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471阅读
  • 10回复

[三国演义]反复无常的孟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7993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 本帖被 zhdf 执行加亮操作(2020-09-05) —
       叛 徒,是一个最让人不耻的角色,要是这个叛 徒一而再,再而三的反 叛,就会更让人瞧不起。不过虽说叛 徒这种人一向为社会所鄙视,但纵观古今中外,古往今来,历史上心甘情愿成为叛 徒的著名历史人物并不少,有些人甚至有过几次当叛 徒的经历。他们一会儿反 叛这个主子,投降另一个主子;一会儿又反 叛现在的主子,再去投降其他的主子;没过多久又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再度 叛了反了。中国文字用语上专门送给这样的人一个成语,叫“反复无常”,民间大白话:“喂不饱的狼!”。在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不乏这样的人物,有的还相当的有名,且在《三国演义》里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如家喻户晓的吕布,外号“三姓家奴”,就是一个和谁都不能结成长久牢固盟友关系的人,小说中他为了名利,女人先后反 叛杀害过两位义父----丁原(第3回),董卓(第9回);投奔袁绍,最后双方翻脸离去(第11回);和刘备数度分分合合,与袁术也是如此。总之,叛过来叛过去,到最后没有一个人愿意当他的朋友,都想要他的命。“三姓家奴”这个绰号就是张飞给起的(第5回),可见其为人;还有魏延,也是三叛其主。一反刘琮(第41回),二反韩玄(第53回),三反杨仪(第105回)。诸葛亮谓其“脑后有反骨”(第53回),可称得上是一针见血,天生的叛 徒命。以上二人都是三国里比较著名的反 叛者,吕,魏在三国里的地位也比较重要,熟悉历史的人对他们应该也并不陌生。不过三国里还有这么一个在书中并不怎么显眼,却屡屡背 叛主子的小人物,也应该被关注一下,虽没有小温侯和魏文长那样赫赫有名,在三国里起的作用也不是那么重要,但其反反复复的反 叛历史与吕奉先与魏延比较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反 叛行为几乎一度影响了历史的进程。这个人就是---孟达!那么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或者说是出于何种目的会接二连三地反 叛主子的?我们不妨翻看《三国演义》去寻找一下答案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孟达在三国里的出场情形。第60回,张松向刘备进献了由自己亲手绘制的西川地理图本,正式投靠了刘玄德,彻底走上了背 叛自己老东家----蜀地军阀刘璋之后,对刘备说了这么一段话:“明公可速图之。松有心腹契友二人:法正、孟达。此二人必能相助。如二人到荆州时,可以心事共议。”刘大耳对此表示了感谢。这是我们在书中第一次看到了孟达这个名字,也了解了这个人在三国里的作用,就是张松准备出 卖旧主子的帮手。张矮子回到益州后,只见了二个人,一个是法正,另一个就是孟达。法正先到,张松向他和盘托出自己准备出 卖刘璋改投刘备的计划后,得到了法正的大力支持。随后,孟达登场了。“少顷,孟达至。达字子庆,与法正同乡。达入,见正与松密语。达曰:‘吾已知二公之意。将欲献益州耶?’松曰:‘是欲如此。兄试猜之,合献与谁?’达曰:‘非刘玄德不可。’三人抚掌大笑。法正谓松曰:‘兄明日见刘璋,当若何?’松曰:‘吾荐二公为使,可往荆州。’二人应允。”


        看,孟达的第一场亮相,就是反 叛,而且没有丝毫的犹豫。尽管是经过和张松,法正集体研究后决定当叛 徒的,但我们从张松出使刚一回来,只有法正,孟达二人马上前来拜访的情况,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张,法,孟这三人的私交很深,他们不但早就都有了反 叛刘璋的念头了,而且在背 叛旧主人后究竟投降谁的问题上,取得了惊人的一致。说明他们并非是一时的冲动和心血来潮,其有心久矣!三人一拍即合之后,立刻开始紧锣密鼓地为出 卖做起了准备工作。次日,张松见刘璋,向主子汇报了其代表刘璋向曹操求救出兵抵御汉中张鲁的进犯遭到了拒绝的经过后,趁刘璋感到惊恐无助之机,花言巧语地说服了刘益州牧同意了他的建议,请刘备入川,协助西川共同防备张鲁对蜀地的窥视。见自己的计谋成功了,张松随即提出让法正担任刘璋邀请刘备入蜀的使者,孟达领精兵5千,迎玄德入川为援。从这一段我们可以大概的推测出孟达的职业可能是武将,法正应该是文官,二人在刘璋治下的蜀中官员里级别不是很高,因为书中没有具体交代法,孟二人是何官职,只说张松的职务是别驾,一个中下级的官员。按一般交友的习惯,孟达和法正的官职可能和张松差不多大小,有可能更低。张松曾为其背 叛刘璋做过如下的解释:“某非卖主求荣;今遇明公,不敢不披沥肝胆:刘季玉虽有益州之地,禀性暗弱,不能任贤用能;加之张鲁在北,时思侵犯;人心离散,思得明主.....”而法正则十分干脆,直接谓旧主曰:“吾料刘璋无能”,以此表明他们之所以会改弦易张的原因,是由于付给他们工资的老东家是一个平庸懦弱的人,跟着刘璋混是没有前途的!但请大家记住这么一个事实,此时的益州大地仅有张,孟,法这三个反叛者,绝大多数川中官员非但没有认为他们的主子是一个必须抛弃的昏君,相反还积极主动地劝谏刘璋千万不要引狼入室,以免后悔莫及。主簿黄权更是向老领导直接挑明了---张松已经投降了刘备,正准备出 卖你呢。张任,冷苞等武将也纷纷对迎接刘备入川表示了反对意见。但这些提醒都被刘璋认为是杞人忧天,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抛诸于脑后。等到刘备明确表明与刘璋翻脸,开始兵戎相见,并已经获得了夺取涪水关的初期军事胜利之时,蜀地的所有文武官员还是坚定地站在刘璋一边,死命抵抗刘皇叔的军队,尚无一人投降。如果刘璋真是一个如张,法,孟三人说的是一个人人都会抛弃的“暗主”,那益州怎么还会有这么多大小官员仍旧甘愿为其效命,而不愿归附到“明公”刘备的门下,共创蜀地美好未来呢?答案就是,孟达,张松,法正并不是因为旧主子无能平庸而选择背弃的,完全是他们认为自己在刘璋那里受到了冷遇,薄待的缘故,张松一语:“....刘季玉....禀性暗弱,不能任贤用能....思得明主...”(第60回)已经说明了一切!背叛的理由就是:刘璋瞎了眼,不重用我们!!这就是张矮子以及法正,包括孟达下定决心,抛弃旧主子的根本原因!!!只不过反叛小集团的发起人张松十分倒霉,由于阴谋被自己的亲哥哥向刘璋告发揭露,落得个身首分离,全家被斩的可悲下场。法正,孟达二人的运气则好得多了,保住了自己的命。那法孝直更是因他在卖主行动里立下了大功,在新政权里得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官职----蜀郡太守(第65回),一步登天成为了原单位的最高领导人。与法正相比,孟达似乎就差了许多。书中只说他和吴懿,费观,彭羕,卓膺,李严,吴兰,雷铜,李恢,张翼,秦宓,谯周,吕义,霍峻,邓芝,杨洪,周群,费袆,费诗等共六十余位文武官员,并皆擢用。意思是,这些原旧政权里的人在新政权里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拔。具体升了几级,没说。请注意,在这一长串名字里,孟达位列倒数第一。也就是说,他的官职和过去比起来肯定是大了些,但没有像老朋友法正那么大,可能是非常有限的提升了一下而已。这就是孟达为他的第一次背 叛所获得的报酬。对于这个结果孟达是不是满意,我们不得而知,但他肯定是接受了这个事实。此后,孟达在书中出现的次数就非常的少了,只在第70回里才作为龙套露了一下非常短暂的面:黄忠,严颜到关上,孟达,霍峻见了,心中亦笑孔明欠调度:“是这般紧要去处,如何只教两个老的来!”其后,当老黄忠用诈败计引诱曹将张郃上钩时,孟达暗暗发书,申报玄德,说:“黄忠连输数阵,现今退在关上。”仅此而已,未再见其有任何作为。不过,有心的读者还是可以从这些只言片语中得到这么一个信息,此时的孟达担任的具体职务是葭萌关守将,类似现在的警备区司令员,可能还是个正职。而他先前在旧主子手下做得再大,充其量也不过是刘璋派去迎接刘备入川的军方接待官员。虽说孟达投靠了新主子后得到了一个有职有权的官职,并升职了。可比起老朋友法正来,还是差老鼻子了。从孟达的第一次反叛到现在,我们没有看见过他在新旧主子那里有过什么突出的表现,更没有起过啥如张松,法正这二位铁杆老朋友那样在三国历史中所有过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之,表现平平,宛若一颗投在池塘里的小小石子,微微泛起了一阵涟漪,转瞬即逝,没有给读者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正如书中所描写的一样,很快就被遗忘了。直到他的第二次反 叛,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因为孟达的这第二次背 叛,在三国的历史上掀起了一场巨大的波澜,从而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虽然这不是他的本意,主动权也并未操控在他的手里,但在当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人,正是他---孟达孟子庆!


         孟达的第二次反叛,严格地说并不是他一开始就计划好并酝酿已久的阴谋,事发仓促,起因是由于个人为同僚打报不平的缘故。关于孟达的这次背主的前因后果,书中介绍的非常详细。第76回,关公败走麦城,分兵紧守四门,聚将士商议。赵累曰:“此处相近上庸,现有刘封、孟达在彼把守,可速差人往求救兵。若得这枝军马接济,以待川兵大至,军心自安矣。” 正议间,忽报吴兵已至,将城四面围定。公问曰:“谁敢突围而出,往上庸求救?”廖化曰:“某愿往。”关平曰:“我护送汝出重围。”关公即修书付廖化藏于身畔。饱食上马,开门出城。正遇吴将丁奉截往。被关平奋力冲杀,奉败走,廖化乘势杀出重围。投上庸去了。关平入城,坚守不出。且说刘封孟达自取上庸,太守申耽率众归降,因此汉中王加刘封为副将军,与孟达同守上庸。当日探知关公兵败,二人正议间,忽报廖化至。 封令请人问之。化曰:“关公兵败,现困于麦城,被围至急。蜀中援兵,不能旦夕即至。特命某突围而出,来此求救。望二将军速起上庸之兵,以救此危。倘稍迟延,公必陷矣。”封曰:“将军且歇,容某计议。” 化乃至馆驿安歇,耑候发兵。刘封谓孟达曰:“叔父被困,如之奈何?”达曰:“东吴兵精将勇;且荆州九郡,俱已属彼,止有麦城,乃弹丸之地;又闻曹操亲督大军四五十万,屯于摩陂:量我等山城之众,安能敌得两家之强兵?不可轻敌。”封曰:“吾亦知之。奈关公是吾叔父,安忍坐视而不救乎?”达笑曰:“将军以关公为叔,恐关公未必以将军为侄也。某闻汉中王初嗣将军之时,关公即不悦。后汉中王登位之后,欲立后嗣,问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汉中王遂遣人至荆州问关公,关公以将军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劝汉中王远置将军于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后患。此事人人知之,将军岂反不知耶?何今日犹沾沾以叔侄之义,而欲冒险轻动乎?”封曰:“君言虽是,但以何词却之?”达曰:“但言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兴兵,恐失所守。”封从其言。次日,请廖化至,言:“此山城初附之所,未能分兵相救。”化大惊,以头叩地曰:“若如此,则关公休矣!”达曰:“我今即往,一杯之水,安能救一车薪之火乎?将军速回,静候蜀兵至可也。”化大恸告求,刘封、孟达皆拂袖而入。廖化知事不谐,寻思须告汉中王求救,遂上马大骂出城,望成都而去。 等到廖化赶到成都,向刘备汇报了军情并告发了刘,孟二人见死不救的劣行,请求速发援兵救援关羽时,一切都已晚了。关公父子已被东吴擒杀,荆州也落入了东吴手里。蜀汉政权十分重要的一块基地,刘大耳赖以起家的老根据地,并在地理上可以自由进出东南北三面,直接威胁曹操,孙权二大对手的大门---荆州,从此再也不姓刘了。为了夺回荆州,并报复孙权杀死关公之仇,刘备亲自率领军队东征,引发了三国历史上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吴蜀彝陵猇亭大战,最后这场战役以刘备的全面失败而告终,该役也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基础。关羽被杀,孟达在其中应该负什么责任,至今众说纷纭。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孟达不向刘封说关公的坏话,大家齐心合力领军赶往麦城,是有极大把握救出关羽的。以关公个人的才勇,威望,再加上教训,将来重整旗鼓,杀回荆州是有可能的。关于刘封,孟达如果救援关羽会不会改写历史的问题,一直在广大三国历史研究者和三国迷之中存在着争论。本人认为,荆州之失是不可避免的,关羽要为此负全责的,毕竟他是荆州的主要负责人。由于关公个人的判断失误,决策失算,导致荆州易主,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但关羽之死该不该算在刘封,孟达的头上?孟达个人在里面起了何种作用?如果刘封没有听从孟达的挑唆出兵救援关羽,会不会夺回荆州,使关公不死并且反败为胜呢?我们先分析一下,再下结论。


        我们先来看看刘封,孟达如果出兵救援关羽会不会改变战局的走向?我的答案是,不会!荆州是丢定的,根本没有任何失而复得的机会!不过能否救出关公,使其免于一死则另当别论。首先,关羽被困麦城,已经是败局已定。此时荆州已被东吴的吕蒙完全占领,关公的部队也基本上都投降了东吴,“比及杀到黄昏,关公遥望四山之上,皆是荆州土兵,呼兄唤弟,觅子寻爷,喊声不住。军心尽变,皆应声而去。关公止喝不住,部从止有三百余人。”(第76回)说明这时的关羽是大势已去,再也没有任何可以翻盘的机会了。刘封,孟达驻守在上庸地区,无论在行政级别和军队数量,都难与关公管辖的荆州相比,指望他们的部队能打败吴军,夺回荆州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话,异想天开!再者,荆州地区原有的军心,民心早就在东吴大将吕蒙严格执行的军纪下彻底地归附了。除非刘备亲自带领大部队前来,否则单靠上庸这支小部队根本就掀不起大浪。最后我要说的是,当时的关公已处于曹军的徐晃,吴军的吕蒙双重打击,联合包围之下,孟达说的“....止有麦城,弹丸之地.....量我等山城之众,安能抵得两家之众....”也是事实。所以,孟达建议按兵不动以免自己也被包了饺子也在情理之中。因此,以我来看,刘封,孟达即使出兵,也不能夺回荆州,更不会有什么转败为胜的机会。不过刘封,孟达出兵能不能救出关羽,使其免于一死呢?我个人的看法是,不一定,有这个机会,但成功率不是很高。我说的有机会,是因为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廖化在关平的护送下,杀出重围前往上庸求援,而这时关羽在麦城的兵力只有区区数百人,吴兵却一直没有敢于攻城。最后是采用吕蒙的围困之计,诱使关云长弃城而走,中了埋伏方才擒住了关羽父子。孙子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以东吴军队包围麦城的军力和关羽所部军队的数量来看,已远远超过了围城部队所需要的数量。但吴军就是围而不攻,这说明吴军一方面可能是本身的战斗力有问题,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对关公本人的武功威望存有深深的恐惧,故不敢尽全力攻打小小的麦城。除此以外,我找不到更好的理由可以解释吴军包围了麦城之后会按兵不动的理由。当然,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吴军准备用困死饿死关羽的方法打一场持久战。要真是这样,就为营救关公赢得了时间。所以,个人认为,如果刘封,孟达倾上庸全军来救援关公,与之里应外合,是有可能救出关羽的。这种情形有点像第二次世界 大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后期阶段,被苏军团团包围在城中的德军保卢斯元帅一样,当时他还是有机会逃出包围圈的,因为他的部队已经看见了前来解围的德军发出的信号弹了。只要他带领着部队往外猛冲猛打一下,是极有可能脱离险境的。最后保卢斯却做了俘虏,全军覆没。这是因为希特勒给他下的命令是“固守待援”,而不是“突围”。死守命令的结果就是,保卢斯成为了二战时一个大笑柄。与保卢斯不同的是,麦城的关公渴望有人前来救援,渴望突出重围。要是他知道上庸的救兵到了,一定会亲自杀出城,与援兵汇合的。至于说会合以后是进还是退,就说不定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刘封,孟达肯发兵前来救援,关羽获得生存机会的概率还是非常大的。只是令关云长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孟达对他关公似乎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非得要致其于死地不可。书中,孟子庆为了彻底断了刘封救援关羽的念头,不惜向小刘揭发了关二叔种种对其无情无义的劣迹,甚至是一些影响刘封与刘备干父子关系的隐私。那么孟达所说的究竟是不是事实呢?我们只知道一个事实,就是早在第36回,关羽就对刘备收刘封为义子之举口出怨言,并非常露骨地表示“不悦”。看来孟达所说的是关羽在刘备面前进谗言,使得刘封失去储君之位一事也并非全是空穴来风。不管此事是真是假,孟达的目的达到了,恼羞成怒的刘封终于决定按兵不动,任关二叔自生自灭。孟达为何对关羽有如此的仇恨的确令人费解,书中没有找到任何蛛丝马迹以佐证之。我个人的猜想是,可能是由于关羽平时傲气太盛,对待孟达十分的没有礼貌。而孟达自认为是有功之臣,耿耿于怀但没有办法。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以前是找不到报复的机会,如今趁此良机狠狠地回敬一下,以出胸中这口恶气。正如之前他背 叛刘璋,投靠刘备一样,背 叛只是为了出气。


       平心而论,这时候的孟达应该还没有想到过反 叛,更多的是沉浸在报复成功的喜悦之中。很长时间处在兴奋得意中的他可能忘了自己已经犯下了弥天大罪,但主子刘备却并没有忘。第79回,准备对刘封孟达见死不救关羽的行为进行清算的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先调刘封守绵竹,分开二人,然后预备对孟达动手。孟达察觉后,十分害怕,慌请上庸、房陵都尉申耽、申仪弟兄二人商议曰:“我与法孝直同有功于汉中 王,今孝直已死,而汉中王忘我前功,乃欲见害,为之奈何?”耽曰:“某有一计, 使汉中王不能加害于公。”达大喜,急问何计。耽曰:“吾弟兄欲投魏久矣。公可 作一表,辞了汉中王,投魏王曹丕,丕必重用。吾二人亦随后来降也。”达猛然省 悟,即写表一通,付与来使。当晚引五十余骑,投魏去了。使命持表回成都,奏汉 中王,言孟达投魏之事。先主大怒。览其表曰:“ 臣达伏惟殿下:将建伊、吕之业,追桓、文之功,大事草创,假势吴、楚, 是以有为之士,望风归顺。臣委质以来,愆戾山积。臣犹自知。况于君乎?今王朝 英俊鳞集,臣内无辅佐之器,外无将领之才,列次功臣,诚足自愧。臣闻范蠡识微, 浮于五湖;舅犯谢罪,逡巡河上。夫际会之间请命乞身,何哉?欲洁去就之分也。 况臣卑鄙,无元功巨勋自系于时,窃慕前贤,早思远耻。昔申生至孝,见疑于亲; 子胥至忠,见诛于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乐毅破齐而遭谗佞。臣每读其书,未尝 不感慨流涕;而亲当其事,益用伤悼。迩者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惟臣 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复乞身自放于外。伏想殿下圣恩感悟,愍臣之心,悼臣 之举。臣诚小人,不能始终,知而为之,敢谓非罪?臣每闻“交绝无恶声,去臣无 怨辞”,臣过奉教于君子,愿君王勉之。臣不胜惶恐之至。” 玄德看毕,大怒曰:“匹夫叛吾,安敢以文辞相戏耶!”即欲起兵擒之。孔明曰: “可就遣刘封进兵,令二虎相并。刘封或有功,或败绩,必归成都,就而除之,可 绝两害。”玄德从之,遂遣使到绵竹,传谕刘封。封受命,率兵来擒孟达。却说曹丕正聚文武议事,忽近臣奏曰:“蜀将孟达来降。”丕召入问曰:“汝 此来,莫非诈降乎?”达曰:“臣为不救关公之危,汉中王欲杀臣,因此惧罪来降, 别无他意。”曹丕尚未准信,忽报刘封引五万兵来取襄阳,单搦孟达厮杀。丕曰: “汝既是真心,便可去襄阳取刘封首级来,孤方准信。”达曰:“臣以利害说之, 不必动兵,令刘封亦来降也。”丕大喜,遂加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 侯,领新城太守,去守襄阳、樊城。 原来夏侯尚、徐晃已先在襄阳,正将收取上庸诸郡。孟达到了襄阳,与二将礼 毕,探得刘封离城五十里下寨。达即修书一封,使人赍赴蜀寨,招降刘封。刘封览 书,大怒曰:“此贼误吾叔侄之义,又间吾父子之亲,使吾为不忠不孝之人也。” 遂扯碎来书,斩其使。次日,引军前来搦战。孟达知刘封扯书斩使,勃然大怒,亦 领兵出迎。两阵对圆,封立马于门旗下,以刀指骂曰:“背国反贼,安敢乱言!” 孟达曰:“汝死已临头上,还自执迷不省!”封大怒,拍马轮刀,直奔孟达。战不 三合,达败走。封乘虚追杀二十余里,一声喊起,伏兵尽出,左边夏侯尚杀来,右 边徐晃杀来,孟达回身复战。三军夹攻,刘封大败而走,连夜奔回上庸,背后魏兵 赶来。刘封到城下叫门,城上乱箭射下,申耽在敌楼上叫曰:“吾已降了魏也。” 封大怒,欲要攻城,背后追军将至,封立脚不住,只得望房陵而奔,见城上已尽插 魏旗。申仪在敌楼上,将旗一,城后一彪军出,旗上大书“右将军徐晃”。封抵 敌不住,急望西川而走。晃乘势追杀,刘封部下只剩得百余骑。到了成都,入见汉 中王,哭拜于地,细奏前事。玄德怒曰:“辱子有何面目复来见吾?”封曰:“叔 父之难,非儿不救,因孟达谏阻故耳。”玄德转怒曰:“汝须食人食,穿人衣,非 土木偶人,安可听谗贼所阻!”命左右推出斩之。汉中王既斩刘封,后闻孟达招之, 毁书斩使之事,心中颇悔,又哀痛关公,以致染病,因此按兵不动。


       这就是孟达第二次反叛的全过程,作者写的非常的详尽。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一,孟达的职务被调整过了,从葭萌关守将的岗位被提拔到新城守将的位置上。和过去的官职相比,新城在管辖范围上无疑要比葭萌关大得多,掌握军队的数量上也比葭萌时期的要多得多。以新城的地理位置来看,孟达此时的职务应该是一个军分区司令员的角色,尽管是副职,但毕竟又提了一级。只是新城地处边疆,又是一个山城,老实说到这里做官没多大油水,条件艰苦,远离国家,让人感觉颇有些明升暗降的味道。个人认为这很可能让过惯了繁华都市生活的孟达十分的不满,从而间接导致了之后一系列问题的发生;二,孟达的这第二次的背主行为,事先没有像第一次那样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事发后也显得有些手忙脚乱的样子,只带了数十人逃到魏国,还受到了对方的怀疑。可见他的这次背叛是事发突然,临时起意。正像他所说的那样,反 叛只是为了避祸而已,“臣为不救关公之危,汉中王欲杀臣,因此惧罪来降,别无他意。”事实的确如此。不过有一点令他没想到的是,魏国不仅对他的投降表示了极大的欢迎,而且还给了孟达极高的奖赏,“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领新城太守”,关羽也不过是汉寿亭侯,驻守荆州。孟达几乎与关公平级,如此优厚的待遇,这在刘备那里是难以想象的。魏主曹丕对地位,名气,才能都很一般,且已有二次背主履历的孟达如此厚待,不仅完全出乎了孟子庆本人的意外,而且可以说也出乎了广大读者的意外。不过细想一下,其实也很正常。因为其时正值曹丕篡汉初期,刘备也以曹丕是弑君篡窃,自己是继承汉室大统的名义刚刚登基。孟达的叛降无疑给处在社会舆论下风的曹丕做了一个非常响亮和吸引人的广告,证明了曹丕的代汉自立之举不仅是顺天应人的事情,而且已让外夷归心,望风请降。刘备才是真正的乱臣贼子。可以这么说,孟达的第二次背叛对备受政敌指责其是篡窃的曹魏政权来说是来得太及时了,所以理应重重的厚赏。这其中的奥秘孟子庆有没有领悟到我们不知道,但有一点我们是非常清楚,那就是他本人对这个结果是非常的满意的。喜出望外的孟达决定向新领导献上一份厚礼,以报答魏主对自己的知遇之恩,顺便更显示一下自己不是一个一无是处,只会吃白饭的闲人。这个大礼就是,说服刘封前来投降。孟达相信,就凭他俩一起干过的坏事,作为一根绳上的二条蚂蚱,刘封应该清楚自己的处境,干爹刘备决不会放过他的。只要他这个昔日的老同事,老朋友举手一招,刘封肯定是望风归降。但令他大跌眼镜的是,刘封虽然不忠于关二叔,但绝对忠诚自己的干爸爸。对于孟达的招降,小刘以扯书斩使,领军开战作为回答。一场鏖战下来,刘封大败,逃回到了他无比依恋和忠心的义父身边。孟达的预言应验了,刘备毫不迟疑,立刻把这位曾经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干儿子给宰了,以告慰关二弟在天之灵。孟达的第二次背 叛过程就这样结束了。虽然在书中,孟子庆的这第二次反叛的理由不是那么的冠冕堂皇,正大光明,所作所为也表现得像一个小人,不过他得到的奖赏却比他所付出的要多得多,而且远远大于他第一次背 叛所获得的奖励。实事求是地讲,孟达的第二次当叛 徒没有亏本,赚大发了!


        既然孟达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理应安分守己,老老实实地为新东家工作吧。不,孟达又一次造起了反,叛了给过他优越待遇条件的魏东家。第94回,孔明自出师以来,累获全胜,心中甚喜;正在祁山寨中,会聚议事,忽报镇守永安宫李严令子李丰来见。孔明只道东吴犯境,心甚惊疑,唤入帐中问之。丰曰:“特来报喜。”孔明曰:“有何喜?”丰曰:“昔日孟达降魏,乃不得已也。彼时曹丕爱其才,时以骏马金珠赐之,曾同辇出入,封为散骑常侍,领新城太守,镇守上庸、金城等处,委以西南之任。自丕死后,曹睿即位,朝中多人嫉妒,孟达日夜不安,常谓诸将曰:‘我本蜀将,势逼于此。’今累差心腹人,持书来见家父,教早晚代禀丞相:前者五路下川之时,曾有此意;今在新城,听知丞相伐魏,欲起金城新城上庸三处军马,就彼举事,径取洛阳:丞相取长安,两京大定矣。今某引来人并累次书信呈上。”孔明大喜,厚赏李丰等。


         这也是孟达第三次也是他最后一次反 叛,从书中我们得知孟达背 叛魏国重新改投老东家的理由,就是新魏主上台后,他与魏国同僚们的关系急剧恶化,受到了倾轧,日子过得很不开心,很不如意,甚至感到恐惧,心里觉的十分得苦闷。想想还是老单位,老领导,老同事待自己不错,出于要让自己活得更潇洒些这个简单的目的,孟达又反了。那么孟达究竟有没有受到魏国同僚的排挤,是不是受到了正如他所说的“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样官场惯例的打压呢?我认为极有可能。理由很简单,叛 徒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是被人看不起的。出于需要,新东家可能在接受叛 徒后给予他丰富的物质享受,较高的荣誉,甚至一定程度的重用,但在新东家眼里,叛    徒其实永远是鄙视的。任何朝代,任何国家,任何集体,任何个人,在对待叛 徒的问题上,永远是防范大于使用。道理很简单,叛 徒今天可以因为这个理由背叛他的旧主人,明天也可以因为同样的理由而背 叛我。何况这个叛徒是有过多次背 叛的历史呢!因此,当魏国换了新主子后,孟达感觉自己的地位在下降了,所受到的待遇没有以前好了,也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毕竟时过境迁,你的利用价值已经没有了,再想回到过去那舒适的环境下生活是根本不可能的了。当然由此受到新权贵们的冷脸,乃至打击也是可以预料中的。如果换了其他人,可能选择急流勇退,或者忍气吞声来渡过自己的后半生。但孟达决不会这么做,因为他的一生都是在追求别人对他的重视和青睐。在他内心深处,任何看不起并且亏待他的人和集团,都是不可容忍的,都应该受到自己的报复。孟达立刻行动起来,向被他认为是薄待了自己的魏小东家伸出了报复之手。与前二次不同的是,这次背 叛从头到尾都是他一个人积极主动地在谋划怎样再当一回最好的叛 徒。孟达的报复计划很大,就是和诸葛亮里应外合,夺取魏国天下。雄心壮志很高,但他的个人能力又怎样呢?第94回,却说孟达在新城,约下金城太守申仪、上庸太守申耽,克日举事。耽、仪二人佯许之,每日调练军马,只待魏兵到,便为内应;却报孟达言:军器粮草,俱未完备,不敢约期起事。达信之不疑。反 叛计划还在筹备当中,就已经窝里反了。孟达没料到,他愿意再当一次叛 徒是不假,但别人却不愿意像他一样再次成为叛 徒也是真。孟达的老部下已经把他的阴谋向上面举报了,并已经开始学他的样,做好了时刻背 叛老领导的准备。“更有孟达心腹人李辅并达外甥邓贤,随状出首。”而孟达还蒙在鼓里,不但轻易相信了老下级的鬼话,还对诸葛亮提醒他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是嗤之以鼻:“:“适承钧教,安敢少怠。窃谓司马懿之事,不必惧也:宛城离洛阳约八百里,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若司马懿闻达举事,须表奏魏主。往复一月间事,达城池已固,诸将与三军皆在深险之地。司马懿即来,达何惧哉?丞相宽怀,惟听捷报!” 他对自己反 叛计划获得成功是信心满满,却根本不知道早就得知孟 达反 叛消息的魏国大臣司马懿,竟然会采取不预先奏报皇帝,等待出兵的命令。而是倍道而行,以八天八夜急行军的速度,出其不意直抵新城,与申耽,李辅,邓贤等人里应外合,将其擒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孟达个人才智有限,刘备当初尽管其和法正都立下了出 卖旧主刘璋的大功,但就是没有重重地提拔任用他是对的。孟子庆不过是一个自命不凡,个人水平才能极为低下的小人,不值得有丰厚的赏赐。只是孟达自己从来不这么认为过。


         孟达最后的结局是这样的:第94回,忽报参军梁畿来到,孟达迎入城中。畿传司马懿将令曰:“司马都督今奉天子诏,起诸路军以退蜀兵。太守可集本部军马听候调遣。”达问曰:“都督何日起程?”畿曰:“此时约离宛城,望长安去了。”达暗喜曰:“吾大事成矣!”遂设宴待了梁畿,送出城外,即报申耽、申仪知道,明日举事,换上大汉旗号,发诸路军马,径取洛阳。忽报:“城外尘土冲天,不知何处兵来。”孟达登城视之,只见一彪军,打着“右将军徐晃”旗号,飞奔城下。达大惊,急扯起吊桥。徐晃坐下马收拾不住,直来到壕边,高叫曰:“反贼孟达,早早受降!”达大怒,急开弓射之,正中徐晃头额,魏将救去。城上乱箭射下,魏兵方退。孟达恰待开门追赶,四面旌旗蔽日,司马懿兵到。达仰天长叹曰:“果不出孔明所料也!”于是闭门坚守。却说徐晃被孟达射中头额,众军救到寨中,取了箭头,令医调治;当晚身死,时年五十九岁。司马懿令人扶柩还洛阳安葬。次日,孟达登城遍视,只见魏兵四面围得铁桶相似。达行坐不安,惊疑未定,忽见两路兵自外杀来,旗上大书“申耽”、“申仪”。孟达只道是救军到,忙引本部兵大开城门杀出。耽、仪大叫曰:“反贼休走!早早受死!”达见事变,拨马望城中便走,城上乱箭射下。李辅、邓贤二人在城上大骂曰:“吾等已献了城也!”达夺路而走,申耽赶来。达人困马乏,措手不及,被申耽一枪刺于马下,枭其首级。余军皆降。李辅邓贤大开城门,迎接司马懿入城。抚民劳军已毕,遂遣人奏知魏主曹睿。睿大喜,教将孟达首级去洛阳城市示众;加申耽、申仪官职,就随司马懿征进;命李辅、邓贤守新城、上庸。


       三叛其主的孟达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孟达从生到死,都是围绕着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作人生目标,他至始至终都在要求主子高看自己,高升自己,重用自己,重视自己,非常遗憾的是,他的愿望永远得不到满足。于是,孟子庆一而再,再而三地竖起了反 叛的大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但以他个人相当有限的才干来看,理应受到冷遇和亏待。自己没本事,却老是责怪社会,别人怠慢了自己。怨天尤人,从不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在他的思想里,只有自己最重要,一切以符合自己利益为前提。在孟达的处世准则里,我们看到,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孟达的可悲之处就在于,他从来没有摆正过自己的位置,从来就没有看清过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孟子庆一直都是高看自己,轻视他人,这个性格到死都没有改变过。


       看了三国,我们对孟达这个人物大致可以做出这样的评价:这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为了保护个人的权益不受到一丁点的委屈可谓是不遗余力。甚至可以不顾道德,违反大义,连自己的脸面也可以不要。但由于个人才力有限,屡屡碰壁,又不甘心,因此为了报复又屡屡做出了反叛之举。俗语说的好:“多行不义必自毙”。最后,孟达的反叛行为连自己的亲朋好友都看不下去了,他们联合起来,造了孟达的反,这是孟子庆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有道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孟子庆为他的反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是搬起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脑袋!关于孟达此人,我们完全可以用“反复无常”作为对他个人最终的结语!






本文版权由武当休闲山庄与原作者共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此帖被假正经也在2020-09-06 14:16重新编辑 ]
1条评分金币+5
zhdf 金币 +5 鼓励一下 2020-03-02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江别鹤

UID: 601204

发帖
385
金币
298
道行
316
原创
0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50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26
最后登录: 2024-06-2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12-02
这样的人其实很多,只是没有他有名而已,现代社会更多。
2条评分金币+3
假正经也 金币 +1 - 2018-02-24
wcg112233 金币 +2 鼓励讨论 2016-12-04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7993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6-12-02
回 江别鹤 的帖子
江别鹤:这样的人其实很多,只是没有他有名而已,现代社会更多。 (2016-12-02 09:56) 

孟达在三国里并不是很有名的人物,个人认为他在三国里似乎只起坏作用。
2条评分金币+3
zhdf 金币 +1 - 2020-08-26
wcg112233 金币 +2 鼓励讨论 2016-12-04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db460728710

UID: 1615569

精华: 1
级别: 化外仙道

发帖
138983
金币
46099
道行
6001
原创
84
奖券
3093
斑龄
0
道券
137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初级认证
在线时间: 1031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8-21
最后登录: 2024-06-24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6-12-02
        同意楼主的分析,有理有据。 “城头变幻大王旗鲁迅的这句诗,算是对乱世最真实的写照了。乱世之中,政权频繁更迭,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大多也没什么节操了,倒戈、投降是司空见惯的。但频繁倒戈的人,即使在乱世,也只是别人的棋子,结局大多凄凉。三国时期的马腾如此、吕布如此,孟达也同样如此。三国时期有两个孟达,一个是魏国的安定太守孟达,却是为人忠贞,还多次为国家推荐贤才。而楼主所说的是换了三个主子的孟达,也算是”三姓家奴“了。
3条评分金币+5
zhdf 金币 +1 - 2020-08-26
假正经也 金币 +1 - 2018-02-08
wcg112233 金币 +3 鼓励讨论 2016-12-04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喜欢到处游觅寻觅乳香玉香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7993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6-12-02
回 db460728710 的帖子
db460728710:        同意楼主的分析,有理有据。 “城头变幻大王旗”鲁迅的这句诗,算是对乱世最真实的写照了。乱世之中,政权频繁更迭,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大多也没什么节操了,倒戈、投降是司空见惯的。但频繁倒戈的人,即使在乱世,也只是别人 .. (2016-12-02 12:45) 

魏国的安定太守孟达我确实不知道,感谢道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信息!
2条评分金币+3
zhdf 金币 +1 鼓励一下 2020-03-02
wcg112233 金币 +2 鼓励讨论 2016-12-04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离线7842949

UID: 1517278


发帖
97252
金币
-12
道行
4275
原创
0
奖券
46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606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2-26
最后登录: 2024-06-17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20-03-01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1条评分金币+3
zhdf 金币 +3 鼓励一下 2020-03-02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7993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20-08-10
回 7842949 的帖子
7842949:反复无常的人往往下场不好,比如石友三,还有他的老上级。 (2020-03-01 14:26) 

石友三当过汉奸,是卖国贼!但他的老上级却打过小鬼子,是抗日的。这个你恐怕不知道吧?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1条评分金币+3
zhdf 金币 +3 - 2020-08-11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coolchick

UID: 860975


发帖
11181
金币
40
道行
1316
原创
1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9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0-05-11
最后登录: 2024-06-24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20-08-12
吴孟达看了这篇文章,满嘴骂骂咧咧
2条评分金币+3
假正经也 金币 +1 - 2022-09-18
zhdf 金币 +2 - 2020-08-26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7993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20-08-12
回 coolchick 的帖子
coolchick:吴孟达看了这篇文章,满嘴骂骂咧咧 (2020-08-12 12:22) 

孟达自姓孟,吴孟达自姓吴。吾议孟达,非谈吴孟达。何干吴孟达之事也?!
1条评分金币+3
zhdf 金币 +3 - 2020-08-26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离线se4777

UID: 2109717


发帖
3948
金币
-1499
道行
474
原创
0
奖券
2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54(小时)
注册时间: 2019-06-04
最后登录: 2022-12-18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20-09-18
我们完全可以用“反复无常”作为对他个人最终的结语!
1条评分金币-2
假正经也 金币 -2 复制楼主的语言 2022-09-1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7993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22-07-26
回 se4777 的帖子
se4777:我们完全可以用“反复无常”作为对他个人最终的结语! (2020-09-18 15:21) 

你倒是始终如一的复制他人语言!!!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