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14阅读
  • 4回复

[三国]刘表为何不重用建安七子的王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dragonscroll

UID: 2050632

 
发帖
316
金币
176
道行
176
原创
1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1(小时)
注册时间: 2017-08-14
最后登录: 2019-09-1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9-23
— 本帖被 zhdf 执行加亮操作(2023-02-09) —

古人除了重视门第出身,还重视一个人的长相,所以,史书也会说一个人“美姿颜”、“有姿貌威容”、“姿貌甚伟”等语。正因为如此,一个人长得好,会让人重视,从而进身的机会就会多一些。反过来,一个人长得丑,让人看着感觉不舒服,往往会被人弃之不用。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文人都是眉清目秀飘逸潇洒的谦谦君子,而武将则是豹头环眼,虎背熊腰的壮汉。但是,三国时期却有这样一个人,他是建安七子之一,论文才,当时名满天下的左中郎将蔡邕,就是那个蔡文姬的父亲,都说是“我不如他”。但是,他和人们一般印象中的文人不同,人长得丑,是建安七子当中最丑的一个人。只因他长得丑,还影响了他的仕途发展,要不是遇到好文学又爱才的曹操父子,恐怕他还真的就要埋没在蓬蒿之中了。
  那么,这个长得丑的人是谁,他的才能究竟如何呢?
  这个人就是王粲。
  王粲,字仲宣,山阳郡尚平县人。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都在东汉时位列三公。父亲王谦,担任过大将军何进的长史。
  献帝西迁,王粲移居到长安,右中郎将蔡邕,即东汉有名的那位文学家,一见就觉得他非比寻常。当时蔡邕的才学名满天下,受到举朝敬重,他家门前经常是车骑填巷,客厅经常是宾客满堂。那天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口求见,却急忙出迎,连鞋子都穿倒了也顾不得正过来。王粲一进门,年纪不大,身材又矮,使满屋子的人都很吃惊。蔡邕说:“这位就是王畅司空的孙子王粲,才华奇异,我比不上他。我家里收藏的书籍文章,应当全部送给他。”十七岁的时候,受司徒征召,及朝廷下诏任命为黄门侍郎,王粲都因为西京长安局势混乱,未曾赴任。于是前往荆州投奔刘表。刘表见王粲其貌不扬,身体孱弱,又不拘小节,对他不很看重。
  刘表死后,王粲力劝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附了曹操。曹操命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
  一次,曹操在汉水边上设宴款待百官,王粲举杯祝贺说:“当年袁绍崛起河北,倚仗兵多将广,志在夺取天下,但他喜欢贤才却不能任用,因此杰出之士纷纷离他而去。刘表从容坐镇荆楚,坐观时势变化,自以为可以仿效西伯周文王。那些因乱避居荆州的贤能人士,都是国内的俊杰;可刘表却不懂得任用他们,结果当国家面临危难时无人可以辅佐。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时候,一下车就忙着整顿冀州的军队,收罗当地的豪杰各尽其用,借此横行天下;等到平定了江、汉,又征召这一带的贤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使天下归心,望风来附,文武并用,英雄尽力,这些都是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才能做到的事呢。”
  后来,王粲升迁为军师祭酒。魏国建立以后,官任侍中。他博学多识,遇到提问没有不能从容应答的。当时一切旧的礼仪制度废弛殆尽,需要重新制订的东西,常由王粲主持。
  当初,王粲与友人同行,诵读路边古碑文字,友人便问他:“你能背诵吗?”王粲回答说:“能。”于是大家让他背对碑文背诵,居然一字不差。看人下围棋,棋局乱了,他帮着人家按原来的布局把棋子重新摆好。下棋的不信,用手帕盖住棋盘,让他换个棋盘重摆。把两副棋盘互相比较,连一道的误差也没有。王粲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强到这种程度。而且生来就长于计算,作算术,能很简捷地把问题解答出来。擅长写文章,提笔一挥而就,不用修改,当时的人常常以为他是预先写好的;但是即使专意精深,写出来的文章也不可能更好了。他共撰写了诗、赋、论、议近六十篇。建安二十一年,王粲跟随曹操征伐吴国。二十二年春,病死于途中,时年四十一岁。
  当初魏文帝曹丕还是五官中郎将的时候,和平原侯曹植都很喜好文学。王粲和孔融、徐斡、陈琳、阮瑀、应玚、刘桢被曹丕称之为“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在行政军事上事迹不很突出,但他们和曹氏父子却在文学上创造了一个时代。王粲评价曹操和袁绍、刘表用人上的不同,虽然有讨好之嫌,但也基本上是反映了一种事实。就说这个刘表,王粲祖上位列三公,蔡邕又是那般的重视他,刘表不会没听说过这个人吧?但他以貌取人,真不是那个时代一个有为君主应有的表现,也难怪这个曾经是“有地千里,带甲十万”的主儿,会被人说成是一个“自守贼”。贾诩评价刘表,说他是一个“平世三公之才”,不过,三国这样一个乱世,君主们更多地还是以选人用人为主,不必要也不可能事必躬亲,毕竟有了人才才能夺取天下嘛!通过刘表对待王粲也可以看出,刘表尽管手握着一把好牌,最终是成不了大气候的。
1条评分金币+1
zhdf 金币 +1 请按版规发帖 2017-09-24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离线chenqing12

UID: 2055596

发帖
1208
金币
1085
道行
511
原创
5
奖券
72
斑龄
0
道券
18
获奖
0
座驾
3456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9(小时)
注册时间: 2017-08-22
最后登录: 2023-01-3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9-23
感觉古代择人而用的标准越来越倒退,在春秋时期,晏子这样矮冬瓜的人都可以出将入相,出游诸侯国之间,但是到了后来,又是看门第,又是看相貌,还要看才华和人品。好多人空有一身本领,但是却不得施展,于是跑到异族去当了汉奸
2条评分金币+7
假正经也 金币 +1 - 2023-02-09
zhdf 金币 +6 回复认真,加分鼓励 2017-09-24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至尊狼王

UID: 74095

精华: 47
职务: 山庄贵宾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809422
金币
44425
道行
19085
原创
288
奖券
12436
斑龄
0
道券
165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5732(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7-15
最后登录: 2024-06-3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9-23
刘表这样肤浅的人注定成不了大事。
2条评分金币+4
假正经也 金币 +1 - 2023-02-09
zhdf 金币 +3 回复认真,加分鼓励 2017-09-24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7993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23-02-07
回 chenqing12 的帖子
chenqing12:
感觉古代择人而用的标准越来越倒退,在春秋时期,晏子这样矮冬瓜的人都可以出将入相,出游诸侯国之间,但是到了后来,又是看门第,又是看相貌,还要看才华和人品。好多人空有一身本领,但是却不得施展,于是跑到异族去当了汉奸

孔子认为,克己复礼才是一个国家振兴的关键在。所以,毕生都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奔走于列国之间。只是他不知道是没有想到还是故意隐去不谈,复礼说到底其实就是门第出身论!孔子要求上至国君,下到平民百姓都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守礼法,这样才能天下大治!!但礼法其实就是遵守等级制度,不是你的就不要去想去争。但事实是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而有抱负的君王为了实现他的梦想,就往往突破礼法,选拔人才。如伊尹是个农夫,被商汤任用为相国;百里奚当过奴隶,被秦穆公任用为相国;管仲是死囚,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国。如果按照礼法,他们都是属于终身都无法出将入相的阶层。这反而是社会的倒退。晏子的成功,也是因为齐国当时的环境造成的,如果换一个地方,恐怕就不行了。比如郑国的子产,他刚上台时,想改革,结果差点遭到国人的攻杀,不得不逃离国都以自保。子产还是郑国的贵族呢!!!而吴起在楚国就被杀了。春秋时期,其实还是以门第来择人的。
之所以帖子认为会出现越往后,古人择人而用的标准越来越倒退,甚至出现以貌取人的情况,我认为还是越往后的利益集团,主要是君王越来越看重和保护自己的那块蛋糕,不想被别人分割掉哪怕一点点。也就不得不依靠现下的这帮人来维持局面。这就造成了许多有才华的人不得不去异族当了自己祖国的掘墓人。比如商鞅。
王粲因相貌失去了被刘表重用的机会也就不奇怪了。
[ 此帖被假正经也在2023-03-04 11:59重新编辑 ]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7993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23-02-07
回 至尊狼王 的帖子
至尊狼王:刘表这样肤浅的人注定成不了大事。 (2017-09-23 20:20) 

刘表身上,文人的气质多于政治家的气魄。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