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咨询
我患糖尿病五六年了,血糖控制时好时坏。最近去医院抽血化验,结果提示中度贫血,医生告诉我,贫血是糖尿病造成的。请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浓度来代替。
当人体血红蛋白低于120克/升(成年男子)或110克/升(成年女子)时即为贫血。
红细胞主要在骨髓生成,需要铁、维生素B12、叶酸等作为原料,还需要肾脏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刺激其生成。因此,以上任一原料缺乏或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不足都可能导致贫血。
归结起来,糖尿病患者发生贫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01
糖尿病肾病
糖友血糖控制欠佳者很容易出现糖尿病肾病并发症。而肾功能一旦受损,影响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正常分泌,导致贫血发生。
02
红细胞寿命缩短
糖友体内红细胞存在一定程度的代谢及功能异常,包括细胞膜脂质成分变化、细胞膜通透性变化、红细胞脆性增加及细胞黏附性增加等。这些都会使得红细胞在微循环中被破坏的风险增加,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引发贫血。
03
慢性炎症、氧化应激
身体内的高血糖环境会直接抑制缺氧刺激对表达缺氧诱导因子的激活作用,抑制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正常作用,造成贫血。
此外,糖尿病微炎症状态、骨髓微血管病变及循环中抑制骨髓造血的异常物质,例如炎症因子、色氨酸代谢产物及糖基化终末产物等均会抑制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
04
药物副作用
某些降糖药物也可能引发贫血。
🔸双胍类药物可以影响自身维生素B12和叶酸在肠道的吸收,导致DNA合成障碍,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
🔸α-糖苷酶抑制剂也会导致患者发生体重下降、缺铁性贫血,可能与其影响铁在肠道的吸收有关。
🔸磺脲类药物如甲苯磺丁脲、格列苯脲等偶可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极个别患者可产生骨髓抑制,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糖尿病患者发生慢性贫血非常隐匿,很容易被患者及临床医师所忽视,一般不做验血检查很难发现。
对此,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贫血的可能性。
控制血糖
首先肯定是要把血糖控制好,定期监测血糖波动,避免高血糖状态对身体的进一步损害,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
合理饮食
▶缺铁性贫血
可以适当口服或静脉补铁,如硫酸亚铁。
饮食上适当增加动物肝脏、瘦肉、动物血制品(如猪血、鸭血)、蛋类、奶类、海带、紫菜、豆类摄入。
▶巨幼细胞性贫血
可以补充维生素B12及叶酸,长期服用二甲双胍者也应适量补充维生素B12。
饮食上适当增加肉类、动物肝脏、蛋类、新鲜绿色蔬菜等富含叶酸及维生素B12的食品。
调整降糖药物
如果确定了贫血与服用某种降糖药物相关,则应及时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更换其他降糖药物或胰岛素。
糖尿病合并贫血的患者,更易伴发慢性肾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希望各位引起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