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11阅读
  • 2回复

[猎奇]古代中国没有棉花的时候,靠什么挺过寒冬?(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ican0120

UID: 603930

 
发帖
239
金币
188
道行
213
原创
0
奖券
16
斑龄
0
道券
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1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31
最后登录: 2025-01-0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0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2-12-11) —
  在现代,即便是对于最贫穷的家庭,北方冬季的严寒也不是什么令人担忧的事——一件棉衣就解决;如果一件不行,那就两件。但是,在同样寒冷、棉织物尚未普及的古代,普通人是如何抵御寒冬的呢?
  前棉时代
  在明朝之前,由于棉花种植并不普遍,古人基本穿不到棉衣过冬。所以只能利用葛、麻、丝、动物皮毛等一些我国本土的纺织材料来抵御严寒。
  其实古人在衣物的选择上并不多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主要依靠动物皮毛制作衣服。《礼记·札记》中记载:“未有丝麻,衣其羽皮”。可见,在“丝、麻”出现之前,人们大多用动物皮毛制衣蔽体御寒。
  随着时代进步,到了先秦时期,麻葛类织物开始出现。其中最主要的有葛、大麻(没错,大麻最开始是做衣服的)、苎麻、苘麻等。
  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的野生葛织物
  其中的“葛”,又叫葛麻、葛藤,是一种常见的藤类植物。古人主要利用葛制作绳子和衣服,但由于葛布质地粗而厚,且吸湿散热、保暖效果低下,所以古人多用葛布做夏季衣服。
  麻很大程度上与葛类似——虽然大麻、苎麻、苘麻均是草本植物,但它们的植物纤维同样又长又韧。且麻和葛同样具有取材容易、价格低廉的特点,所以普及较快,平民百姓基本都能穿上葛麻制成的衣服。
  麻布质地均匀、色泽朴拙、手感柔和,直到现在也是重要的衣物材料
  然而,虽然麻和葛价格亲民,但它们御寒效果还是难如人意。《韩非子·五蠹》中记载:“冬日鹿裘,夏日葛衣”。不难看出,那时的冬季,人们还是要依靠动物皮毛御寒。
  孙悟空获得一件虎皮裙高兴得上蹿下跳的场景还真是符合历史,虎皮在唐代算是最顶级的过冬材料了
  然而,毛皮这种东西,哪个朝代都是价格不菲之物。那么,那些买不起毛皮大衣的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呢?
  在古代,貂皮大氅可不是谁都穿得起的
  既然单靠葛、麻不保暖,就往衣物里填充丝絮来保暖呗。
  当然,高质量的丝絮是买不起的,所以普通人家就只能用些陈年破絮混杂一些缫丝用剩的零碎脚料作为保暖填充物——也被称为“缊”。
  这种缊袍显然不是什么高档货——保暖效果差强人意,而且容易破。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里就有:“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由此不难看出这缊袍卖相实在一般。
  所以,如果你穿越回了明朝以前的朝代,又投胎在普通家庭,那你想要安心过冬可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要么穿质量低劣的缊袍,要么穿较便宜的狗皮袍——那什么貂皮狐皮你还是别想了。
  狐皮制成的“昭君套”,保暖且美观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大诗人杜甫于穷困时就曾发出过如此感慨。战国时期的曾子也因为穿着缊袍,在寒冬里一抬胳臂袖子破裂露出了胳臂肘,留下“捉襟见肘”的典故。
  不过,过冬这一大难关,终于随着一种新材料——棉花的出现而有所改善。
  棉时代的辉煌
  其实,最晚在汉朝,棉花就已经出现在东亚大陆上。比如《后汉书》里就有关于海南岛向汉武帝进贡棉花的记载。
不过,从汉代到宋代,棉花种植始终局限于华南及以南地区,相关产业发展也非常缓慢。
  事实上,棉花最早是作为观赏花被引进中国的
  直到宋代,一位伟大女性的出现,给了棉花普及一剂强心剂。她就是黄道婆。黄道婆(1245-1330年),又名黄婆,松江府乌泥泾镇人,也就是现在的上海人。她出身贫寒,在屡受迫害之后,出逃南方,辗转来到海南岛。
  在这里,黄道婆学会了黎族人纺棉的技术,并将其与中原纺织技术结合。回到上海之后,黄道婆继续改进棉纺织技术,升级、开发新式纺车。由此,中国的棉纺织技术开始突飞猛进,并极大带动了棉花种植的推广。
  元朝的王祯在著作《农书》中记载道:“其幅匹之作...茸密轻暖,可抵缯帛...且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获,比之麻,免绩缉之工,得御寒之益。”
  这段话意思是,棉布比麻布、丝绸更柔软保暖,且纺织难度更低,还省去了种桑养蚕的劳苦。
  棉花是如此优秀,以至于它甫一出现,就收获了老百姓的广泛欢迎。在棉花刚产业化的元代,就已经出现了棉布、棉被、棉纱、棉袄、棉衣、棉毯、棉衫等众多棉织物,当时的朝廷甚至以棉花为原料,制作了多种军需物资。
  比如乌泥泾被,就是黄道婆回到乌泥泾后所推广的一种棉纺织品,一经问世立马得到大众喜爱,名扬华夏,甚至得到宫廷订制,成为皇室贡品。
  明承元制。明初时,朱元璋进一步推动棉产业。他下令全国的自耕农凡十亩地以下的须植半亩棉花,十亩以上的累加,而且还有政策优惠。从此,棉花开始真正拥有与粮食、桑蚕这样核心农作物同等的地位。
  于是,从洪武年间开始,棉花走进平常百姓家,他们终于获得了一种平价保暖物,不用像先人们那样穿着破旧的缊袍或者狗皮大衣在寒风中发抖了。明代内阁大学士邱浚对此赞叹道:“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
  棉纺织业的兴起,对社会经济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棉花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却很适合个体家庭独立生产,这导致从明朝起,我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变得更加内向而稳固。
  另一方面,由于棉织物已经是所有家庭不可或缺的商品,棉纺织业开始迅速膨胀。明代徐一夔的《织工对》中记载:“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之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手提足蹴,皆苍然无神色...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正德年间的学者何亮俊也说过:“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谁复有种田之人哉。”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这些记载和描写有一种强烈的既视感?没错,根据一些学者统计,明清时期,中国棉布年产量约有6亿匹,是英国工业革命早期的6倍,且这些棉布超过半数是作为商品进行买卖的。
  不少学者专家认为,明朝时中国东南由于棉纺织业的巨大发展,社会经济架构也随之产生变化,甚至因此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关于明末的资本主义萌芽向来争议颇多,在此不多作讨论)
  不过令人可惜的是,巨大的棉布生产数量中绝大部分还是由农村一家一户独立生产。那种“机户”雇佣“机工”进行工厂式生产的模式仅仅流行于东南少数发达的地区,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棉花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其战略价值也相当重要。东北关外之地,面积广阔,土地肥沃,但直到明朝以前的中原王朝都很难在辽东半岛以北地区建立稳固、长期的统治。
  直到明清时期,伴随着棉纺织业的发展,东北地区的人口承载量才开始显著上升。这其中的客观因素就和棉花的普及不无关系。
  可靠而廉价的棉花将历史往前推动了一大步
  后棉时代
  对于现代人来说,御寒已经很难称得上是一种困扰了。而看着那些肥厚、老土的棉袄,我们大概也很难想象它对历史曾经产生过多大的影响。
虽然如今棉袄也逐渐被更优质的羽绒衣取代,但棉花依然占据着人们过冬必备衣物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冷了加秋裤,深藏功与名”
2条评分金币+33
xgch 金币 +30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22-12-11
假正经也 金币 +3 优秀文章,支持!n神马都是浮云 2022-12-11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8215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2-12-11
看来棉花在我国的历史还是很短的。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离线7842949

UID: 1517278


发帖
96650
金币
-1337
道行
4200
原创
0
奖券
46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6071(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2-26
最后登录: 2024-09-1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3-01-16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