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次足球革命:快、并“难看”着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但有多快的进攻,就有多快的防守。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从来如此。
这个“武功”就包括足球,而世界杯、欧洲杯当然也在“天下”之内。
为什么本届欧洲杯至今未出经典进球、经典比赛?
采访过五届世界杯、四届欧洲杯,看球几十年,我对世界足球越来越缺乏经典的抱怨越来越多。
是老了,只知怀旧,还是真的今不如昔……?
但与其不停抱怨、等待答案,不如换个思路,先斗胆提出个“设想”,看能否解释眼下欧洲杯,及世界足球发生的“怪现象”。
一切皆因足球速度已太快?让展示经典存在的俩先决条件——时间和空间,被“挤压”至越来越少、越来越小,出经典难度越来越大。
以我记忆里不同年代几大经典进球为例:贝利1958年世界杯禁区内将球高高挑起,过了个冲上来的后卫,然后等球落下凌空射门破网时,周围仍空无一人;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决赛,巴西队禁区边缘连续配合后回传空挡,阿尔贝托从后面十几米处从容助跑、拉弓远射,球入意大利球门远下角;1974年世界杯,克鲁伊夫后背着地滑行5、6米,铲球破巴西球门;1986年世界杯1/4决赛,马拉多纳中后场得球,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攻破希尔顿十指关。此球被公认为有史以来世界杯最佳进球,老马亦凭此球跻身最伟大球星;1998年法国世界杯1/4决赛,博格坎普阿根廷禁区内接长传同时停球过人、起右脚外侧射远角破网。博格坎普还有个经典英超进球,禁区背身接球后反向180度转身、把后卫当柱子和背景过掉后射入门将反方向下角……
那之后,大赛上还有单个球星那么长时间、那么大空间处理球后的经典破门吗?是否可这样说,此几大经典进球若8年后都无法发生?
或者,从更早的三次足球革命说起会更清晰?
第一次足球革命是什么——确立分工和位置。这次足球革命被认为将工业中不同工种、协作和法律中独立法官判案带入体育,从而开创了人类体育新纪元。
第二次足球革命是什么——打破一成不变、繁琐和重复的固定位置分工,以更多前锋、更灵活位置变化,去冲击更少、站位更死板的后卫。
第三次足球革命是什么——彻底打破呆板和固定的位置分工,所有人参与进攻、所有人参与防守,以全攻全守疾风暴雨冲击墨守成规污泥浊水……
但后两次“革命”都必须以速度更快为前提。不管什么WM、MW,快才能以多打少、才能显示出防守站位的重复和不合理。而荷兰人全攻全守对速度和速度耐力、体能要求更高,进攻以多打少,防守以多防少。
若将不同时代场上奔跑距离做个对比,亦一目了然。如今世界杯、欧洲杯、欧冠比赛每场人均跑动皆在10000米以上,且不断提高。贝利时代有多少,5000—6000米?若当时完成一次射门可有10秒时间、球周围5平方米内有1—2个后卫,这个时间和空间随年代递减,现在射门只有2秒时间、5平方米内有3—5个后卫?换到2014年世界杯,马拉多纳“最伟大的经典”在过第二个人时就早早已放倒;博格坎普能漂亮过第一个后卫,但第2、3个后卫早就补上来了。为什么英超再没博格坎普那样的进球?你触一次球、转一次身、射一次门,加一起需要5—6秒,还只有一个后卫……
没足够时间、空间,如何完成停球、转身、摆腿?甚至连人眼看球也需要时间,都没看清过程球就进了,本身就扼杀了经典。虽电视有回放慢动作,但球速、射门太快,空间太小、动作太小,经典根本“无法生存”。
所以这届欧洲杯看到的都是这样的进球:基耶利尼补射破西班牙球门时,至少有两名西班牙后卫在他身边1.5平方米内,根本没时间摆好姿势、摆腿,球被他用小腿骨、而非脚射入;德莱克斯勒小禁区底线传中,戈麦斯前有门将近在咫尺、后有后卫紧逼,他只能以最小幅度摆腿将球捅入,过程连电视回放都几乎看不清楚;莫德里奇不等对方解围球落地远射破土耳其球门,博阿滕破斯洛伐克球门那脚远射和莫德里奇很像、都是竖摆腿(比横摆腿更省时间、空间)。C罗对奥地利20脚射门无一破门,非其射术不精,而是非被对方后卫挡出,即被对方门将没收、扑出,或擦门柱而出,门将是此役奥地利表现最好的球员。本届欧洲杯又有多少远射被对方后卫挡出?仅远射被对方后卫所挡折线破门就有好几个。此外,头球占很大比例也说明“时间和空间”的问题。
超级门将高大化、全能化,与速度更快、奔跑距离剧增一起使足球场“越来越小”、全场无死角。这与篮球高空争夺已无限向篮板上沿延伸,巨人化使排球网变得“太低”,曾精彩无比的传统技战术已“简单、粗暴”所代替、观赏性越来越差是一致的(NBA幸亏本赛季有个远投的小个库里)。斯洛伐克对德国,10号库茨卡点球点附近头球直奔右上死角,但还是被诺伊尔飞身扑出;同一场比赛,德莱克斯勒传中,戈麦斯纵身跳尽,头仅比身后后卫高出10厘米后蹭,厄齐尔禁区外一点直摆腿打凌空,球几乎擦门柱而出……我曾有个假设:若优秀男子门将守女足门,则90%的球进不了。如今男足世界杯、欧洲杯、欧冠破门,除时间空间被压缩到最低外,射门还必须在超级门将诺伊尔、布冯、德赫亚等人的“魔掌”之外。开句玩笑,至今本届欧洲杯最佳进球应为冰岛7号古德蒙德森进英格兰之球,乔.哈特扑球脱手后球慢慢滚进球门的过程,绝对最大程度满足了全世界球迷的视觉享受需要。
甚至卫冕冠军西班牙队早早无精打采败在一支年轻意大利队脚下,也几乎与主教练德尔博斯克平庸、哈维退役……无关。德尔博斯克带队十年间连夺世界杯、欧洲杯冠军,如何能一夜之间成“臭大粪”?哈维不在,仍有法布雷加斯、席尔瓦等技术大师,真正的问题是“tikitaki”打法已经“过时”。从一开始,“tikitaki”就是在短时间内、狭小空间中争取更多时间和空间。其代表人物哈维、伊涅斯塔、梅西的代表作大多是狭小空间里,利用防守队员意识、动作上的滞后,争取到时间、空间完成射门,梅西大部分进球皆小摆腿、直摆腿、距离近、角度刁……但一旦防守适应、卡住时间和空间,“tikitaki”打法在失去奇效的同时,还立即暴露出自己后防时间、空间太多、太大之软肋。
相比之下,拜仁和德国所代表的“超人化全攻全守”更能代表足球发展反向。拜仁在夺得欧冠后三个赛季欧冠折戟沉沙,全因瓜迪奥拉不伦不类嫁接“tikitaki”所致。
这甚至就是众人翘首以盼的第4次足球革命吗?“御宇多年求不得”,“千呼万唤始出来”,来了却将经典扼杀殆尽,这样的“革命”不要也罢?
也许真不应称之为“革命”、但却是趋势。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是什么——电子化?那第三次、第4次呢?不再有标志性、大规模“革命”了,科技一日千里,“革命”随时随地发生,但足球将不再“好看”、不再有经典却不可逆转。像我一样的抱怨没经典,盼星星盼月亮盼望经典的人可以死心了。
若欧洲杯1/4决赛、半决赛、决赛也没经典、还进球难上难,甚至出现0比0后点球决胜负的“悲惨世界”,非我乌鸦嘴所致,而是大势所趋。
即使这次我错了,这个大势也终将为历史所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