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坐标浙江,打开小程序“浙里文化圈”,点击其中的“艺培”,数千堂艺术培训课程实时观看;点击“观展”,全省2000多个线下展览、600多个线上展览以及上万件数字藏品资源跃然眼前,线上游展、入馆预约,都可一键操作。这是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搭乘数字技术快车的小小缩影。
在积极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今天,运用数字技术整合文化资源,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精准化公共文化服务,已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2017年,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建设的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正式投入使用。这一平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依托覆盖全国的六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为实现艺术普及、开展公共文化领域重点工作提供安全可靠的算力保障,实现文化艺术资源数据的生产、存储、传输、分发和共享。日渐丰厚的艺术普及资源库群正在成为中华文化数据库重要组成部分,推动艺术普及。
直录播技术、云存储技术、多点分发技术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既加速公共文化优质资源汇聚共享,又提升各地文化馆数字服务能力。看直播、享活动、学才艺、订场馆、赶大集、读好书,是国家公共文化云的6项主要服务,近20万条以视频为主的数字资源面向公众,随时随地免费开放,迄今访问量已突破8亿人次。中央民族乐团、中国煤矿文工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等专业文艺院团的入驻,更是将文艺精品汇向群众指尖。在这一数字文化共享平台,江苏省文化馆开设昆曲、锡剧、扬剧等名师课程,安徽省文化馆线上传授庐阳剪纸……国家公共文化云助力各地公共文化机构特别是文化馆,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进而激活各地基层文化馆创造潜力,增强基层文化馆线上线下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广大人民群众受益于数字文化普惠的同时,也借由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反哺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生产者、提供者。比如,国家公共文化云推出的“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已培育100多位美丽乡村代言人,吸引一批文化名人踊跃担任志愿推介员,他们为乡村文旅鼓与呼,粉丝量累计超过1亿人。每逢佳节,各地父老乡亲踊跃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自编自导自演“村晚”,并在国家公共文化云集结亮相,展现出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云上广场舞”“云上大家唱”等一批品牌活动也在服务大众的同时,不断丰富云上公共文化资源库。
在融合数字技术、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道路上,集结优质文化资源、调动民间共创热情、扩大文化普惠覆盖面是基础,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智能化,则是目标和挑战。通过大数据准确把握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从而实现对不同用户的精准服务、对公共文化资源的科学管理调度和服务评价监测,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致力探索的方向。在北京市石景山“文E系统”的大数据墙上,各文化场所运行情况一目了然:客流量、性别、活动量,场馆开放情况、月度最受欢迎活动及场馆排行榜、各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的实时画面,等等,尽在眼前。这是当前公共文化智慧服务的探索之一。
面对未来,如何更好实现优质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如何让用户获取的文化服务更加个性化、更具交互性和体验感,都是有待在实践中破解的课题。目前,围绕公共文化大数据集成应用、用户画像、知识图谱、应用场景等关键问题,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依托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正联合高校、企业共同开展研究和基层试点。伴随公共文化建设不断推进,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智能化还需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为基层群众提供更便捷、更个性化、更高质量的文化服务,为新征程新辉煌凝心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