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哪个省份最能喝这个事,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争议。有人觉得山东人最能喝,啤酒不当酒,白酒当水喝;也有人觉得内蒙人最能喝,一口肉一口酒,逍遥快活;还有人觉得江苏人最能喝,“东北虎西北狼,都喝不过江苏小绵羊”......反倒是河北省,常常被“忽视”,很多人都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其实河北人的酒量不小,如果不是因为“谦虚”,真正实力恐怕连山东人也要礼让三分,这并非夸大其词,历史上的张飞、武松就是先见之明。
除此之外,因为是燕赵之地,所以这里的人喝酒非常讲究,怎么落座,怎么敬酒,怎么喝酒,都有一套系统的流程,他们喝酒讲究排场,人越多越好,很少见一个人喝闷酒,如果说山东人是能喝,那么河北人一定是会喝。
不过说来也遗憾,虽然河北人的酒量大,讲究多,但是河北省的白酒在全国却没什么存在感,如今的河北酒桌现状就是:本省好酒无一瓶,酒桌上品牌五花八门,喝酒“穷讲究”,惹得无数网友“吐槽”。
那么河北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状呢?其实无关酒质的好坏,跟下面这几点有关。
首先,河北人酒量大,是好事也是坏事
在文章的最开始也说过,河北人的酒量大,这对于当地的酒企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
有人觉得,酒量大不是能增加销量、拉动酒企的发展吗?
如果这样想,那就错了,酒量大是能促进酒企的销量,但是起不到拉动的作用,因为本省的市场已经达到相对饱和的状态,所以很多白酒都安于现状,不想再向外发展,酒厂生产的白酒能很好的内部“消化”,这对酒企来说再合适不过,而向外发展,不但要重新开设酒厂增加产量,而且投入的资金庞大,大部分酒企不会冒这个风险。
其次、品牌影响力弱,不喜宣传
因为河北酒不缺乏市场,所以在营销上自然不重视,大部分酒企喜欢把金钱花在酒质提升上,极少数才会宣传营销。
除此之外,本省的白酒品质得到提升,但是不注重品牌的塑造,一款白酒的成功,其实不光靠酒质这一核心竞争力,缺乏品牌性,很容易被人遗忘,这一点衡水老白干和刘伶醉就做的很好,不过距离走向全国还存在较大差距。
老话常说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其实对于这个时代已经行不通了,若是依然按照曾经的推广思路,那么酒企必然被时代淘汰。
像这样的情况,贵州四川也同样存在,下面咱来说说两个省的典型:
其一是贵州的缘得仿台酒。这是一款酱香型白酒,由知名国家级品酒师游艳酿造,一直以来都不爱在宣传上下功夫,一心专研酒质,所以即使是生在茅台镇这样的地方,依旧发展出不了省。
好在它的酒质纯正,在贵州收获了不少“酒粉”。酿酒主料采用的是红缨子糯高粱,加上赤水河水辅佐,经过365天的精酿,才最终形成新酒,再经过至少7年时间的窖藏,由专业检测师检测合格才真正面市。
包装整体是暗黑色,配上金色的字体,给人一种过目不忘的感觉。
倒上一杯酒,酒线细长,产生的酒花密集,喝上一口,层次丰富,由微酸转到粮香、窖香,醇厚细腻,一口咽下,口中生津,回甘明显,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其二是四川的丰谷酒。该酒来自四川绵阳,早在康熙年间,就已经有了“丰谷天佑烧坊”,后来被更名为国营绵阳酒厂,开始生产丰谷酒。
该酒是川酒“十朵金花”之一,在四川的影响力比较大,不过这款酒的命运不同于上一款酒,因为缺乏宣传,所以曾经被迫破产重整,如今名气已大不如前。
该酒主要采用高粱、玉米、小麦、糯米和大米酿造而成,成酒香味跟五粮液很相似,在当地有“小五粮液”之称。
最后,河北省酒友包容性太强
本省的酒发展不出去,除了酒企的原因,还有酒友的原因,其他省份的酒友都会偏向于本省的白酒品牌,喝本省白酒的比较多,而河北是一个例外,这里聚集了很多外省白酒品牌,酒桌上茅台、五粮液、剑南春是常物。
从这里可以看出,河北省的包容性不小,这从他们的文化上就有体现,包揽全国文化,是一个多元化的省份。
也难怪存在好酒无一瓶,喝酒“穷讲究”的说法,连自己人都不在乎,外省人又怎么会在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