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53阅读
  • 0回复

[猎奇]遗留在时光中的唐代铁牛 埋藏地下700年竟然未生锈实属罕见[17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厨爹

UID: 546371

精华: 76
职务: 山庄英杰
级别: 化外仙道
 

发帖
70303
金币
18619
道行
5638
原创
799
奖券
5791
斑龄
3
道券
18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SONY数码HD一体机 HDR--CX210E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606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3
最后登录: 2024-12-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7-03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1-07-05) —
黄河铁牛,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黄河东岸,这里曾经是古代著名的黄河渡口:蒲津渡。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都在这儿修造过浮桥。
春秋时期,秦公子针携带资财、车辆,前往黄河西岸晋国,用舟船连接建造浮桥,开启蒲津渡建桥先河;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为进攻韩、赵、魏,先后两次在蒲津渡口造桥;后来汉高祖刘邦定关中、汉武帝刘彻东征、隋文帝杨坚过黄河东进,均在蒲津渡连舟造桥……
蒲津渡东与《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相依,西与全国四大名楼之首的鹳雀楼相望。由于这一带的黄河泥沙堆积,每隔数年就要改道,因此只能修建浮桥。历史上的蒲津浮桥由木船排列而成,船上铺设木板,为了减小颠簸,木船两侧还用铁链加以固定。
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下令举全国之力,对蒲津渡进行大规模改建和扩建,并铸造铁牛等铁器作为蒲津浮桥的地锚。蒲津渡浮桥建好后,成为当时全国的运输命脉,一直使用了500年之久。
据说,黄河铁牛一共8只,是唐玄宗时期修建的。作用相当于地锚,铁牛上系着铁索,两岸连起来上面盖上木板,一座浮桥就搭建起来了。
到了元朝,黄河改道,蒲津渡废弃了,开元铁牛被黄土淹没,悄然消失于历史中……
据当地老人回忆,20世纪40年代的时候,河水沿蒲州西城墙外流过,枯水季节下水还可摸到铁牛牛角,行船还有被牛角挂伤船底的情况。到了50年代,铁牛已被深埋于黄河水面下2米有余了。
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经过一年多的查访勘探,于次年8月发现,并出土了唐开元铁牛、铁人,引起各界人士关注。
出土铁牛有四尊、铁人四个、铁山两座、铁镦柱四个、七星铁柱一组、明代护岸石堤70余米、明正德16年(1521年)记事碑一通,而黄河西岸的另外四尊铁牛,到目前为止仍不知所踪。
铁牛造形生动,前腿作蹬状,后腿作蹲伏状,矫角、昂首,牛体矫健强壮,尾施铁轴,以系浮桥。腹下有山,其下有6根直径0.4米,长约3.6米的铁柱斜前连接,每根铁柱分别有反向出伸铁足各一,功能同地锚。在铁牛的上下部位,均有铸范缝痕迹,可观察浇铸、范块痕迹,分析出铸造的工艺技术。
据介绍,巨型铁牛除了起固定索桥作用外,还有多种作用。《易经》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古人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铸铁牛置于河岸,对肆意泛滥的黄河水是一种震慑,象征着拦挡洪水、征服水患,造福于人民。
四尊铁牛面向黄河,排成两排,经过科学计算,每尊铁牛高1.9米、宽1.3米、长3米,重约60吨。为了固定绳索,在两排铁牛之间还放置有高约1米、防止绳索左右摇晃摆动的铁山,这些铁器的总重量达146吨,是我国发现的重量最重的珍贵文物,堪称中华古代文明成就的重大发现。
在每尊铁牛身旁半米处,还各站立着一尊高鼻深目的铁人作牵引状。这四尊铁人的服饰、表情、动作等各不相同,据专家考证,它们分别代表着一个民族,按照当时唐王朝与各民族的友好关系来判断,应该是维、蒙、藏、汉四个不同民族,这也说明了早在唐代,全国各民族就已团结一致,和睦与共。
有趣的是,其中一尊铁人的穿着,酷似现在的翻领西装,因此有人说西服最早起源于中国。其实这些铁人也和铁牛一样扮演着索桩的角色,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在考察过蒲津渡遗址后赞誉道:“这些铁牛和铁人,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
据介绍,当年出土时的铁牛,牛身通体油光发亮,仿佛新打磨过的一样,没有一丝锈迹。据专家分析:铁牛1200年来没有被河水侵蚀,一是古代工匠在铸造铁牛的过程中,注重了防腐蚀、防生锈的工艺;二是历朝历代的当地百姓都注重保护铁牛,长期进行防锈维护……
蒲州城古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迹景点星罗棋布,现存各类文物遗址447处之多。据说,人类初祖黄帝曾在此留下了硕大的足印;秦始皇曾巡视至此而抒发豪情。然而,远古的一切已难觅其踪了,传说仍由子民薪火相传……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约在557—580年间),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至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进攻中原,毁于兵,仅存故址。明初时故址尚存,后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摆动频繁,其故址随之难以寻觅。人们只得以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登临作赋者不绝。
鹳雀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占河山之胜,据柳林之秀,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鹳雀楼立晋望秦,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龙踞虎视,下临八州,吸引了历代名流登临作赋。
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有王之涣登鹳雀楼的诗句,最为脍炙人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普救寺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坐落在峨嵋塬头,南依巍巍中条山为屏障,西临滔滔黄河水为襟带。地势高敞,视野宽阔;红砖碧瓦,殿堂宏雄,古塔高耸,曲径通幽;柏林掩映,风景独秀。
普救寺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
寺后是一地势高低起伏,形式活泼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元代王实甫的名作《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书中描述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里。
普救寺因《西厢记》而名声大噪。普救寺内到处张灯结彩,真是全国佛寺少有。一座出家人的佛家寺庙,由此变成人间的爱情圣地。佛塔改名为莺莺塔,寺外的坡下村也改名为西厢村。
看来,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话不无道理。

1条评分金币+30
wowoni 金币 +30 - 2021-07-05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