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各地围绕主题纷纷推出活动。与往年不同,相关活动大都立足于“云游”二字。
“拂云游四海,弄影到三山。”与旅行家云游四海不同,这里的“云”游博物馆大抵是线上观看之意。也有相同之处,比如同样浪漫,同样大开眼界,同样充满着奇遇。当前,受疫情影响,公众无法像往常那样实地到博物馆一游。而避免聚集和扎堆,以“云”游的方式参观博物馆,未尝不可。
对于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不同的人或有不同的解读,但不可否认,“云”游博物馆体现了一种观者的平等。此外,通过“云”游的方式尽可能领略不同文化的博物馆,打量、欣赏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历史,体现出的正是多元和包容之意。换言之,博物馆还是那些博物馆,是亲临现场还是线上“云”游,丝毫不妨碍我们对不同文化的亲近和热爱。
“庚子鼠年的开篇有些特别,特别长,特别宅,特别紧张,特别到亲朋好友难聚首,特别到行人只能隔罩两相望,特别到广州博物馆只能暂停开放。”这是今年2月初广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官微上发布的一段话,一时间让无数人动容。近期,各地的博物馆陆续开放,但还是有人选择“云”游,而不少博物馆也乐于为游客“云”游提供方便。多年以后,我们一定会记得这个不一样的国际博物馆日,一定记得“云”游的独特体验,也一定记得抗疫期间的守望相助。
疫情再凶猛,也阻碍不了人们对多元文化的拥抱,对不同历史的探究。“云”游博物馆就是阅读人类发展史,就是走近璀璨的文明记忆,在不知不觉中能够增进对不同文化的认同,对不同文明的理解。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多到博物馆看一看,就能领受到不一样的精神洗礼。
2008年1月,多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为民众免费参观博物馆提供了方便之门。博物馆好进了,内容会不会好看?这是人们的疑问。从全国各地铆劲开展的精彩活动看,现在的博物馆的确越来越好看。好看之后,还要有人看,特别是怎么吸引到年轻人看,吸引中小学生看。对于管理者来说,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考验。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地方尝试将“文博+校园”变成“行走的课堂”,以更好地激发中小学生主动亲近博物馆;还有的地方推出博物馆微型分馆,展出陶片、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斧等,并带领孩子动手制作陶器。诸如此类的措施,都有利于孩子对博物馆的兴趣、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而如今,“云”游博物馆盛行,怎么才能提高孩子的参与度、沉浸感?有关部门应想出更多的妙招、高招。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孩子需要“进修”,成年人也需要进修。为此,博物馆应有个性,不能变得“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只要博物馆办出特色,“博”出“干货”,讲得有吸引力,就能吸引到更多的游客“打卡”,从而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也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