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无冷门 欧锦赛当“安乐死”去
对一个被病魔折磨至痛苦不堪者来说,“安乐死”可能是种解脱;但对于一届举世瞩目的欧锦赛来说,“安乐死”将留下无穷无尽的痛苦。
即便法国总统奥朗德不远百里“亲赴”朗斯大球场为“高卢雄鸡”加油,德尚所率的这支东道主加夺冠大热门90分钟内还是差点没拿下“最弱的”阿尔巴尼亚。若非有身高1米92的吉鲁留着一嘴大胡子、帕耶剃着个像极了拜仁智利球星比达尔式“鸡冠头”、中场站着个“巴洛特利二世”博格巴等几个稍显著点的“法国特征”,仅从风格打法、攻防优劣,甚至相貌、身高、体重上,你几乎都分辨不出谁是法国、谁是阿尔巴尼亚。
两队90分钟内像“绞肉机”般全场缠斗,甚至中场边路一个局部争抢能3—4次球权互换,首场0比1不敌瑞士的阿尔巴尼亚丝毫不处下风,90分钟内双方各击中对方门柱一次……
靠“帅哥”格里兹曼和“新星”帕耶补时阶段进球,法国两战全胜率先小组出线,但是否平亦可高枕无忧?一个扩军到24个队的尴尬赛制,4个小组第3也能“混入”前16淘汰赛,即便阿尔巴尼亚两战皆负、但若能最后一轮击败罗马尼亚,仍有很大机会晋级,平瑞士的罗马尼亚更是如此。而“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实际上有史以来从未进入世界大赛第二轮的瑞士已先于法国先进16强了?
赛前有多少勤勤恳恳的码字工作者预测过本届欧锦赛的“死亡之组”?有西班牙、克罗地亚、土耳其、捷克的D组,有意大利、比利时、瑞典、爱尔兰的E组?连在北京国安病到扶不起的伊尔马兹都被“国王”特里姆换上场救驾,一届最弱的土耳其已根本不能为“死亡之组”站台,爱尔兰自1994年世界杯后就没沾过大赛的边,伊布首轮对爱尔兰完全暴露出“只能饭否”,这样的队也能拼凑成“死亡之组”?不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又是什么?24个队赛制,前两场全输、甚至只平过两场、得2分者,只要不是三场全输、或小组垫底,都有可能以4个小组成绩最好的第三名“混出线”,哪儿还有什么“死亡之组”?“死亡之组”个你妹!
没“死亡之组”;没0比0,但也没大比分,2比1是至今15场比赛的最大比分;风格极大趋同,几乎所有球队主力都来自欧洲五大联赛,很多不同国家队主力皆同一俱乐部队友。融合极大消除了风格、甚至实力上的差异,除西班牙队还坚持短传渗透的TikiTaka外,其他什么欧洲拉丁派、北欧大刀阔斧、英式长传冲吊、意大利链式防守,早已模糊不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就连进球方式也非常“欧洲一体化”——头球、远射,帕耶首场破罗马尼亚球门的远射和瑞士默罕麦德扳平罗马尼亚的远射,在力量、脚法、球一点都不旋转的飞行方式上都有极大相似。西班牙对捷克、克罗地亚对土耳其、爱尔兰对瑞典三场比赛本来是可以出大比分的,但都像约好了似的,三支名字列前的队无数次射门全擦着门框走、最多击中门柱不入,最后比分都没超出1——绝对保持一致。
这届欧锦赛至今为止太风平浪静、太波澜不惊,太安逸、安乐至死了,若无俄罗斯“极端T恤党(ultraT shirt gang)”场外痛殴英格兰足球流氓和法国工人“吃饱了撑的”的罢工,就像每天晚上睡觉前有个打更老头出来一边敲锣、一边喊“平安无事”了……
为什么每届世界杯、欧锦赛都需要有“死亡之组”,需要大冷门,像2014年巴西世界杯小组赛第一轮荷兰5比1狂胜卫冕冠军西班牙,西班牙、英格兰、意大利……皆小组赛即遭淘汰,半决赛德国7比1狂屠东道主巴西那样?连码个字尚需“文似看山喜不平”,足球更需要刺激、心跳、出其意料和不可预测来表现其本性,若世界杯最后名次打成了世界排名,看球者就会酣酣入睡,足球也会死亡。
欧锦赛只有8个参赛队时曾号称场场经典、场场冷门;16个参赛队时有1996、2000年两届决赛“突然死亡”;2004年有“希腊奇迹”;4年前有决赛西班牙4比0狂胜意大利,而第一届24个队参赛的欧锦赛已错过开场15场比赛的“冷门黄金期”,并表现出一路“安乐至死”的极大危险。剩下的37场还会有什么冷门吗?场外球迷“耍流氓无敌”的俄罗斯队第一个被淘汰,英格兰外战外行依旧……还是最大冷门早已在预选赛冰岛淘汰荷兰时发生过了?不再有了?
寿终正寝的“安乐死”是绝大多数人理想的死法,但有时若没有死的壮烈、惊天动地和扼腕痛息,就无法凸显活着的珍贵。一届欧锦赛若安乐死了,第二天就会被人忘记,“就像没活过一样”。
2016欧锦赛,你还会有冷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