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只有如《红楼梦》这般的旷世奇作,才能够使得张爱玲发出恨红楼未完的感叹,才能够使得无数的文学爱好者逐字逐句地分析与研究,并随之诞生了与之相对应的红学。

《红楼梦》在宏伟的叙事下讲述了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曹雪芹先生人物塑造之精妙,剧情安排之精巧,伏笔埋藏之精彩,至今令人望尘莫及。
书中除了贯穿全文始末的贾林二人的悲剧爱情令人动容之外,围绕着宁荣二府所铺展开的人际关系以及故事情节同样引人入胜。
宁荣二公作为贾府荣耀的奠基者,虽然在书中的着墨并不多,但是依旧可以从细枝末节出推测出他们的过往。

《红楼梦》中的故事令人回味无穷,《红楼梦》之前的故事也跌宕起伏,那么贾演与贾源兄弟二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功勋?又为何会被一些人说成是“逆臣贼子”?
宁荣二公是京城贾家辉煌的开始,而他们的根则源于金陵贾家。

古代的等级制度格外森严,在男子伯侯公这样的爵位制度下,公是人臣可获得的最高殊荣,得到这一爵位的人凤毛麟角,且无一不是人中龙凤。
比如追随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的徐达、常茂等六人,才得以封为国公,国公顾名思义为一国之公,而贾演与贾源能够被册封为国公,足以证明他们的功绩与这六人不相上下。
在书中第七回曾经借尤氏之口说过,焦大曾经追随宁国公出兵征战,在死人堆中救过他的性命,由此可以推断出战争的残酷,可见贾府的荣耀来之不易。

而荣国公这一爵位比宁国公还要高上一级,他比自己的哥哥要更加地拼命。
宁荣二公追随先帝,征战沙场,以命相搏,拥护先帝登基,他们在马背之上博来了贾家的繁荣与地位,而这一爵位便是他们英勇的勋章。
兄弟二人骁勇善战,他们的功绩是由战场厮杀而来,在他们的赫赫战功之下有一个疑问由此产生,那便是战争缘何而起?

古时的战争无外乎爆发于朝代更迭之际,又或者是皇位争夺之际,再者也可能是江山风雨飘摇之时。
那么这兄弟二人所背负的战功来自何处,虽然书中并没有明确地指出,但是可以做一些相应的推断。
贾宝玉为京城贾家第四代,与黛玉同辈,而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家曾经是四代列侯,其意为在林如海之前,林家曾有四代人传承过爵位。

林家有爵位在前,贾家获得爵位在后,如果宁荣二公所获得的功绩是在立国战争之际,那么便于林家的事迹产生了矛盾。
因此便可以推断出贾家参加的是一场争夺皇位的战争,而贾家拥护的如果是所谓的太子,则不必如此大费周章。
所以先帝并非原来定下的继承大统之人,而是在战争之后夺得了皇位,所以称宁国二公为“逆臣贼子”不无道理。

其实在历史上为了至尊之位而挣得头破血流的例子有很多,离我们近的有九子夺嫡,再往前则有靖难之役,再往前还有玄武门之变,权力对人们总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曹雪芹先生生于清朝,他的书中也有很多明清的特征,因此与之相匹配的便是九子夺嫡以及靖难之役。
但是九子夺嫡更多的是工于心计,没有硝烟,而靖难之役则不同,三年的战争之后,朱棣最终攻破南京城,登基为帝,而后又迁都至北京。

这与宁荣二公又有所对应,在被封爵之后,便要修建相应的府邸,贾家的根源在金陵,因而金陵有了宁国公府和荣国公府。
然后又因为皇命在京城修筑了敕造宁国公府以及敕造荣国公府,金陵的别称即为南京,金陵对应南京,京城则对应的是北京,这与朱棣的迁都不谋而合。
且朱棣的麾下名将张玉则被封为荣国公,其子张辅被封为英国公,也就是所谓的一家二公。

所以在种种迹象之下可以做一个合理的推测,即贾家的故事借鉴了朱棣及其臣子的事迹。
对于朱允炆而言,朱棣当然就是所谓的逆臣贼子,因而宁国二公也可以被这样称之。
除此之外,曹公还在书中埋下了无数的伏笔,暗喻了贾家的功绩是如何而来,而他们又将去往何处。

在书中第二十九回,贾母因贵妃之言率众家眷前往清虚观打蘸,要在此处停留三天,因而他们点了三出戏文。
而贾珍所点的第一出戏文便是《白蛇记》,讲述的是汉高祖刘邦在起义之前曾斩杀一条白蛇,后来在诸多能人的帮助之下建立了大汉,是刘邦的发家史。
刘邦是最后的胜利者,他的起义是因为不堪暴政,但是对于秦而言,刘邦正是所谓的逆臣贼子,而这也对应在了宁荣二公身上。

这出戏表明了自然是贾府的过往,不过宁国二公要幸运得多,并未被赶尽杀绝。
之后的两出戏《满床笏》和《黄粱梦》自不必多说,所对照的便是贾府现在的荣华富贵以及未来的落魄不堪,曹公已经在文章各处为每个人的将来埋下了数不尽的伏笔。
经过以上的这些分析,便可以看出宁荣二公虽然是赢家,虽然功勋卓著,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之下,称其为逆臣贼子并不过分。

越是一遍遍地阅读,就越发能够感受到曹公文笔之深厚,仅仅在暗处和细微之处便能够勾勒出如此庞大的一个背景。
也就越能够感受到曹公学识之渊博,感叹于他的融会贯通,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融于文字之中,抨击着那个封建而又腐朽的时代。
每一次阅读《红楼梦》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但是每一次都又会沉浸其中,这便是无数文学工作者将其奉之为文学瑰宝的原因之一。

在每一次感叹之时,又会哀叹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遗失,哀叹于没有一个可以与之相匹配的结局,各类的续写总会有一种狗尾续貂之感。
不过这也因此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的遐想空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独属的红楼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