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 
很多人的朋友圈被同一个男人给刷屏了: 
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 
2022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也是获此殊荣的 
首位非洲建筑师。  
 
 年近40岁才获得人生第一个建筑学高级学位, 
此后在哈佛、耶鲁大学、慕尼黑大学任教, 
曾获
阿迦汗建筑奖、谢林建筑奖等多项业内大奖, 
设计的学校被《纽约时报》评选为“二战”后 
全球最重要的25座建筑之一…… 
尽管他身上的光环让人膜拜, 
获奖之前却很少有人听过他的名字。  
而他的作品也和他的为人一样, 
谦逊、大胆、创新,充满力量。 关于泥土的“巫术” 1965年,凯雷出生在布基纳法索的甘多村。 
这儿地处撒哈拉南面, 
白天的最高温度可达45度, 
雨季虽短,却来势汹汹。 
不少人因为炎热、缺乏干净的饮用水、 
疾病等原因悲惨死去。 
连基本的生存需求都难以满足, 更别提教育和建筑了。  
 作为村长的儿子,凯雷是幸运的。 
7岁那年,他带着“全村的希望”, 
远走20公里去隔壁的滕科多戈上学, 
成了镇上第一个识字的人。 当时的教室却可以用“煎熬”来形容—— 
水泥墙无法很好地散热,光也照不进来, 
每天150多名同学挤在一起, 
简直就像一个蒸笼! 
“ 
我要建一所舒适的学校”,  
从那时起,凯雷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1995年进入柏林工业大学学建筑后, 
凯雷便开始设计甘多小学的草图, 
后来又辗转筹集到5万美元。 
可当他把消息告诉村民的时候, 
却受到了大家的嘲讽: 
粘土房屋不可能经得住一整个雨季的折腾, 而凯雷竟然要用它建学校? 粘土这种材料祖祖辈辈们都在用, 这难道就是凯雷去欧洲学习的成果吗?  
 ▲改造粘土 
凯雷自有他的想法—— 
粘土是最适合当地气候的, 
只要对它加以改造, 
不仅可以降低搭建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还能让大家对这种“穷人的材料”刮目相看。 
 
  
 ▲改造粘土 
他以粘土地面为例, 
在里面混入了一定比例的水泥后, 
让村民们轮流在上面捶打,加水,再捶打, 
直到粘土变得像砖块一样结实。 
最后再用石头给它抛光, 
过上几个小时, 
就和“跟婴儿的屁股一样光滑”了。 
 
 ▲改造后的粘土 
可是这到底能不能应对降水呢? 
凯雷用了各种办法和村民们解释。 
比如制作完一块砖后, 
在它中心放一桶水, 
5天之后拿出来依旧是固体。 
同时,因为大雨冲刷后,  
河流里的砂块和碎石正好是建筑所需,  
用它应对雨季毫无压力。  
 
 为了进一步证明粘土的承重能力, 
凯雷还用它建了一个拱形, 
然后和团队“嗖”地一下跳上去, 
艾玛,模型依然坚挺! 
就这样,凭借着
耐水、坚固、可持续使用, 改良后的粘土成了建造的主要材料。 
 接下来着重解决散热的问题。
 接下来着重解决散热的问题。 除了粘土砖自身可以很好地散热之外, 
凯雷还在教室上方支起了悬空屋顶, 
中间用天花板隔开并设置好开口, 
根据“冷气下沉,暖气上升”的原理, 
空气可以自由地“上蹿下跳”。 
 
  
 有时,凯雷还会通过放置水平窗户, 
形成更完善的“ 
被动通风系统”。  
虽然这样不能改变太大的温差, 
但有风吹进来已经足够让孩子们兴奋好久啦! 
 “在布基纳法索,好的建筑就是一间教室,你可以坐在那里,让滤过的光线按照你想要的方式进入,照在黑板上,或洒在课桌上。
 “在布基纳法索,好的建筑就是一间教室,你可以坐在那里,让滤过的光线按照你想要的方式进入,照在黑板上,或洒在课桌上。 经过所有村民的努力, 
甘多小学终于在2001年建造完成。 
在读学生人数也从120名增加到了700名。 
2004年,甘多小学被授予阿迦汗建筑奖, 
也为更多项目的开展创造了机会。 
 
 ▲甘多小学 
在建造
甘多小学图书馆时, 
凯雷采用了一项技术创新。 
看到这一个个陶罐没有? 
凯雷把它们切成两半后插入了天花板, 
当阳光从这“蜂巢”一样的洞口透进来, 
竟有种浪漫的光影效果! 
 
  
 ▲甘多小学图书馆 
这个设计还延伸到了后来的 
本加河畔学校。  
凯雷把木百叶和陶罐做成更大的开口, 
又配上了额外的遮阳和防雨措施。 
这下,教室不仅更加敞亮了, 
暴晒、暴雨,也都不在怕的! 
 
  
 ▲本加河畔学校 
Lycée Schorge中学的设计可能是最诗意的, 格栅墙的使用增添了几分自然的味道, 
配合经典的悬挑屋顶和通风塔, 
可以说是驱热的“黄金搭档”! 
看书写字当然少不了光, 
教室里的白色石膏天花板解决了这个难题, 
通过漫反射原理可以获取充足的自然光照, 
孩子再也不用担心熬坏眼睛了! 
 
  
 ▲Lycée Schorge中学  
狮子初创园区的灵感来源于白蚁群“建造”的土丘, 
这高耸的通风塔看起来可不是一般的威风! 
它能帮助冷热空气对流, 
同时也和周边的坡地景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象君看了都想去打卡拍照! 
 
  
 ▲狮子初创园区 
自然通风、双层屋顶、切题的热交换能力、 
高耸的通风塔和遮阳手法…… 
在二十多年的实践中, 
凯雷坚持运用本土元素, 
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建筑语言。 
 “我希望我的建筑能够启迪那些使用它的人,让他们感到快乐。”
 “我希望我的建筑能够启迪那些使用它的人,让他们感到快乐。” 作为一名建筑师, 
凯雷始终都没忘记过他的初心。 
“穷可以,但不能安于现状”  凯雷在一个没有幼儿园的社区长大, 
对当地人来说,社区就是一个大“家”。 
“我记得我祖母坐在只有微弱灯光的房间里讲故事,而我们则紧紧挤在一起,房间里回荡着她的声音,也将我们包围在其中,她招呼我们靠得更近一些,形成一个安全的所在——这是我对建筑的第一次感知。”  
 上学后, 
凯雷每次返校前都会挨家挨户地去告别, 
妇女们就会打开她们的口袋, 
把身上仅有的一枚硬币给他。 
母亲告诉他, 
这枚硬币代表着大家对他的感情, 
他们都希望他能学成归来, 
帮助改善社区的生活。 
从此,“社区”就像一根无形的线, 牵引着凯雷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2001年,凯雷创立了Kéré基金, 
除了用于筹集项目款项之外, 
他还鼓励村民们都参与到建筑营造中来, 
甘多小学便是他们共同完成的第一个建筑。 
 
 ▲甘多小学 
男的负责搭建, 
女的给他们挑水, 
孩子们到处收集石块…… 
社区的每个人都为搭建提供帮助, 
也逐渐在不同的项目中掌握了不同的技能。 
 
 此后,每次一回到甘多, 
凯雷都会向家乡父老传授有目标的想法、 
技术知识、对环境的理解以及美学方案等。 
村民们不用背井离乡也能赚钱养家, 
这让他们充满了希望。 
 
 甘多小学建成后, 
凯雷在德国柏林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凯雷建筑师事务所。 
他继续带领勤劳的甘多村民 
一起建造了更多的美观、实用的建筑。 
猜猜这些神秘的大盒子到底是啥? 
其实,它们是新建的
教师宿舍, 
不仅使用了粘土墙和土坯屋顶保持室内凉爽, 
还人性化地使用了一人一户的“住宅”概念, 
被大家誉为“奇妙的冰箱”。 
 
 ▲教师宿舍 
马里国家公园里绿荫环绕, 
它与环境地形完美融合, 
同时容纳了餐厅、体育场、售货亭等公共设施, 
是个很好的休闲场所。 
 
  
 ▲马里国家公园 
歌剧村一定是艺术家的孵化地, 
歌剧院、艺术家工作室、学校等在这里拔地而起, 
毕竟,穷什么,也不能穷精神啊! 
 
  
 ▲歌剧村 
医疗与社会福利中心提供妇科、牙科和全科服务, 
这高低错落的窗格真是十分友好, 
每天醒来就能看到如画的风景, 
病也能好得更快吧!  
 
  
 ▲医疗与社会福利中心 
“我希望他们开始梦想拥有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安于现状。” 通过建筑, 
凯雷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生活, 
还有创造幸福的能力。 
带着记忆,走出非洲 凯雷的设计之路不只是一个“回乡”的故事, 
随着他在非洲的建筑作品 
在邻国、欧洲、美国等掀起热潮, 
凯雷也重新开始思考他的设计。 
2017年, 
凯雷受英国蛇形画廊邀请, 
在伦敦的肯辛顿花园设计一座 
展亭,  
这是他设计生涯的高峰。 
 
  
 ▲蛇形画廊展亭 
他把展亭设计成一棵生机勃勃的大树, 
瞧这形态,就是相比周围环绕的真树也毫不逊色! 
漏斗形状的“树冠”让人想起此前的悬挑屋顶, 
用它收集的雨水可用来浇灌景观绿地。 
嗐,喊了那么多“节约用水”的口号, 
倒不如这个简单的设计来的实用! 
更特别的是,  
它的围墙是开放的, 
用非洲文化中象征着力量的蓝色, 
和非洲纺织物上的纹路增添了不少民族风情。 
穿上草裙,打起非洲鼓,瞬间有内味儿了!  
 
  
 ▲蛇形画廊展亭 
与西方文化追求“独立”和“私人空间”不同, 
“树”在非洲文化中寓意着“社区”间的感情和连结, 
在树下聚会议事也是当地的一项重要传统。 
所以当这座开放的建筑出现在英国的花园里, 
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就显得十分微妙。 
 
 ▲蛇形画廊展亭 
除了展亭的设计, 
这种根深蒂固的民主集会方式, 
也被凯雷用在了 
贝宁国民议会的设计构想中。  
它坐落在一个公共公园里, 
中空的“树干”承担起整座建筑的通风采光, 
屋顶是一个荫庇众人的“树冠”, 
前来集会的市民可以在此休息片刻, 
然后沿着螺旋楼梯拾级而下, 
就能抵达集会大厅参加议事。 
还真是既不耽误纳凉,又不影响办事, 
一举两得! 
“真正创造一种各方都能积极参与的集会,这才是它本来民主、透明的样子。”  
  
 ▲贝宁国民议会 
过去,受到西方殖民的影响, 
非洲“被动地”卷入了现代化的浪潮, 
却不曾找到一条真正的出路。 
比起对西方文化盲目的“拿来主义”, 
凯雷更加相信, 
非洲的每一个地方都充满了知识。 
所以,他在自己的设计实践中, 
一次次追本溯源,回归故土之根, 
也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对这些知识重新利用, 
把它们推广到西方,乃至全世界。 
 “穿梭在两种文化之间让我有能力去变革,而不是随大流。这是一种荣幸,也是最好的做事方式。”
 “穿梭在两种文化之间让我有能力去变革,而不是随大流。这是一种荣幸,也是最好的做事方式。” 无论走出多远, 
都别忘了来时的路。
 这可能是凯雷除了建筑学以外, 
教给我们最质朴的道理。 
图片来源: 弗朗西斯·凯雷 
资料参考: 
三联生活周刊:《2022|普利兹克建筑奖,第一次颁给了非洲建筑师》 
InsGirlADCNJobs:《弗朗西斯·凯雷的思考与实践,一文了解新晋普奖得主(专访+项目合集)》 
良仓:《2022年建筑界“诺贝尔”奖颁给了一位带动“全民一起建小学”的非洲建筑师》 
世界建筑:《WA丨2022普利兹克建筑奖揭晓: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丨附主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