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坐落于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
1900年的布达拉宫,由摄影师Norzunoff拍摄。
布达拉宫最初为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
宫殿威严耸立地面建筑稀疏
布达拉宫老照片。拍摄时间应在1900年至1930年代左右。马儿在宫殿外自在的吃着草,和现在的布达拉宫有着天壤之别,但是主体建筑依旧不变。
白宫的周围是五世达赖时期仿早期宫堡形式重建的厦经却、结布却、宇经却、丹玛却等坚固森严的圆堡建筑
布达拉宫远眺,由F.斯宾塞.查谱曼摄影,照片中两个喇嘛在吹铜钦,显示的拍摄时间为1937年
1959年西藏布达拉宫旧貌。图中可见,布达拉宫附近的建筑已经颇有规模,逐渐和现在的模样靠近。
1971年的布达拉宫,宫殿前面增加了文化宫广场,现在叫布达拉宫广场。现在的广场是很多游客喜欢去的地方,也有很多新婚夫妇拍结婚照的场地。
布达拉宫水中倒影,照片的年代感加上山水映衬着,别有一番风味
布达拉宫主体建筑的东西两侧分别向下延伸,与高大的宫墙相接。宫墙高6米,底宽4.4米,顶宽2.8米,用夯土砌筑,外包砖石。墙的东、南、西侧各有一座三层的门楼,在东南和西北角还各有一座角楼。宫墙所包围的范围全都属于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雪域高原之明珠,藏传佛教之圣地,建筑艺术之瑰宝,浴火重生之传奇,这座庄严肃穆、富丽堂皇的高原圣殿,以其浑厚流长的藏地文化、博大精深的佛教信仰,感染着八方来客、四海宾朋,在其脚下顶礼膜拜、驻足喟叹。布达拉宫早已不是一座单纯的宫殿,而是一种信仰的化身、精神的象征,相传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一百年前的布达拉宫展佛
在布达拉宫的宫墙前面挂有两幅巨大的佛像。这是十分难见的壮观场面。布达拉宫最近一次展佛是在1992年。
一名藏族朝圣者在布达拉宫宫殿前磕长头
一百年前的八廓街上的集市,(当时)拉萨的主要贸易区域就集中在这个地方
自左向右:布达拉山、药王山和磨盘山
药王山上的摩崖
整个山坡上布满了摩崖石刻,雕刻的彩色佛像有一万余尊。
哲蚌寺远眺
(当时)这里居住有7500个喇嘛。
罗布林卡
这里是达赖喇嘛的夏宫。中间是一个人造湖,湖水中养有金鱼,湖面上游有白鸭。白色的石头栏杆和茂盛的树木,为活佛营造了一处休闲的花园。
1904年,英国远征西藏的军队进入了拉萨,向西方揭开了这个禁地的神秘面纱,“拉萨也不再是世界上未经勘查的宗教中心了”。清朝政府为了巩固在西藏的统治,保住西南的屏障,于1906年筹组进藏使团,全绍清被选为随行医官。
进藏使团的大部队从打箭炉入藏。打箭炉即今天的康定,是当时藏区的门户,也是汉藏文化的交汇与分界处。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打箭炉设立茶关。打箭炉因此成为川茶输藏的集散地和川藏茶马大道的交通枢纽。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开辟了自打箭炉经理塘、巴塘、江卡芒康至昌都的川藏南路大道,沿途设立粮台、塘铺。由于这条路主要供驻藏官兵和输藏粮饷来往使用,故习惯上称之为“川藏官道”。但实际上此道也经常是茶商驮队行经之路;而由打箭炉经道孚、甘孜、德格、江达至昌都的茶马古道,则习惯上被称为“川藏商道”。两道汇合于昌都。由昌都起又分为两路,至拉萨汇合。一路由昌都经洛隆宗、边坝、工布江达、墨竹工卡至拉萨;一路由昌都经三十九族至拉萨的古代茶道。
法国人多隆在1907年曾经过该地,在他的《彝藏禁区行》中曾描述了当时的打箭炉,县内为两样套管理体系,藏民事务由藏王处理,而汉民事务则由当地官员处理。过了打箭炉,就是名副其实的藏区了,汉文化的影响几乎不见。
进藏的路十分难走,古人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进藏的路就更困难了。全绍清一行骑马走了100天才抵达拉萨。从川藏线进藏无论从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会是一次蜕变。沿途风光多姿多彩——雪山、原始森林、色彩强烈的宗教文化——这是真正的震撼,这样长途跋涉进入拉萨的旅人,当一眼看到布达拉宫金顶时,往往会痛哭流涕。
当时布达拉宫前的三座佛塔,中间一座的塔门是拉萨城的主要入口。
其时是1906年,由于全绍清会英文,经常被派到印度公干,他就在印度顺便买了照相机和冲印材料。当时的相机是木头作的,又大又笨重。使用的也是玻璃底板,运输、携带都很麻烦。可以想像,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把这些器材从印度动回到拉萨是多么费劲的一件事。不过全绍清好歹是个医官,自有公家人招呼妥贴。
据全陆仪说,全绍清除了在印度买回照相器材外,“还买了手枪和啤酒,回来没事就照相,没事就喝啤酒,没事就用手枪打啤酒瓶子”。可见当时使团成员在拉萨的生活是多么的闲适!而拉萨-----“没有交通堵塞,所有人都以步代车”——正适合于这样的生活:
八廓街上的集市,当时>拉萨的主要贸易区域就集中在这个地方。
“拉萨的主要街道都很宽阔,而且相当平坦。在西藏,不存在交通堵塞的问题。手推车和马车对当地人来说毫无概念。所有人都以步代车。牦牛和马匹是惟一的运输工具,街道大都如此平滑也就不难理解了。只有达赖喇嘛和两个驻藏大臣出行才坐轿椅,其他人都无权享受这种待遇。”
“活佛居住在上层的中心位置,其余部分被分作经堂、摄政王办公室、仓库、粮库和350名喇嘛的卧房。宫中还有一处圣地,专门存放各世活佛的法体灵塔。
正面下层是一处很大的砖铺的活动场所,用于宗教舞蹈。舞场的外面还有许多建筑,用于印制经文,铸造铜像,制香,饲养牲口,屠宰房,商铺等。石墙上方的兵营及驻军保护着正面和左右两侧。
墙外有两个黄色大帐,大帐前伫立着一根20英尺高的花岗岩石柱。据说这根柱子是为了保护宫殿不受邪恶灵魂的攻击而建。
居住在如此天堂般的地方,难怪活佛们总带着骄傲和高贵的眼光看向下面的世界。
拉萨王公(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弟弟)在喝酥油茶。注意茶壶在右,茶杯在前,痰盂在左。
新娘的装饰,这是葛伦的儿媳,胸前环绕的绶带是新娘的标志
官差的正面照和背面照
官差的正面照和背面照
全副武装的典型藏族士兵,火绳枪和弓箭就是他们的武器。注意右边两人穿的是环扣铠甲。
药神寺的主持和他的三个学医的学生
一名藏族人正手托着一个用人的头盖骨做成的钵盂
一名藏族人正在吹响一支饰以金、银和宝石,用人的大腿骨制成的法号。他左手中拿着一个用两个人的头盖骨作成的小鼓。
在旧西藏,木匠和石匠的工作都是由妇女来做。各种苦工和商业活动也都是由妇女来完成。三分之二的男人都出家当了喇嘛。
由于西藏没有海,所有从海洋来的东西都是价格不菲的珍品。传说中把贝壳贴近耳朵就能听见“大海的声音”,藏族人相信贝壳具有保护他们的法力。
关于藏民书写
藏民有两种写字的方式。一种是用竹笔和墨水,另一种是用刀笔、白垩粉和黑板。图片中一个藏族人手执一支树根形状的刀笔。墨水瓶放在右边远处的盒子里。他从左向右水平书写,和欧洲人一样。
藏獒
“这种红眼、狮型的动物野性十足,很难驯服。由于没有人敢去驯养和喂食,一般买狗的同时也要将狗的主人一起买下。”
牦牛皮做的小船在河边装运羊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