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07阅读
  • 0回复

[医学知识]以人为本的双心——双心医学述评(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wcg112233

UID: 318653

 

发帖
49881
金币
104983
道行
1736
原创
6
奖券
1120
斑龄
51
道券
55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5047(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10
最后登录: 2023-03-0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3-19
— 本帖被 疾风-劲草 执行加亮操作(2016-03-23) —

       当今,尽管我们的健康状况在大大改善,平均期望寿命也在增加,但与此同时,疾病谱也在发生惊人改变,平均健康期望寿命比发达国家短10年,首都居民期望寿命已超过80岁,但健康期望寿命仅60岁,这意味着首都居民一生中有20年带病生存。这表明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展迅速,同时既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NCD)发病年龄提前,带病生存的人口急剧增加。

  目前,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和卒中)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位致死、致残原因。仅2004年,心血管疾病导致全球范围内1700万人死亡、1亿5千多万人致残;到2008年,这一形势并没有明显改观:全球范围内有173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30%。如果目前心血管疾病“流行”的趋势继续下去,到2030年,全球范围内将有233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在我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公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显示:中国2012年心血管疾病总人数2.9亿,其中高血压2.66亿,心肌梗死250万,心衰450万,我国每年大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10秒就有1人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其发病率在日益增加;心血管疾病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第一大杀手,其年病死率在整个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谱中所占的比例也在日益增加;随着当代心血管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带病生存的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发病率、病死率和带病生存率的不断增加,为心血管病的预防、治疗和疾病后的康复,都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另一方面,我们在享受着工业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惊人成果、大踏步走向未来之际,高强度、高节奏、高情感的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也给人类的精神-心理健康带来了巨大压力,这种压力,正在推动着精神-心理障碍性疾病的跨越式发展:目前,精神-心理障碍已经攀升为世界第四大疾病。在我国,据估计,到2020年,精神-心理障碍性疾病将成为社会负担最大的第一大疾病。
  心血管病患者往往和精神-心理障碍性疾病共存。据流行病学调查,大约50%的心血管病患者,合并存在焦虑;45%心血管病患者,合并存在抑郁。与心血管疾病预后不良有关的精神心理问题不仅是焦虑和抑郁,大量研究证实,敌意、愤怒、社会孤立、低社会经济地位、担心、悲观、工作压力、感觉受到不公正待遇等与心血管疾病的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性疾病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导致疾病恶化,由于牵涉两个学科,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误治。两者共存已经成为当今事实上最为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性疾病共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心血管疾病后继发的精神-心理障碍。都知道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一旦患过或被诊断为心血管疾病后,患者常常对自己已出过问题的“发动机”有不同程度的担忧,严重者,可发展为焦虑、抑郁。
  第二:患者对疾病的预后不了解、不知情,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患者又容易从“谷歌医生”、“百度医生”等收索的一些或是模棱两可的、或不对称的、错误信息,导致患者对疾病的预后情况,心里没底。
  第三:精神-心理障碍所致的“心血管病症状”(躯体症状):即使患者本无心血管疾病的客观证据,但内心深处潜意识中的冲突,可转移到某个或者某几个器官、系统。一旦转移到心血管系统,就会出现相应的“心血管病症状”。而在我国,专科医生普遍缺乏精神心理方面的常识性教育和培训,或者接受过短暂培训,也早已被遗忘,容易把这些躯体症状误判为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心力衰竭,而选用高成本有创伤或有伤害的影像技术,导致医疗资源的过度使用甚至滥用。
  第四:医疗卫生产业链出了问题:由于对社区医疗保健机构对疾病诊治水平不放心,在交通工具日益方便的今天,许多患者生病后爱往大医院走,但在医患矛盾日益升级的今天,大部分患者不可能从已经严重“西客站化”、“成都火车北站化”、甚至“难民营化”了的各大医院门急诊就医环境中,经3-5分钟的诊治过程,对自己的病情得到耐心的、满意的解释,进而产生心理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有同事告诉我,“高铁时代”,各大火车站情况已经大大改善,拥挤程度现在已让位于各大医院的门急诊;一票难求的局面已被各大医院“一号难求”的局面所取代。长期奔波于这样的就诊环境,患者的心理能不受影响?
  “双心医学”(Psycho-Cardiology),是一门由心血管与心理医学交叉并综合形成的一门学科。 双心医学重视诊治心血管疾病和同时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倡心血管和心理的双心健康,追求心身完整,为患者提供必要的人文关爱环境、心理支持和治疗,可大大降低死亡率。同时避免了过度检查和对心理疾病的误诊,深受患者赞许。
  周鹏医生简介
  男,汉族,临床医学博士、哲学博士,留美博士后、研究员,北京和睦家医院心血管疾病专家,美国心脏协会会员,美国生理学会会员,美国心脏骤停基金会义务教员,美国科研协会会员。国际心电学会官方杂志Journal of Electrocardiology 和欧洲心脏协会官方杂志Cardiovascular Research等国际专业期刊的论文评阅人,美国Pubmed和Pubmed Central收录的国际英文专业期刊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esearch(JCDR)总编辑、美国华裔心脏协会(CNAHA)继续教育委员会主席。
  自2007年以来,连续作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和共同作者24个科研成果被美国心脏协会(AHA)的科学年会接受并连续受邀做会议发言或成果交流。
  20多年一线临床和科研经历,使以下从业观念深深植入我的内心:
  ——“有时,去治愈;常常,是帮助;更多,是关爱。”
[ 此帖被疾风-劲草在2016-03-23 20:42重新编辑 ]
1条评分金币+12
疾风-劲草 金币 +12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16-03-23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