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在我国正迎来高速发展的阶段。来自工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算力总规模已超过140EFLOPS(每秒浮点运算次数),近5年年均增速超过30%,算力规模排名全球第二。
应该看到,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全面开启,算力作为重要“底座”支撑,赋能作用日渐凸显,正以一种新的生产力形式,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在这一过程中,为发挥出算力的更大价值,其应用强度、适用门槛和资源布局,都是值得发力的关键角度。
提升算力应用强度,发掘数据潜力。无论是天气预报、红外测温,还是地理信息遥感、工业数字孪生,算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处理海量数据的空间也日益增大,不断提升算力的应用强度,能够进一步挖掘数据潜力,为优化生产、便利生活提供更多支撑。
降低算力适用门槛,推动资源共享。随着算力深度融入各行各业,通过探索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实体经济获得了巨大助力,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创新发展与算力的联系愈发紧密。不过,一些小微或初创企业在算力建设和投入等方面仍面临较大压力。降低算力的适用门槛,将算力资源与更多市场主体共享,能够为其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优化算力资源布局,改善供需生态。尽管我国算力发展势头向好,但在资源布局层面仍存在发展不均衡、协同性不强等问题。今年2月,“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随着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以及“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强化算力统筹智能调度”任务不断推进,我们有望看到一个逐步完善的数网协同、数云协同、云边协同、绿色智能的多层次算力设施体系,进而缓解乃至破解算力供需失衡问题。
当前,我国高质量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和应用加速落地普及。随着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和实施环节的落实落细,算力将发挥出数字经济时代新生产力的关键作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数字中国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