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28阅读
  • 1回复

[猎奇]明朝使者笔下的丝路见闻(上)[1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71345
金币
10167
道行
35906
原创
97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0061(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4-09-20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4-05-24) —
公元15世纪初,明朝使者陈诚曾不远万里,前往的撒马尔罕与赫拉特。他此行的目的,是要帖木儿大帝的继承人沙哈鲁进行外交回访。顺便留下《西域番国志》和《西域行程记》,对自己的中亚之旅作出精准记录。
此前,中亚霸主帖木儿曾大杀四方,还一度对中原虎视眈眈。以至于对明朝派出的外交人员不留情面,直接把傅安使团和陈德文使团扣押。但在自己死后,帝国的各路王侯开始混战,让继承者对明朝态度缓和,双方得以开展较为和气的外交互动。陈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踏上了西行之路。



新疆东部:哈密和吐鲁番的汉唐遗迹



嘉峪关就是明朝的西部领地尽头
公元1413年9月,陈诚使团从嘉峪关附近出发,远远瞭望了古代的玉门关遗址。在穿越塞外的荒漠地带后,一行人先来到东疆的哈密。由于西辽建国、蒙古西征和元末混战影响,这个汉唐时代的西域诸国已完全消失。
在15-16世纪,新疆大致形成了三大文化和种族分区:
北疆归突厥化的蒙古-察合台人统治,叫做蒙兀儿斯坦。(蒙古地界)
南疆的西半部称“额蒂·沙尔”(六城),是突厥--伊斯兰化的绿洲农业区。
东面的吐鲁番和哈密盆地,有大量信奉佛教的回鹘后裔,所以叫“畏兀儿斯坦”(回鹘地界)。

明朝时 西域已分为三个文化族群区
初春时节,一路上十分干旱,没有水草和牛马人烟,仅有零星的蒙古和畏吾尔居民的毡房土屋分布。陈诚看到,作为东疆重镇和交通要道,哈密国的主城地小人稠,着蒙古人、穆斯林回回和依旧信奉佛教的畏吾儿杂处。当地人性格凶悍好掠,凡是过路人都会被征税。
此时的哈密城比较小,位于四面山地环抱的平原中央,仅在东北两面开了城门。城市中只有数百户居民,住在比较矮的土砌房屋中。城市东南有溪水,还有2-3处杏树林。当地的主食为大麦,小麦和豌豆,耕田则靠收集粪便作为肥料。在向哈密统治者说明了来意后,使团还展示了国书,很快就继续踏上旅途。陈诚很留意各地的民风民俗,发现从此向西吐鲁番和火州等地的畏吾儿方言都能相通。

18世纪 清朝画作上的哈密居民形象
在鲁陈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鄯善县鲁克沁镇),陈诚注意到当时各民族的服装和发型。有男性剃发,头戴小罩帽的回回男子,和以白布裹头的回回女性。还有将头发札成椎髻的畏吾儿男子,以及戴着黑色头巾,将发髻垂在额头上(垂髻于额)的畏吾儿妇女。
当时,鲁克沁的农庄中种满葡萄,桃,杏,花红,葫芦,胡桃,小枣,甜瓜之类作物。而且陈诚还特地提到“锁子葡萄”:这种水果“甘甜而无核”,味道甘美。基于当地出产的优质葡萄,这里也有醉人的葡萄酒。除绿洲农业外,当地人还蓄养了牛羊,用骆驼和马作为交通工具。

西域特色的葡萄种植产业 给明朝使者留下深刻印象
从鲁陈城继续向西走,他们能经过一些古代的城市或寺庙遗址。随后来到火州和吐鲁番城。前者就是汉唐时期的高昌首都,和更早的汉代戍己校尉的驻地。陈诚看到高昌城远处的火焰山山壁“青红如火焰”,山壁青红,山体上的青红色色彩,仿佛是热气将山体烧得通红。鬼斧神工的丹霞地理奇观令明朝使臣们惊讶赞叹。虽然城市规模看得出这里曾经人烟稠密、佛寺密集,但现在已经非常凋敝,佛寺已经关闭过半。
火焰山下就是大漠。一旦有风吹过,地面上的浮沙就会被吹起来,还随处可见古代旅行者遗骨或马匹尸骸。夜晚如果不和同伴们一起行动,那么一定会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中迷路。这番恐怖景象,甚至让陈诚以为夜里有鬼魅出现。

火焰山至今都是当地的重要旅游景点
在绿洲中停驻一段时间后,使团继续向西抵达吐鲁番城。此城坐落在盆地中间,四周有高大的山峦环抱。当地居民笃信佛教,佛寺众多。在吐鲁番城外,陈诚还特地去参观了城市以北的一处佛教遗址。
根据当地佛教徒传说,这里是十万罗汉涅槃之地,还有成规模的僧房、盥洗池和石屋遗址。相传他们在涅槃之后,化为一处巨大的白石堆遗址。这可能是兴建于南北朝时期,在隋唐和高昌回鹘时期又屡次繁荣的博孜克里克千佛洞遗址。

今日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与此同时,东察合台汗国在黑的儿火者汗正大力推行伊斯兰化。不过,吐鲁番城中还有很多畏吾儿僧侣,整日坚持梵唱阵阵。稍晚一点的帖木儿帝国使者盖耶素丁,也曾在经过吐鲁番前往明朝朝贡的路上,目睹过类似场景。在他的记录中,吐鲁番有很多精美的异教寺庙,里面有新塑的巨型释迦牟尼像和更多更早的雕塑。这里的信众大都是之前信奉佛教的高昌回鹘的后裔,而且佛教寺庙比邻建造的则是各种清真寺。
在哈密和哈拉和卓(火州)等地,当地的地方长官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畏兀儿人或者察合台蒙古后裔。比如哈密的长官曼格利-帖木儿-贝叶里,就是一个很英俊的穆斯林青年。虽然在穆斯林长官的统治下,佛教文化暂时受到了统治者的容忍,但它们将在未来的一个世纪里彻底消失。

今日的吐鲁番古城遗址
事实上,东察合台汗国的黑的儿火者可汗曾推行激进伊斯兰化。首先派出传教团前往库车传教,对当地的佛教徒软硬兼施。随后在1392年,索性亲自率军进攻吐鲁番。在此之前,伊斯兰教徒就在不断向吐鲁番渗透,安插好大量内应。所以可汗能粉碎佛教徒的激烈抵抗。
结果,统治者下令大肆捕杀佛教徒,毁灭佛教寺院,并给佛像的眼睛挖眼。乃至摧毁身体部分有裸露的佛教壁画,将被称为“畏吾儿之地”的吐鲁番变成了“达尔·阿勒·伊斯兰”,意思是“伊斯兰之地”。今天的高昌古城,还有博孜克里克千佛洞中被挖眼的佛像和佛教壁画,大都是伊斯兰教对佛教发动的宗教战争的结果。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内的笔画
在吐鲁番王城以西20里,还可以看到崖儿城,也就是古代车师国在高台上建造的交河故城。在突厥语中,崖儿城就是崖的意思,描述了交河城的险要地理位置。这座巧妙的城池遗址,因两条河流在此交汇而得名。
当年,印欧系的车师先民在这里开凿了精妙的生土高台建筑,建造如同雅典卫城般的高地城堡。此后历经各民族的改建和上千年战火洗礼,到明朝时高台上还有百户畏吾儿居民居住,城中还有一些寺院的遗址。当地妇女见到陌生男子也不会觉得不好意思,更不会害羞,这让来自汉地的使者感到十分新奇。

建立在高土台上的 交河遗址
在吐鲁番汗国的境内,陈诚还见到了当地的著名土产--盐矿。这些盐矿出自他笔下的“盐泽”,也就是现在中国境内的海拔最低点--艾丁湖。盐泽附近有一座矮山,山上出产石盐,也就是盐矿石。当地人会用盐矿石制作餐具,坚硬洁白得和玉石一样,这样在烹饪的时候只用将食物放在盘子里就不用给食物增加盐了。盐泽城中还有吐鲁番可汗黑的儿火者可汗妻子的坟墓,陵墓旁还有数百户居民。
可汗本人的墓就是现在的“黑孜尔霍加麻扎”,位于吐鲁番高昌区的艾丁湖乡也木什村东3.5公里处。这个麻扎至今仍是当地维吾尔人前来祈求婚姻美满、找回失物或者疾病康复的圣地。



艾丁湖就是古代西域的盐泽



伊犁河谷:东察合台汗国的汗庭



明朝使团一度需要分开寻找东察合台汗国的王庭
在交河故城遗址停留了若干天后,使团听说他们西行路上的东道主--东察合台汗国统治者马哈木汗已经迁徙驻地。在不确定目的地位置的情况下,为保证使团能顺利执行外交任务,只能兵分两路行动。
两路人马约定在伊犁河流域会师。其中,北路的路线暂时不明确(不同于传统的丝绸之路北道)。作为使团主力的南路从哈密-吐鲁番盆地一路向西北,翻越了天山山脉。最后来到东察合台汗国的中心,也就是今天新疆昌吉的别失八里、唐代北庭都护府的故地。他们在这里驻扎了约两周时间收集情报并购买粮草、休整马匹。

别失八里即便在夏季也会降雪
这里的山地牧场山高天远、林木茂密,即使是在夏天6月,也会因为气候寒凉而下雪。当地居民主要以放牧为生,住在毡房中,要坐下就将毡毯铺开。他们的服饰大都是窄衣窄袖,妇女头裹白头巾,男子身穿秃袖衫且还戴耳环。在饮食方面主要吃奶制品和肉类,偶尔吃谷物,然后极少吃蔬果类食物。当地民风俗暴戾粗犷,虽然生活环境在汉人看来艰苦得难以忍受,却觉得其乐融融、有滋有味。他们质朴而纯粹的生活态度,让陈诚想起了上古神话中的淳朴先民。
路过吉木萨尔一带之后,南北两队使团在伊犁河谷合并,找到了马哈木汗的王庭。根据陈诚记载,在察合台汗国刚刚分裂时,东察合台汗国的疆土并不算小,东起哈密、西到撒马尔罕等地。日后受到帖木儿大帝掠夺,才造成国土锐减。

由于帖木儿打击 东察合台汗国丢掉不少西部领地
陈诚还听闻到当时的于阗情况。他很清楚那里曾是丝路佛国,有过灿烂的佛教文化,直到明朝都出产大量的金银、玉石和谷物。但到陈诚出使的时代,由于东察合台汗国势力日益衰败,再加上国内的汗位更替造成的斗争,以及强制性归化佛教徒引发的政治冲突,让这里饱受战火的摧残。特别是马哈木汗狂热地推行同化政策,如果蒙古人不信教,那就要将钉子钉入他们的脑袋里。所以于阗居民非常恐惧战争,纷纷躲进山谷之中。虽然当地的古代遗址规模很大,但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昔盛今衰的态势。不仅城市凋敝,而且田园荒芜,只能时断时续的维持朝贡贸易。
随后,他们抵达当地牧民口中的热海--“亦息渴热”。所谓热海,就是著名的伊塞克湖。历史上很多西域著名的游牧民族--斯基泰人、突厥人都曾在此策马扬鞭。玄奘大师西行时也经过了此地。接下来呈现在陈诚面前的,就是广袤的中亚大地......
1条评分金币+35
xgch 金币 +35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05-24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天人地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87026
金币
926071
道行
1949
原创
2056
奖券
1936
斑龄
26
道券
49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239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09-2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5-24
陈诚的《西域番国志》和《西域行程记》两本著作,是他根据自己五次出使西域的经历所撰写的。在这两本书中,陈诚详细记录了他在15世纪初明朝时期游历中亚和西亚多个国家的见闻和经历。他的记录涵盖了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生活、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为我们了解那个时期的西域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他的记录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地理环境:陈诚对于途经的各个地方的地形地貌、水源分布、气候条件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比如他对哈密和吐鲁番的描述,提到了这些地方的地理位置、河流分布、土地肥沃程度等信息。

2. 政治制度:陈诚记录了所到之处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例如,他记载了蒙兀儿斯坦(即今天的北疆地区)的蒙古贵族如何统治当地,以及南疆地区的伊斯兰化绿洲农业区的行政管理体制。

3. 经济生活:陈诚对于各地的物产、贸易、农业生产、手工业制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他提到了农作物的种植方式,肥料的使用,以及当地人的饮食习惯等。

4. 社会风俗:陈诚对于不同民族的服饰、发型、生活习惯等社会风俗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记录。比如他描述了回回男子和女子的装扮,以及畏吾儿男女的发型和服饰特点。

5. 宗教信仰:陈诚还记录了当地人的宗教信仰情况,包括伊斯兰教的传播,以及佛教徒和基督教徒的存在。

通过这些详细的记录,我们能够获得对15世纪中亚和新疆地区社会状况的一个全面而生动的了解。同时,陈诚的著作也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条评分金币+18
xgch 金币 +18 回复认真,加分鼓励 05-24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