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是小,失节是大"是中国的古训,其本意是告诉人们做人要有气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骨气和志气.普通老百姓俗语就有"不吃馒头争口气"之说.我国关于这方面的历史知识,史籍典故,文献资料是不胜枚举,继孔子之后儒教另一大思想家孟子更是发出了"舍身取义"的名言,一时间气节成了衡量一个人尤其是官员们在品德方面的一个重要标准.
可我偏要唱一下反调,做那个万人侧目的跳梁小丑.与其饿死,我宁愿选择失节;与其争口气,我宁愿选择吃馒头;与其取义,我宁愿选择保身!不为什么,只为了保全自己的这身蚁命!因为咱是平头百姓.虽说"人穷志不能短",但残酷的现实教育我,人穷就应该志短!当看到我为了保住自己只有最低基本工资的这只饭碗,每天战战兢兢,提心吊胆的工作,而办公室里那些整天无所事事,东游西荡但却拿着至少超过我一倍以上工资的白领们时,气节在我眼里已是个屁;当我为了公休劳保找单位领导理论却被拒之门外时,气节在我心里已经不存在了;当我为了劳动纠纷找到劳动局却被告知单位权利很大,他们也无能为力,现有的法律不能为我去单位查帐而我自己又不能查单位帐时,气节已经抛在我脑后了,因为我明白了,老百姓除了气,没有节!小民要生存,就不能有气节!只能是苟延残喘,忍气吞声而已.
中国社会有一个非常滑稽荒诞的现象,就是上层人士,精英阶级无不提倡"气节"二字,并不厌其烦甚至声色俱厉的教育教导他们的子民要保持做人的气节,同时为表彰那些遵守"气节"的勇士们,还特地建造了牌坊,颁发奖章甚至写入大小地方志和国史中.而他们在高高在上,指手画脚的同时,不忘尽可能多的填满自己的口袋.大文豪鲁迅为此就曾讥讽过,每次大难一过,每次就会出现一大批贞节烈妇,每次就会竖起一大片高大的牌坊.似乎救世的责任全在这些女人身上.鲁迅挖苦得很对,套用一句俗语:"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如果当地,本土,祖国的那些执政官员都能勤政爱民的话,就不会有大难的发生,也就不会有气节之谈了.
<<聪明的阿凡提>>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国王问阿凡提,在正义和金钱中你选择哪样?阿凡提毫不犹豫的选择金钱.国王大为不解,说:"你怎么会做出这个选择?要是我就选择正义."阿凡提说:"谁缺什么就选择什么.我选择的是我缺少的,你选择的是你缺少的."我说,阿凡提的话说到我们所有草民的心坎里了!对于平民百姓来说,相比肚子与生活而言,气节永远是落在最后的,填饱肚子,填好肚子,活下去并活得有质量,才是最主要的,这就是普通大众的生存法则.所以要别人保持气节,关键在于你是否让别人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着,这才是讲气节的前提条件.不能高级人士不但自己取走熊掌,还把百姓的鱼给拎走了.更不可只要自己取生,而让人民去取义.节操的保证是靠从上往下做出来的.
气节决不是肚子里的那口气,放完了就得了.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脊梁,是精神的象征.要使它得以发扬光大,持之以恒的保存下去,让人民群众觉得他们的生活是幸福的,有保障的,有尊严的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由寡人有疾于2014年6月16日14:08分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