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32阅读
  • 0回复

[猎奇]民国大忽悠,坑了日本1.45亿,把甲午战争赔款骗回来一半[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厨爹

UID: 546371

精华: 76
职务: 山庄英杰
级别: 化外仙道
 

发帖
68774
金币
33210
道行
5598
原创
799
奖券
4611
斑龄
3
道券
17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SONY数码HD一体机 HDR--CX210E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348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3
最后登录: 2024-06-3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1-24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18-01-25) —
1926年4月12日,鲁迅发表《记念刘和珍君》,矛头直指段祺瑞执政的北洋政府。
八十多年后,这篇文章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许多人把“段祺瑞”盖戳为残暴军阀。
而1924年3月,北京大学成立25周年,大学生进行国内大人物票选活动。
民国大总统孙中山位居第一位,新文化革命领袖陈独秀位居第二,大教育家蔡元培居第三位,而并列第四位的是:大文学家胡适和大军阀段祺瑞。
在民国,段祺瑞以一已之力多次救国家于水火,三造共和,居功至伟。
他是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偶像,连大学问家梁启超也这样评价段先生:“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恐无人能比。”
今日看来,旧军阀中不乏正人君子,大学讲坛亦有衣冠禽兽。

01
1882年的冬天,寒风呼啸,17岁的少年段祺瑞第一次出远门,他从老家合肥徒步走到山东威海叔父的军营,一行上千公里。
出发前,段祺瑞12岁的大妹段启英扒着他的腿,舍不得哥哥走。
而段祺瑞一身意气扎进风中。谁也不曾想到,17岁少年第一次出远门,却走出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
到了叔父段从德的营帐后,段祺瑞“扑通”跪下:
“叔父大人,我要当兵!”
从那天起,段祺瑞跟着叔父南征北战,学排兵布阵、上阵冲杀,毫无惧色。
段祺瑞20岁那年,1885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武备学堂,面向全国招生。段祺瑞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考入北洋武备学堂。
进入学堂之后,段祺瑞分在炮兵科学习,酷爱打靶,百发百中。
李鸿章去学堂视察,正遇炮兵科学生在海上练习打靶。
在段祺瑞之前,一连好几个学生打靶脱靶,李鸿章脸色很难看。轮到段祺瑞打靶,“轰”的一声,打中!接着“轰轰”两声,又全中了!
李鸿章招手把这个年轻人叫到身边,并询问姓名。这一问,李鸿章就将“段祺瑞”三个字记在了心上。
四年后,段祺瑞以全国第一的成绩顺利毕业。这一年,清政府选派学生赴德留学,全国仅有4人,“段祺瑞”赫然在列。
许多人误以为段祺瑞只是一介草莽军阀,腹内无半点诗书,粗鄙不堪。但事实上,段祺瑞文韬武略,既是军事人才,又是那个时代里,官派留学最早的一批学生。

北洋武备学堂
02
1890年冬天,段祺瑞学成归来。
李鸿章调他到威海随营武备学堂任教官,一任就5年。后随袁世凯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任炮兵营统带。
到1895年,段祺瑞官任中国第一支野战炮兵部队司令。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气势如摧枯拉朽,而末代皇帝溥仪拒不退位。
谁敢第一个站出来劝走皇帝,就有可能名垂青史,但多走一步,也有可能粉身碎骨。
北洋军阀黎元洪,冯国璋一干将领全在观望,就连袁世凯本人也不敢轻举妄动,千钧一发,46岁的段祺瑞挺身而出:
“没人上,还是我来吧!”
段祺瑞联合北方诸军统兵大员42人,代表40万将士,给清廷发千余言的电报。
1912年2月12日,清帝正式退位。
坊间传:“段大帅歪歪嘴,发发电报,就把大清给推翻了。”
载舟覆舟,只在一瞬。轰隆隆推倒几千年政体,走稳一步,既是英雄,走错一步,便临万丈深渊。
敢力挽狂澜,一造共和,举国上下,如此气魄,除段祺瑞之外,恐无二人。

03
段祺瑞小袁世凯六岁,曾和袁世凯小站练兵,在段祺瑞眼里袁世凯是兄长,袁世凯也视段祺瑞如手足,一路提携段祺瑞为陆军总长。
大清亡了以后,袁世凯就任第一任中华民国总统,段祺瑞则出任总理。
之后,袁世凯有心称帝,段祺瑞则多次入袁府,苦心规劝,而袁世凯根本不听。段祺瑞就站出来,第一个公开反袁:
“袁公于我有知遇之恩,我不反他,但必反帝制!论公,我死不参与,论私,我只有退休!”
在大势面前,段祺瑞不糊涂,有立场,不讲交情,一心为公。
1915年12月23日,袁世凯在天坛祭祀,正式称帝。那天,各省将军、官员跪成数排齐贺袁公。
而段祺瑞则拒绝参加,独自坐在公馆,拍桌大骂:“袁公,作孽!”袁公登基之后,段祺瑞从此称病辞职,发誓此生不见袁世凯。
1916年3月,在家“告病”的段祺瑞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袁世凯打来的,原来袁世凯已经病入膏肓。
接完电话,段祺瑞直奔袁府。袁世凯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往日威风荡然无存。
段祺瑞弯下腰,对病床上的老友袁世凯说:
“大总统若肯取消帝制,从今以后,善后事宜,自当努力为之。”
袁世凯称帝之后,众叛亲离。弥留前,袁世凯通令全国,正式取消帝制。
袁世凯去世之后,段祺瑞悲恸不已,他以民国总理的名义,通令全国降半旗致哀,以国葬礼仪厚葬袁世凯,并身穿军大衣,寒风之中亲手扶着棺材,送老友最后一程。
君子之交,政见不合时挥手而别,再见时依然坦坦荡荡。当往事已去,剩下的就只有宽恕和包容。段祺瑞又以一己之力,二造共和。
这一年,段祺瑞51岁。
人生在世,随波逐流者容易,退居一隅、明哲保身者也容易。
但真正的伟大,在于一个人能够身居庙堂却保持独立。无论何时,君子不徇私情,内心清醒、行为独立,尊重时势。

袁世凯(左)和段祺瑞(右)
04
袁世凯去世后,国又乱成一片。大雪落在中国,大雪不止,前途苍茫。
北洋16年内,走马换了20多任总理,最长不过一年多,最短的只有6天。
1917年,大总统黎元洪一心想要集权,免了段祺瑞总理一职。
段祺瑞一走, 这一年,京城便插大王旗,辫子军叛乱,张勋趁机复辟,溥仪登基。
黎元洪只好又把段祺瑞找回来。段祺瑞不计前嫌,大义面前,毫不推辞,自任总司令,秣兵历马讨伐张勋。
先是东拼西凑借来150万,然后召集5万精兵,马厂誓师,兵分两路直追张勋。
国家陷入生死存亡,段祺瑞再次力挽狂澜,三造共和。
1918年3月,段祺瑞再任总理时,国家已是穷困至极,无奈之下,“承诺”各种条件,向日本借款6笔,共计5亿元。
用这5亿,开矿、练兵,国才算维持下去。但这笔钱,自始至终未还日本。
段祺瑞用近乎“耍无赖”的方式挽救这个国家,他是那个年代里,真正能够决定中国走势的人。

段祺瑞执政时纪念币
05
段祺瑞一生清廉,两袖清风。在位总理期间,清廉,朴实,检点,不收重礼,不蓄私财。
江苏督军齐燮元给段祺瑞搬来一扇玛瑙宝石屏风,姨太太们喜欢得不得了,结果第二天段祺瑞就叫人原封不动搬回去。
冯玉祥常跑过来给段祺瑞送礼,段祺瑞均不买账。
最后,气急败坏的冯玉祥给段祺瑞送去一个大南瓜,暗指段祺瑞南瓜脑袋,死不开窍。
收到南瓜,段祺瑞不但不生气,将南瓜一刀劈成两半,自己留下半块,另外半块又让人给冯玉祥带回去。
段祺瑞有个侄子,在府内当勤杂工,段祺瑞发现他手脚不干净。破口大骂,并责令杖打100军棍,把腿也给打断了。
更令人称赞的是,段祺瑞夫人张氏,贤良淑惠,给段祺瑞张罗娶了个四姨太,老段颇为喜爱。
四姨太自打进了段家门,却终日愁眉不展,原来四姨太心有所属,只因家贫才被卖入段府。
段祺瑞得知后,一不做二不休,当即改认四姨太为干女儿,以嫁女儿的排场,风风光光给嫁了出去。
民国人说段祺瑞:有容人之心,更有成人之美,是为君子也!段祺瑞在任时,定下六个规矩:
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
人送段祺瑞外号“六不总理”。
在权力江湖,段祺瑞清廉不贪。在国家面前,兢兢业业,临危不惧。在女色面前,更是坦荡磊落,不掩君子本色。

冯玉祥(左一)、张作霖(左二)和段祺瑞(左三)
06
段祺瑞还爱才。
围棋起于中国,到了民国,已被日本反超。段祺瑞一心恢复中国围棋传统,在府中培养了一批棋手。
吴清源当年11岁,父亲早亡。段祺瑞供其吃喝用度,并每个月从工资中拿取100大洋供他去日本学习。
30年之后,吴清源成为一代“围棋宗师”,打败日本所有顶尖国手。除吴清源,段祺瑞还资助过顶尖围棋国手顾水如、汪云峰等人。
段祺瑞敬重读书人,可1926年3月18日,北京街头阴冷无比。
上午十点左右,数千名学生和市民高举白旗,来到执政府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
游行中,场面失控,造成47名学生当场死亡,其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刘和珍。
李大钊、陈乔年也在游行中负伤。段祺瑞当时并不在执政府,开枪也不是段祺瑞本人下令。
段祺瑞爱惜自己清名,视为性命,而今,一世清名,毁于一旦。听到学生去世之后,段祺瑞长跪不起,痛哭不止。
第二天,他向国会引咎辞职,从此一生不再过问政事,并终身食素。
段祺瑞内心是挣扎的、也是隐忍的,他的挣扎是那个时代所有人的挣扎,他的隐忍也是那个时代全部读书人的隐忍。

吴清源(右一)在日本
07
辞职之后,段祺瑞回到天津当“寓公”,常穿一件皱皱巴巴的长衫,头戴一顶瓜皮帽,一日三餐只吃青菜米粥。
退出政坛后,段祺瑞住在租来的房子里,没有经济来源,全靠旧部救济。为节省家中开支,甚至遣散所有佣人,自己上街买菜。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跑到天津拉拢段祺瑞,想让这位曾经政坛风云人物出面组织华北伪政权。
段祺瑞闭门不见,毋宁死,也拒不合作。
真君子如竹,争风逐露,却心中有节,在一身的傲骨之中,成就自己俯仰。虽已下野,但段祺瑞不因风霜折腰,风骨犹存,虽然落魄,但气节不改,正气不泯。
自始至终,维护了一个国人尊严。

段祺瑞书法:世人终日忙,无非名利场。
08
后日本人变本加厉,多次威逼,在万般无奈之下,段祺瑞南下上海。
1933年1月22日,寒风呼啸,段祺瑞一家坐上前往上海的火车。
十几位旧部早早侯在车站迎接段祺瑞。那天,民国政府主席蒋介石一身戎装,见到段祺瑞,敬了军礼,开口第一句话便是:
“老师,一路辛苦!”
这一年,段祺瑞68岁,已是人生暮年。
去世前最后三年,他居住在上海霞飞路蒋介石赠送的一间房子里。
国民政府特批每个月给段祺瑞两万元生活费,段祺瑞只留一小部分作为生活开支,其余的全部分给曾经的老部下和家属。
最后三年,段祺瑞吃斋念佛,边下围棋,边聊国家大事。
晚年,段祺瑞身体极度虚弱,医生诊断他常年吃素,营养不良所致。常嘱咐段祺瑞吃些荤腥补能量。段祺瑞却在佛前发誓:
“人可死,荤不可开!”
这是段祺瑞给自己的承诺,君子一诺,五岳皆轻。

老年段祺瑞
1936年11月1日,71岁的段祺瑞突然胃病发作,被送往医院。第二天,段祺瑞叫来家人和旧部,写下遗嘱,这份遗嘱不谈私情,只谈国事。
在这份遗嘱中,他向政府提出“八勿”之说,作为国家的“复兴之道”。


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
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
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
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
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
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
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
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这“八勿”,即使放在今日,依旧是治国之道。写完遗嘱,71岁段祺瑞溘然长逝。乱世的帷幕,也怦然落下。
段祺瑞一生三造共和,可至死也没有看到中国走向共和。他一生爱惜清名,却一世清名,毁于一旦。他一生立志治国扶乱,更多时候却无可奈何。一生居于庙堂之上,威震八方,却又清廉正直,坦荡君子。
当人生走到尽头时,他看上去却更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个围棋爱好者,一个干净的读书人。
大学问家梁启超这样评价段祺瑞:“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恐无人能比。”
这个社会,纵有千古,横有八方。真正应该尊重的,不仅仅是那些胜利者,而应该是那些尽到责任了的人。

1条评分金币+16
xgch 金币 +16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18-01-25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