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11阅读
  • 0回复

[美食文化]赵丹周旋“人和馆”吃糟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8160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2-09-28
— 本帖被 chn001 执行加亮操作(2022-10-15) —
        赵丹、周璇等当年拍摄《马路天使》,有一个场景在八仙桥“人和馆”拍摄。赵丹、周璇是大明星,“人和馆”老板当然要抓住这难得的机会,挽留赵丹、周璇等吃ㅡ餐“人和馆”的糟货等拿手本帮菜。


  我接连重复观看了多遍《马路天使》,脑海里渐渐浮现出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多次到过“老人和”的印象。那时“老人和”二楼堂口,不就是周璇站立过、现今罕见的木质落地窗敞开式阳台?我也在那阳台上俯瞰过人头攒动的八仙桥,周璇卖唱的二楼堂口,与我印象中也一模一样。


  记得那时“老人和”楼下堂口设施是八仙桌、长板凳,供应大锅烹调的廉价菜肴,如:咸肉豆腐汤、炒酱、肉丝黄豆汤、素什锦等。对面八仙桥菜场的菜商、附近商店店员等来堂吃的很多,周围居民“来家生(行话:即自带盛器)”也不少。二楼就上档次了,上二楼的楼梯扶手,也是与周璇站立卖唱后背的木质扶手一模一样。设施当然也上档次,座椅就是与流氓古成龙就餐坐的这种靠背椅等,供应菜馔就是糟货等特色本帮菜。


  “人和馆”刚迁入八仙桥时,靠一楼撑市面,二楼吃客稀少。《马路天使》拍摄后,一下子“生意隆起”,特别是二楼,天天顾客满堂。这越来越兴旺的生意,还引来了一场官司。


  这“盛况”被一位同行刘老板闻讯,他亲临“人和馆”察看,吃客简直是坐一批、立一批、等一批,看得他贼贼眼红,活络脑子一转,计上心来,即刻在公共租界二马路(今九江路),原甬江状元楼隔壁,也开一家本帮菜馆,店招就打“人和馆”,也欲沾沾赵丹、周璇的光。开设不久被八仙桥“人和馆”老板发现,这用心血创下的这块招牌,怎能让人共享?于是一张状纸将刘氏老板告上法庭,为维护招牌权对簿公堂。那时的法庭对工商招牌使用权,不像现在这样重视,既然告了状,就和稀泥,两面摆摆平,原告申诉自己最老,那就冠上一个“老”字,叫“老人和”,被告是新开的,就冠以“新记”,叫“新记人和馆”。从此“老人和”出现在沪上。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每年入夏“老人和”的糟货卖得简直发疯。然而在1993年八仙桥地块改造,“老人和”被拆除,“老人和”糟货在沪上绝迹。


  那么现在怎么又能买到当年赵丹、周璇吃过的糟货?这要感谢上海史学家薛理勇。他对老人和糟货关爱有加,在其大作《闲话上海·经济篇》上发表了一篇《“老人和”的来历》,不但叙明“‘老人和’原名‘人和馆’”,还觅得《光绪上海县续志》的档案上,载有“人和馆”资料:“……本帮见存者仅邑庙南人和馆一家,开设垂百年,至今犹略存古朴云。”并推论:“据此推算,人和馆当创始于1800年左右,应该是今存的历史最悠久的本帮餐馆了。”文中极为赞赏“老人和”的糟醉食品。载有:“糟醉食品是上海人暑日常吃的食品,但大多数糟醉食品偏生偏硬,‘老人和’即在烹制火候和糟醉方法上下功夫……当盛暑来临,上海各食品店的糟醉食品一哄而上,许多商店往往为糟醉食品积压而犯愁时,唯独‘老人和’的糟醉食品每天销空,不留存货。”对于老人和糟货消失,“……作者在此代表数万喜爱‘老人和’糟醉食品者呼吁:救救本帮菜馔。”


  因此,现在我们能够买到“老人和”糟货要感谢薛理勇先生;品尝糟货时,也勿忘缅怀赵丹、周璇演出的珍品经典电影《马路天使》,聆听周璇天籁之音的《四季歌》。(胡克廷)
1条评分金币+11
chn001 金币 +11 - 2022-10-15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