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天台县的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国清寺是宗教文化中的一座著名的、历史悠久的寺庙,影响深远,在中国佛教乃至日本、韩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隋唐年间,江浙一带成为中国宗教文化最繁荣的地区之一,隋代高僧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创立天台宗,成为我国创立的第一个佛教宗派。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依智者大师遗愿,在天台山修建国清寺,作为天台宗的正式祖庭。唐贞元年间日本高僧最澄至国清寺求法,回国后在日本比叡山创建了日本天台宗。十一世纪,高丽僧人义天至国清寺求法,又将此宗传入朝鲜,国清寺遂成为日本、朝鲜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如今,随着对外文化交往的深入,每年来国清寺参谒、朝拜祖庭的日、韩僧人达数千人次之众,促进了中日韩宗教文化的交流。
风雨千年,朝代更迭,国清寺几度或毁于兵火,或摧于风暴,屡毁屡建,屡建屡毁,每次重修,寺宇规模都有所发展。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国清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修,而上世界60年代末的动荡时期,国清寺再次被毁。如今的国清寺建筑,大多是在1973年周恩来总理亲自下令敦促下修复完成的。好在,国清寺还保存着大量的文物古迹,有历代御赐的金银器、铜铸品和丝织品,有碑刻、写经、书画,有木雕、玉饰、佛像,有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礼品。如寺内磅礴飞动的王羲之“独笔鹅字” 碑,寺后唐代柳公权“大中国清之寺”,以及元代十八罗汉楠木像,明清铜佛像等,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国清寺座落在四面环山,五峰拥抱的“世外桃源”中,环境清幽优美,周围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尚未到达寺庙,已远远可见古老的千年隋塔依然挺立在半山坡上。隋塔为隋炀帝杨广为报智者大师受菩萨戒而建造的报恩塔,六面九级,残高59.4米,边长4.6米,为浙江现存最高的古塔之一。
寺院门前的七佛塔,供奉“过去七佛”,他们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建于隋唐时的七佛塔已不存在,如今看到的是1973年在旧址上重建的。
寺前照壁拱桥,碧水长流。黄色矮墙上书“双涧回澜”,双涧是指发源于天台北山的北涧和发源于灵芝峰黄泥山岗的西涧,两涧水汇合于寺处的丰干桥畔,向东流入赭溪。溪岸边立有“一行到此水西流”碑,是为纪念唐代高僧一行禅师到国清寺求师请教天文数学而立的。
国清寺的山门并不是坐北朝南开,而是需要游客绕过刻着“隋代古刹”的照壁向东走才能入内,这是取“紫气东来”之意特意为之。进入山门,就能看到掩映在茂林修竹中的弥勒殿,殿前一对石狮分列两旁,正殿门楣上写着“国清寺”三个楷体大字,为清雍正十二年奉敕重修时所书。
过弥勒殿之后为雨花殿,殿内供奉四大天王。传说国清寺建成后,智者大师弟子灌顶大师登台讲述《妙法莲华经》,感动上天神灵,天降花雨,故名“雨花殿”。
国清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式。门楣上的匾额为竖写的,古代民间匾额多为横写,只有皇室才能竖写,这是因为清代在重修的时候,当时的皇帝御赐恩准的,所以这块竖写的殿额,表明了国清寺享受类似于皇宫待遇的高规格寺院。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佛铜像为明朝所铸,高6.8米,重十三吨。
寺内香火极盛,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大雄宝殿右侧,有隋梅一株,相传为灌顶大师手植,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国内三株最古老的梅树之一。
寺宇依山就势,层层递高,大雄宝殿后方还有药师殿、观音殿。图为高约3米的报恩塔,建于1985年9月,由日本莲宗信徒捐赠而建,正前方为日文“南无妙法莲华经”碑名。
远观隋塔。
国清寺内著名的独笔鹅字碑,碑在三圣殿左边,字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相传他曾入天台山华顶峰旁灵墟山中向白云先生学书后定下此字。现存鹅字右半边是王羲之的真迹,左半边是天台山人曹抡选补写的,两边浑然一体,达到了乱真的程度。传说曹抡选发现“鹅”字残碑后,日夜临摹王羲之的碑贴,耗时七年,终于将“鹅”字残缺的半壁补上。
三圣殿对面是安养堂,两侧有塔碑室,收藏有隋塔中取出的菩萨石刻及碑刻,可惜没有开放,只能透过玻璃一窥。
罗汉堂里存放着五百罗汉,它们神态各异,个性鲜明。
穿过罗汉堂继续往南,也就是整个国清寺的西南角,有着著名庭院:鱼乐国,石碑上的三个大字为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所书。
石碑前的放生池,四周古木苍郁,池中满是各色鱼类和乌龟。
放生池旁的乾隆御碑,字迹已不太清晰。
唐大中五年(851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寺后石壁上题写的“大中国清之寺”六个大字摩崖石主刻,至今仍清晰可辨。如今石刻被移至罗汉堂前的廊壁上,两侧还有许多名家题碑,见证着历代文人高士对国清寺的眷念和赞美。
玉佛阁内陈列着大量国清寺收藏和出土的文物、古董,宋代的石刻、石佛座,清代的玉佛等等,琳琅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