活捉的黄祖作为交换,取回父亲的遗骸,并发誓双方罢兵,永不侵犯.刘表答应孙军使者桓阶的提议,突然谋士蒯良出曰:"不可!不可!吾有一言,令江东诸军片甲不回.请先斩桓阶,然后用计."表问之,良曰:"今孙坚已丧,其子皆幼.乘此虚弱之时,火速进军,江东一鼓可得.若还尸罢兵,容其养成气力,荆州之患也."表曰:"吾有黄祖在彼营中,安忍弃之?"良曰:"舍一无谋黄祖而取江东,有何不可?"表曰:"吾与黄祖心腹之交,舍之不义."遂送桓阶回营,相约以坚尸换黄祖.孙策换回黄祖,迎接灵柩,罢战回江东,葬父于曲阿之原.


         蒯良在书中也是一个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人物,作为荆州军阀刘表的得力谋士,其智计过人,多谋善断.屡屡为刘刺史出计,转危为安,堪称是刘表手下的第一谋士,只是去世得早了一些.他死后其弟蒯越成为了刘表的第一智囊,曹操在得到荆州后,曾拉着蒯越的手说:"吾不喜得荆州,喜得异度也."(第41回).异度即蒯越的字,可见兄弟二人之才.不过从书中所看,似乎还是蒯良更加棋高一着,其为刘景升所献的计谋,无一不为良策.单就拿他条"顺手牵羊"之计来说,虽然最后没被主子采纳,但至今仍被许多三国迷点评为一条不可多得的良计.对于该计究竟能否会取得成功,本人认为成功是肯定的,但能否让孙氏彻底的终结,则另当别论.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刘表如果按照蒯良的计策行动,要战胜孙军,是没有问题的,并且有可能使得对方败得非常的惨.因为小说里尽管没有明说孙坚之死对孙军的影响有多大,但从孙坚死后吴国基业的开创者,打遍江东无敌手,有"小霸王"美名的孙策竟然会随即依附在"冢中枯骨"的袁术手下当一个小跟班,并且为了打回老家去不得不拿父亲私下里据为己有的传国玉玺作抵押向其借数千兵救急,而且还得经过袁死人的同意才能将归依在袁术军中的其父的老部下们带走这些情形来看,孙文台之死对孙氏的打击极大.老孙一死,小孙就和其他孙军骨干一起投奔到了淮南,累死累活地为袁公路卖命打天下,还落不着好.说明蒯良对孙坚死后,孙军内部会如何地发生混乱,是知之甚明.此时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地打过去,取大胜是相当有把握的,拿下江东也是有可能的事情.至于能否将孙策这些孙氏血脉斩草除根,则得看天意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算孙策,孙权这些孙家人,包括孙氏集团中的精英分子能侥幸逃得性命,至少也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对刘表集团不敢再有轻举妄动的行为了.而刘表只不过按照蒯良要求的去做就可以了.趁敌人的军心正处于极端恐慌和混乱之际,猛烈地打击对方,然后顺手牵羊夺取江东,扩大自己的地盘,形成划江而治的事实,再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半壁江山.实事求是地来说,蒯氏的这条"顺手牵羊"计成功的概率是非常的大,虽然未免有些毒辣,不讲人情味.蒯良还向刘表指出,如果失去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那么等对手喘过气来,吃亏的还是我们.蒯大谋士的确是名不虚传,可以说是料事如神.日后的事实正如其所预见到的:"容其养成气力,荆州之患."只是最终的决策权不在他的手里.蒯良的上级刘刺史大人,身上的文人气质更多于政治家的领袖气质.一个"义"成为阻碍主子采纳蒯军师"顺手牵羊"之计的绊脚石.尽管此计在实施上遇到的困难非常的小,但大名士刘景升就是不愿意动一动这一顺手之劳,而是毅然选择了放弃唾手可得的土地和放过羽毛未丰的对手,换回了一个不但被当前也被以后的事实证明确实是毫无用处的心腹之交----黄祖.不过蒯良以活人换胜利的建议也太不近人情些了,颇为急功近利.不知道获释后的黄祖回来后,得知这个情况,会对蒯谋士采取何等报复手段?蒯良向刘表献上的这条计策,可称得上是三国里最毒辣的"顺手牵羊"之计.


          一般来说,"顺手牵羊"者都是为了获取小利而实施这一行为的.相对于军事上来说,采用"顺手牵羊"之计,可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小利,小胜而已.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家,要考虑的是全局,既不漏掉小胜,小利,也不放过大利,大胜.不"因小失大"是每一个军队统帅所必须做到的.这就要求部队的指挥员们,能看准敌方的空隙,抓住时机给于致命的一击,只要有利,不一定非得要求完胜不可.有时局部的胜利也未尝不可.而使用"顺手牵羊"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己方能在最有利条件下,以最微小的代价,来换取最丰厚的回报.打仗就要动员军队,部队规模越大,在运动的过程中,漏洞肯定会很多,给对手造成的可趁之隙也一定会很多.这就要看军队的指挥官们如何地善于去发现,并采取正确的战术来获取胜利."顺手牵羊"这个方法,对任何一方都是公平的,胜利者可以运用,失败者也可以运用;强大的一方可以运用,失败的一方也可以运用.比如采用"顺手牵羊"计的袁术就是强大的一方,被实施者刘备,吕布就处于相对弱小的一方;提出"顺手牵羊"计的袁谭,刘表都是失败的一方,受计的曹操,孙坚都是胜利的一方.但从三国里的情形来看,这三条"顺手牵羊"计是一条也没有成功,概率为惊人的零!除了刘表是出于个人原因主动放弃外,其它二条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施计者过于低估了对手的缘故.袁术,杨大将,袁谭,郭图都对自己充满了自信,把别人都当作是大傻瓜.他们陶醉于自己看起来天衣无缝的"顺手牵羊"之计,并为那空想中的虚无缥缈的利益而沾沾自喜.结果正如"齐人攫金"中的那个盗金者一样,眼里只有自己,而看不到外人.三国中的这些个企图"顺手牵羊"的人,其行径正如那个抢金子的齐人,只知道顺手牵走别人的金子很容易,却不知道自己才是那个最愚蠢的大傻瓜,一切都早已被人家瞧在眼里.其结果是可想而知.三国里的故事告诉我们,"羊"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被顺手牵走的!




本文版权由武当休闲山庄与原作者共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此帖被假正经也在2022-08-05 21:15重新编辑 ]
1条评分金币+16
citichmcyu 金币 +16 优秀文章,支持!n神马都是浮云 2016-02-14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