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深深记得这幕:我上小学时,同学凤仙溺水身亡,同时去的还有凤仙的弟弟国强。凤仙妈妈坐在家门口呼天抢地:“凤仙哎,国强哎,回来哎……”我们怎么劝都劝不好,只好在旁陪眼泪。
可是凤仙妈妈很快从悲痛中走了出来,帮人洗被子、烧饭看孩子了,看见我也笑眯眯喊:“小米,来拿把番薯干吃。”原因是她还有三个孩子,有责任,有寄托,无法继续悲伤。
而在今天,有这么一个特殊群体,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了上世纪的“饥荒”、“文革”和“上山下乡”之后,忠实地执行了“只生一个孩子”的号召,然后遭遇“中年丧子”之痛。经受了旁人难以想象的精神痛苦。
2003年上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丧子互助机构“星星港”,2007年武汉成立了“连心家园”,重庆有个“星缘联谊会”……丧子家庭抱团取暖,一起笑,一起哭,一起度过种种困难,一起向社会奉献爱。
爱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能力。化小爱为大爱,也许是走出悲伤、让孩子的生命延续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