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546371
-
- 注册时间2008-09-23
- 最后登录2025-01-16
- 在线时间26314小时
-
- 发帖70712
- 搜Ta的帖子
- 精华76
- 金币32093
- 道行5638
- 原创799
- 奖券5821
- 斑龄3
- 道券183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546371
- 发帖
- 70712
- 金币
- 32093
- 道行
- 5638
- 原创
- 799
- 奖券
- 5821
- 斑龄
- 3
- 道券
- 183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SONY数码HD一体机 HDR--CX210E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2631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3
最后登录: 2025-01-16
|
—
本帖被 砂锅吊子 执行加亮操作(2021-09-14)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夏天数不尽的瓜,生日聚会上满嘴的奶油蛋糕。这些普通人喜欢的甜,却是糖尿病人餐桌上的苦。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中国是世界第一的糖尿病大国,每三个成年人里就有一个是糖尿病前期,但大多数人对于糖尿病却存在错误的认知。瘦的人也可能得糖尿病糖尿病和年龄无关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糖尿病距离你我并不遥远,如果有以下症状,请及时进行血糖检查。糖尿病常见症状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来说,因为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更容易被忽视,建议糖尿病前期人群按照糖尿病患者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在控体重、多运动之外,一定要严格控制饮食。除了要远离奶茶、奶油蛋糕等含糖量超标的食品,更要警惕那些生活中的隐形糖。它们吃着不甜实际含糖量已超标世卫组织建议,一个普通成年人每日摄取糖不宜超过 25 克。生活中就有这样一些伪装分子,看着不甜、吃着也不甜,但含糖量早已超标。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以上这几位还只是把自己伪装了起来,下面出场的角色则更具有欺诈性。看着没有糖实际藏了很多隐形糖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于蔗糖有了戒备,部分商家就玩起了文字游戏,市面上充斥着许多 0 蔗糖产品,看着是不是给人一种安全感?其实不然,背后可能暗藏玄机。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很多商家会选用结晶果糖替代蔗糖,以追求更好的口感,更打出 0 蔗糖的口号,容易对消费者产生误导, 果糖的热量与蔗糖相当,大部分还是从淀粉转化而来,对于糖尿病及前期人群来说,危害不亚于蔗糖。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糖尿病人可以适当吃一些热量低,对血糖影响较小的水果,比如草莓、蓝莓,但同样的水果在榨成汁后,损失掉了对人体有益的膳食纤维,近乎成了一杯糖水,就不能再喝了。炼乳虽然和糖字无关,且属于乳制品,但糖含量可高达 45% ,也是不建议吃的。糖尿病人群也不是一点甜都不能吃辨别了这些隐藏陷阱,那是不是一点甜都不能吃呢?并不是。代糖就是一种选择,代糖同样能刺激到舌尖上的甜味受体,为大脑带去愉悦,加之热量比传统糖低,不易引起血糖波动,适合控糖减糖人群食用。选购代糖产品时,可以看下配料表,诸如木糖醇、罗汉果苷等代糖产品,在保证用量的情况下可以放心选用。这里介绍一款禾甘出品的木糖醇产品,木糖醇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玉米芯等植物原料中的甜味剂。禾甘品牌成立于 2003 年,是国内较早的木糖醇零售品牌,其倡导健康用糖理念,致力于解决家庭场景下控糖减糖人群的甜味需求,旗下产品禾甘木糖醇线上旗舰店累计销量已达 159 万 + 袋。图片来源:品牌提供取自植物原料不易引起血糖升高禾甘木糖醇原料来源于自然植物,同时不添加高倍甜味剂,入口清凉,具有防龋齿的作用。对于人体来说,木糖醇也并不是一种「舶来品」,它本就是人体正常糖类代谢的中间体,无须胰岛素促进,就能透过细胞膜被组织利用吸收。相较蔗糖来说,禾甘木糖醇热值更低,不易引起血糖值升高,对于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人群是不错的营养性食糖代替品。让生活的甜回归生活禾甘木糖醇在口感上和蔗糖相似,无论是烹饪提鲜,还是冲制甜味饮品,可以满足控糖、减糖人群的甜味需要。图片来源:品牌提供特别是生日这种重要时刻,传统的蛋糕不符合糖尿病人的饮食标准,这里也可以用禾甘木糖醇配合鸡蛋、小米面(糖尿病不宜过多食用精制面粉)等食材烘焙木糖醇蛋糕,为生日这个重要时刻带去仪式感,让生活的甜回归生活。本文审核专家周 丽注册营养师王 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营养学博士参考文献[1] Li Y, Teng D, Shi X,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recorded in China using 2018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national cross sectional study. BMJ. 2020;369:m997. Published 2020 Apr 28. doi:10.1136/bmj.m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