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音频是由相关平台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的有声读物、泛娱乐音频、播客、精品知识分享、音频直播等全类型音频内容及衍生社交服务。以播客、网络电台、网上朗诵等为代表的网络音频节目,已经成为当下网络文艺的重要形式之一。数据显示,预计2023年我国网络音频用户将超9亿人,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亿元。
发掘声音的价值,开发听觉的潜能
从内容、技术和场景三个不同维度观察,网络音频节目呈现出创作主题丰富多元、营造身临其境体验,以及嵌入不同生活场景的风格特点。
内容来源上,网络音频节目既包括个人用户创作的内容,又有专业团队创作的内容。这些内容分别对应了不同的内容生产模式,特别是专业用户创作内容模式,既能满足用户对高品质内容的需求,更能满足其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其实,当前流行的内容创作模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渐演化而成的。1997年国内就开始探索网络音频节目,将传统电台节目在线化;2004年,中国出现第一个“播客”,用户可下载音频节目,然后拷贝到iPod和MP3等移动设备中进行收听;2011年,移动互联网普及,先后涌现出许多网络音频平台;2015年,随着用户规模增长、竞争形势加剧,网络音频平台出现分化,个人用户生成内容模式在创造海量内容的同时,其内容品位、审美趣味和表达风格,被专业团队创作内容模式所吸收、融入和转化,这也意味着网络音频节目开始走向稳健的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加入,科技、新闻、亲子、文化、娱乐等主题越来越丰富,推动着整个网络音频内容生态走向繁荣。
在以影像为主导的信息环境中,声音和听觉的地位、作用常常被忽略,与声音对应的音频同样如此。然而,音频在营造临场感受、调动人的情感、开发听觉的潜能等方面无可替代。技术层面上,“沉浸式音频”将声音从二维空间推向三维空间,重建声音在真实环境下的物理效果,包括声音在传播中的阻碍、衍射、绕射,以及声音混响、人声模糊等。在体育直播等情景中,“沉浸式音频”的优势已经得到公认。同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环境中的噪声进行降噪处理,亦可有效隔绝外界干扰,带来更纯净的收听体验。体验层面上,音频的作用常常和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有专家指出,超高清画质可以更清晰地传输关键信息,而音频更利于传达情感。由于人们对音频的感知明显地受长短时记忆机制的影响,音频较其他信息形式更容易调动记忆而引发人的情绪变化、好恶感知。比如,喜剧类播客目前已经是网络音频节目中不少年轻听众的选择,主播在讲故事、“抖包袱”时,虽然缺少画面带来的直接冲击,但是将听众的注意力调动、集中在主播的声音上,通过对节奏的精准把控,在一张一弛之间传达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情绪。
网络音频节目善于嵌入不同生活场景,充分开发碎片时间。这一特性顺应了当前技术发展、生活方式变化的总体趋势。网络从1.0时代的信息工具,到2.0时代的社交手段,再到3.0时代成为人类生活的主导,使人们按照它的逻辑“重塑”自身。面对网上潮水般涌来的信息,人们很难再像过去将注意力集中在同一件事情上。现代社会对于效率的强调,更是将时间切割成了许许多多的碎片,也催生了利用这些时间的需要。比如,发达的交通设施既为人们出行提供方便,也增加了用于日常通勤的碎片时间。又如,高强度的工作有时要持续到深夜,人们需要用好睡前时间平复心情、调整情绪。网络音频节目把握住这一点,从而在日趋饱和的视听市场上异军突起。目前,许多网络音频平台与汽车制造业、智能家居行业、可穿戴设备制造商合作,以利于人们在通勤、居家、健身等不同生活场景之下把握碎片时间和碎片注意力。碎片时间并不等于无用时间,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利用。传统广播时代的“肥皂剧”使人们在做家务的同时听上一段有趣的故事,网络音频节目很好地继承了这一伴随性的媒介特质,方便人们更高效地实现多任务处理,典型的应用场景包括在排版稿件的同时听一段有声小说,在跑步健身的同时听一段专业讲座等。
以好声音抚慰人的心灵,实现有效沟通
尊重、开发声音本身的独特价值,以令人愉悦的声音抚慰个体的情绪,是网络音频节目传播价值之一。强调自身社交属性,以人性化的功能设计提高沟通效率,凝聚线上虚拟共同体,是其传播价值之二。
以网络音频为代表的声音媒体,不仅是声音信息的意义载体,也是声音自身的载体。纯粹的声音可以创造出安静的环境,传递声音本身,尊重声音本身的价值。医学领域有“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即人体通过听觉等感知刺激,在颅内、头皮、背部等身体部位产生愉悦的感受,从而改善精神状态、提升睡眠质量。部分网络音频平台意识到了声音的这一特性,推出专门的栏目。直播者会提前准备好录音设备,利用细沙、泡沫、纸板、棉签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道具,通过敲击、摩擦、翻动、涂抹等动作,发出使收听者愉悦舒适的声音。从传播角度而言,这一类网络音频节目将日常化、近距离的听觉体验进行加工与放大,提供亲密无间的媒介感受,用声音营造安逸、舒适的氛围。
当下,语音直播、语音配对、直播间连麦等语音社交形式得到大量用户的青睐。网络音频平台向来鼓励创作者、个人用户通过声音增进彼此的沟通与连接,注重以共同兴趣为纽带打造线上社区。在一些网络音频应用的设计中,用户之间不仅可以像微博等社交平台一样进行“关注”或“相互关注”,开设“个人主页”展示自我,还可以对特定节目进行点赞、分享、发弹幕等互动,甚至可以对节目中某个有趣段落进行多次点赞,把从中形成的反馈数据反映给其他用户,进一步强化内容的可见性与能见度。如此既提升沟通交流的效率,又将线上社区更紧密地凝聚为有机的整体。
创造富有信息含量、审美品位和价值追求的音频内容
网络音频节目总体上仍处于发展上升阶段。面对来自内部、外部的机遇与挑战,应从加强内容导向、净化内容生态、拓宽产品应用场景、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等方面入手,探索今后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的空间。
由于制作成本较低、准入门槛不高,网络音频节目出现内容海量庞杂、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少数节目不惜以拼贴洗稿、夸大其词等方式“蹭流量”“玩擦边”,给内容生态带来负面影响。网络音频节目需要切实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传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正能量内容,全面净化内容生态,维护健康的网络信息传播秩序。
除了同行之间的竞争,网络音频平台还面临来自短视频平台、在线音乐平台的外部挑战。相比网络音频平台,短视频平台、在线音乐平台在版权、资金和流量等方面具备竞争优势。同时,由于用户总时长是一定的、有限的,不同产品为争夺用户时长而展开激烈竞争。短视频在用户时长中占比最高,也挤压了网络音频生存、增长的空间。为了应对以上挑战,开拓更多应用场景,满足用户多元需求,或许才是突围之道。在5G、VR、AR等新技术加持下,网络音频平台先后开发和推出VR、AR有声读物,实时音频直播,AI语音播送等新产品。其中,实时音频直播的社交属性得到增强,涌现了大量的创新场景。比如,以人工智能方式创作小说故事等文本,再以同样方式对其进行有声化处理,既提升了内容创作效率,也让内容本身变得丰富。以技术手段合成知名评书演员的语音、语调,重新演绎听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这些尝试,为未来网络音频的发展提供了参考路径。
网络音频平台最初依靠扩大用户规模的方式占领市场。随着市场趋于饱和,用户总体规模逐渐稳定,平台不可能再单纯依靠扩大用户规模的方式赢得发展空间,而是应当考虑如何进行“深度开发”,为现有的活跃用户、付费用户提供更好的内容服务。“内容为王”的法则同样适用于网络音频平台。富有信息含量、审美品位、思想内涵、情感立场的内容,可以增强网络音频节目的用户黏性,持续提升热度和美誉度,从而树立品牌,创造出更丰富、更深刻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