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58阅读
  • 1回复

[猎奇]7米超长枪吊打一切冷兵器?亚历山大马其顿方阵为何地中海无敌 [13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81789
金币
63944
道行
36950
原创
107
奖券
39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203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4-11-27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4-05-31) —


马其顿体系和长矛与短枪之优略


首先马其顿体系中使用超长枪只占其中一部分。正如同一时期的德莫斯梯尼所说“当你听说腓力能够出现在任何地方的,那是因为他不仅带上方阵步兵,还依赖轻步兵,骑兵,弓箭手,雇佣军和其他部队。”①而亚历山大用于东征波斯的军队,也是一样的(下图)。

▲出自《亚历山大的神话与征服》
那么马其顿使用萨里沙的部队是如何作战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历史从来不和游戏一样,即一种兵种,只能使用一种武器。比如罗马军队即配备了剑盾又配备了标枪,波斯军队也将短矛盾牌弓箭配备给步兵,这在中国也比较常见,如后金征朝鲜的时候规定“每牛录选阿礼哈超哈十五人、博奇超哈十人·巴牙喇趋哈七人,共三十二人。昂邦章京石廷柱所统岛真超哈全部,每甲士携箭五十枝,二甲士合备长枪一支”②可以看出其中就有一些甲士即配备弓箭也配备长枪。
后来女真入关建立了清朝,清军还成立了一支配备了弓箭鸟枪的混合骑兵。据“康熙三十一年(1692),八旗鸟枪骑兵进行操演,康熙在阅兵时问道:“尔等所练习者几种?”回答中包括了以下战技:“有马上放一枪、又射一箭者。有趋进时放枪不绝者。有连环旋转放枪者。有跪而放枪者。仰卧而放枪者。”(《清实录》康熙记载三十一年九月癸酉)”③

▲《阿玉锡持矛荡寇图》
从这个图可以看出阿玉不但配备了弓箭与火绳枪,并且配备了长矛。而马其顿使用萨里沙的方阵军队也是一样,根据元首时代卡拉卡拉复原的马其顿方阵,是给他们配备了3件攻击性的武器(萨里沙、标枪和剑)以及一个牛皮的头盔,一件三层厚的亚麻胸衣和高腰靴子,还有护胫甲。
关于这个复原究竟是仪仗性质还是实战,一直颇有争论。首先马其顿人中本身很多就是牧民,标枪是其从小就会的技能。并且标枪也是,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项目,所以士兵特别是重装步兵会标枪实属正常。
其次根据阿里安在海达斯佩斯河会战的记载“这时,印度象倌赶着大象去阻击亚历山大的骑兵。马其顿方阵也不甘落后,立即奋勇向前,迎击大象,向赶象的印度人投掷标枪”④这里明确记载了马其顿方阵向印度战象投射标枪,可以证明马其顿方阵确实配备标枪。
同时狄奥多罗斯记载亚历山大东征印度的时候,马其顿士兵与希腊雇佣军的一次决斗“等到两位在彼此的迫近之中,科拉古斯在适当的距离投出标枪,另外一位稍为偏斜身体避开致命的来势。然后马其顿人放平他的长矛向前冲击,雅典人站稳身体用棒棍重击长矛打成碎片。科拉古斯的两次攻击无效以后,只得拔出佩剑继续战斗”⑤


从这里我们看见标准的马其顿方阵士兵作战流程,先投射标枪后端平长矛作战,长矛损坏之后拔剑进行肉搏。
接下来笔者再说一下,马其顿体系中的雇佣军,根据阿里安记载雇佣军分为两种,一种是外籍雇佣军,一种是希腊雇佣军。前者可能就是上文所说的巴尔干各民族,关于这些佣军的装备是否自备?目前的研究表明,既有给雇佣军提供武器的证据,也有雇佣军自备武器的证据,不过两种情况哪种更常见尚不明确。
同时根据对普鲁塔克对皮德纳之战的雇佣军描述“首先前进的为色雷斯步兵,他们的外表,照纳西卡的说法,是很可怕的。士兵身材都很高大,穿着夏季服装,在白色衣服和闪闪发光的胫甲防盾之下,显出黑色的皮肤。他们的右肩上高高地背着重铁头的战斧。在色雷斯人后面,即为佣兵,他们的装备五花八门,各自不同,帕尼亚人(Paeonians)也混在他们的中间。”所以这些雇佣军装备是五花八门的。
这里要说一下亚历山大之所以能够征服波斯,离不开马其顿本土与希腊雇佣军的支持。正如有句话说的那样,亚历山大背后有马其顿的支持,而汉尼拔背后却什么也没有。据统计,没有记载的征兵更是多不胜数。
这些马其顿军人虽然很多并没有参与对波斯的正面决战,但是他们为亚历山大巩固后方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且中后期希腊雇佣军作用更是巨大,在亚历山大击败波斯正面抵抗力量之后,早期作为人质的同盟军队大部分就解散。
但是为了保证对波斯的控制,希腊雇佣军使用数量反而持续增加。这里从亚历山大死后有2万步兵和3千骑兵的希腊雇佣军,从巴克特里亚撤离要回希腊就可以看出。有比马其顿本土士兵更多的希腊人用于巩固亚历山大在波斯的统治,这些移民大量迁移出希腊使希腊本土消耗严重,最终使罗马轻松征服希腊。
接下来就说一下,长矛与短矛优劣的问题,首先超长枪古今中外自古以来就有,如“庐人为庐器,戈柲六尺有六寸,殳长寻有四尺,车戟常(3.23米),酋矛常有四尺(4.61米),夷矛三寻(5.54米)”⑥
另据明清时期记载“败明三万兵,追击四十里,杀其三千,然后收兵攻其后营步兵,尽歼之。明三营步兵未携弓箭,俱持丈五(4.81米)长枪及铦锋大刀,身着盔甲,外披锦被,头戴棉盔,其厚如许,刀枪不入”⑦。
但是不可能否定,短枪中外用的也很多,那么短枪与长枪的优劣,首先正如笔者在《一寸短一寸险,罗马军团如何用不到50厘米的短剑,成为地中海王者?》中说的那样简而言之,是长枪之所以能吊打短兵,是因为可以利用距离优势。


另据清代武术家《长枪式说》记载:“历云丈八长枪,以周尺计之,只有一丈四尺四寸(4.61米)。余受师传,所用木杆,一号长一丈八尺(约5.77米),重十二斤;二号长一丈七尺(5.45米),重九斤;三号长一丈六尺(约5.13米),重七斤。一二号平日习演,先持长重,而后用短轻,乃练力之法也。三号可以临敌,如再轻短,照古数一丈四尺,无不利也”。
另据吴殳所作《手臂录》说的沙家杆子用法中这样记载:“枪有根,有腰,有胸,有头。如丈八(约5.77米)竹枪,以根前八尺为腰,腰前六尺为胸,胸前六尺为头。硬枪自根至头皆有力,皆可用。竹枪之头虚软,凡以硬枪以头制胜之法,皆不能用,唯虚搭用。…………夫九尺七寸,可谓短矣,而自根至尖皆有用。丈八可谓长矣,而惟用其胸间六七尺,是制短者反长,长者反短也。短则枪法自必短小,故君子不贵之,特为行间兵卒之用,故谓之骡”。
其在枪式说还说:“马家木枪长九尺七寸,根大盈把,尖径半寸,腰硬如铁,重六七斤,惟此一式。沙家竿子丈八至二丈四(约5.77米~6.53米)止,过此,人不能用矣。杨家亦木枪,丈二至丈八(约3.84米~5.77米)皆有之。”…………《考工记》云:“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意指无休止)又以害人。”则知人身五尺,枪至丈五为正,杨、沙非法也。
这里通过武术家的看法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①使用枪越长用力越大②枪用的越短,越好使用③超长枪可用部分不多,反不如短枪。③就是普通兵卒使用超长枪多,反而是君子(武术高手)使用短枪。④考虑到吴殳武术家的头环,这里的杨沙非正法,应该是认为不适用于武术。通过这番对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超长枪适合普通步兵,而短枪适合于武术家。
同时在根据波利比阿对他那个时代的罗马与马其顿比较可知“再者,通常我们都承认,它必须在平坦无碍的地面使用,没有任何障碍,如壕沟、冲沟、凹地、山脊以及水道所打断,所有这些都足够去妨碍以及打乱如此的队形”所以结合中西方史料,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超长枪虽然比其短枪适合普通步兵,但是由于地形限制所以只适合平坦的地形,不适合不平坦的地形。
伊苏斯之战
BC334年,亚历山大以复仇波斯入侵希腊为理由,和解放小亚细亚希腊城邦为口号,踏上了对波斯的远征。关于亚历山大入侵波斯的兵力如上图,总数达到64000人之多,堪称希腊进入亚洲最大的军队。但是这支军队也耗尽了亚历山大的钱财,使其进入波斯的时候只带了30天供给,外加还欠商人300泰伦。
显然这时一般人会认为,最好的打败敌人的方式,是坚壁清野,不战而屈人之兵。而雇佣军首领罗德岛人迈农就是这样想的,他在战前波斯人的会议上提出了坚壁清野之策,同时建议波斯海军登陆马其顿把战争带回欧洲。
但是波斯方面以不会让自己的财产受到损失为由拒绝了这一提议。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我们设身处地想想,要是两国交战。有人要告诉你未经一战,就烧毁自己的房子,放弃大量财产,估计也是不同意的。更何况波斯人刚刚击败马其顿先头部队。对此波斯决定在格拉尼卡斯河迎战亚历山大,战役结果以波斯彻底失败告终。使小亚细亚波斯人陆上力量遭到巨大损失。
现在波斯最高指挥权,由当地总督转到波斯大王大流世三世手中,这里有必要说了解一下大流世三世生平。根据希腊人记载,他是靠权倾朝野的宦官巴哥阿斯扶持的傀儡,最后巴哥阿斯要除掉傀儡大流世三世之时,反被大流世三世所杀。
但是同一时期出土的铭文,补充了大流士三世上位的细节,据其记载“有一位叛乱的王子,将会启程去摄取王位,他将会行使王权5年之久”⑧显然大流士三世可能与巴哥阿斯有一份协议,最后大流世三世上位之后,又将自己的昔日的盟友杀死。
但是大流世三世这一行为并没有得到波斯方面普遍认可,在波斯上一代国王阿塔薛西斯被杀之时,埃及当地总督就率先发动叛乱。随后巴比伦也加入叛乱的队伍,同时马其顿先锋部队也进入亚洲。波斯帝国似乎就要土崩瓦解,但是大流世三世凭借过人的军事才干和知人善用,很快就平定埃及与巴比伦的叛乱,同时压制了进入波斯的马其顿先锋部队。


显然大流世三世是个危险的对手,他对亚历山大的政策是放弃与马其顿决战,转而采用迈农政策。那么迈农提出的饿死马其顿人的战略成效如何呢?
对此美国学者汉森对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入侵雅典时对雅典的破坏的研究是个很好的例子“汉森家住加利福利亚,那里属地中海式气候,自己和家人经营农场。在自家地里种植葡萄、油橄榄树、果树、麦子等。他亲自试验古人的蹂躏方法,发现耗时费力,效果不佳。葡萄藤很结实,油橄榄树更结实,而且只要不连根拔起,就会长出新枝。放火烧麦子,也不容易”⑨。
实际上波斯人在伊苏斯之后也是继续进行焦土战术,但是“亚历山大渡过底格里斯河,而波斯人此时正在执行焦土战术,他便派他的军队全力追击:这样波斯人就只能拼命自保,那些土地则免于毁坏”⑩显然焦土战术是无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的。
正好在这时迈农因病去世,此时在巴比伦的大流世三世听闻这个消息之后,召开军事会议。提出两个方案第一召集大军,自己御驾亲征与马其顿决战。第二个方案是任命一位能干的将领带领一支军队向海岸前进。显然后一种方案是指代替迈农,将大量军队从海岸运到希腊本土。
在会上雅典佣军将领查瑞迪穆斯提出:要把实力留下来控制亚洲,自己带领一支10万人的军队,其中三分之一都是希腊雇佣军,就能完成大流士三世的第二个方案。这句话其实是在提醒大流世三世不要忘了,自己是靠叛乱上位的,那些波斯人是你潜在的敌人。这番话直击大流世三世内心,他对此颇为认同。
但是会上的波斯人确大为不安,他们敏锐的意识到要是大流世三世同意这个计划。那么一旦成功,以后执掌波斯大权的无疑是这些希腊人。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古今中外都有不少类似的情况。


对此波斯贵族竭尽全力的反对这一方案,要求大流世三世御驾亲征,这就使战前会议变成无休止的争吵。最后变成互相之间的辱骂,查瑞迪穆斯愤怒的辱骂波斯人,说他们都是娘娘腔。
大流士三世在听闻后勃然大怒,立刻下令将查瑞迪穆斯斩首。很快大流世三世就为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但是为时已晚。此时他已经无法在找到一位值得信赖又有能力的将领了。只能集结军队与亚历山大决战,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迈农的突然离世是偶然,查瑞迪穆斯对波斯人的歧视,使得与波斯人发生冲突是必然。大流世三世对波斯人的不信任的必然因素,最种导致了马其顿的决战。
现在大流世三世开始召集他的大军,如下表所述,其数量达到了30.4万之多,但是现在普遍认为这一数字过于夸大。一般认为波斯军队应该在15万左右。随后他任命他的友人和亲属担任低级指挥官。另一方面亚历山大听闻迈农要将战争带到马其顿本土,起初寝食难安。后来得知迈农死后,才消除疑虑。


大流士三世将部队在巴比伦,集合完成之后,开始向着西里西亚前进。在到达索契这个广阔的平原之后,安营扎寨等待亚历山大的到来。另一方面亚历山大,一方面不断通过侦查兵侦查大流士三世的动向,一方面派出帕曼妞去进攻被称为叙利亚关口,帕曼妞成功占领这一关口。
随后将大流士三世在索契平原的消息报告给亚历山大,同时建议亚历山大不要在平原与大流士三世交战,应该到达伊苏斯在这里等候大流世三世,在这里不会有被波斯军队包抄的危险,亚历山大同意了这一建议。
他留下了一支军队保证后勤,带领军队与帕曼妞在伊苏斯会和。自此双方都采取了守势,不过最终双方又同一时间改变战略。那么双方为何改变战略呢?
这里先从大流世三世说起,关于他放弃平原进攻,古代作者自作聪明的认为,大流世三世是骄傲自满最后才发动攻击。一些现代学者也支持这种看法,如伊朗学者阿卜杜.候赛因.扎林库伯就认为“大流士由于没有实战经验,缺乏预见,把战场选择在山海之间的狭长地带,致使伊朗骑兵无法施展,军队的人数优势无从发挥”⑪。
但是笔者认为应该从后勤的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首先大流世三世的军队粮食消耗是巨大的,一个波斯军人每天要吃1.3斤面粉,如此计算15万军队一天消耗的免粉数量就达到97.5吨,这还不算马匹和淡水数量。而此时已过收获的季节。显然当地是无法长时间供应如此庞大的军队的。


这个时候有人会说可以靠其他地方运粮食补给呀!但是我们要知道从后面运粮食到前线消耗是巨大的,对此《管子》记载:“粟行三百里则国无一年之积,粟行四百里则国无二年之积,栗行五百里则众有饥色。所资之物,耗于道路,农夫耕牛俱失南亩,则百姓贫矣。” 同时《史记.平淮书》记载“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粮,率十余钟致一石”所以这样的后勤运输是消耗更是巨大的,而此时的波斯可能是无法承担这样的消耗的。
而亚历山大确恰恰相反,正如孙子兵法所言“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葸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更重要的是亚历山大将军队分成多份,驻扎在波斯各地。这样他的后勤压力远远小于波斯军队。一但到冬天大流士三世不得不解散他的大军,这样他就没有数量上的优势了。
那么亚历山大又是为何放弃狭路,而主动出击波斯军队呢?笔者认为主要就是波斯舰队仍然对希腊海岛的进攻,与和斯巴达人接触。这就意味着希腊后方很有可能掀起一场叛乱,所以双方都有持久战的顾虑,最终走向决战。
大流士三世为了保证行军速度,将自己的载重与后勤人员运到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并且为了保证做到出奇制胜,大流世三世向北迂回。在行军了150公里以后,波斯军队穿过巴克关与托普拉卡隘口,进入伊苏斯北面切断了亚历山大与西里西亚的联系。
随后率领大军占领伊苏斯,此时正在行军的亚历山大“起初,并不相信大流士在自己后面,直到派出去侦查的部队回报亚历山大之后,他才相信大流士三世再伊苏斯。亚历山大对于这个局面觉得非常高兴,赶快前往狭道去迎战大流士,而大流士急于想使他的军队从这样一个非常不利的地方脱身,回到从前的营地”⑫不过最终还是被亚历山大堵在了皮纳鲁斯河。


对此大流士三世迅速布置他的军队,此时他的军队由于没有了载重与后勤人员与一部分军队,所以军队下降到10万以下。
他的左翼布置是,首先希腊雇佣军正对着亚历山大马其顿方阵,左右两翼布置了卡达克重装步兵(不过现在学者认为是中装步兵),这是在河岸边的布置。同时在附近右翼的山边布置一支步兵部队,这支步兵部队由于地形已经延伸到亚历山大右翼的后方,同时还将河岸边易于突破的地方都放上栅栏。
在他们之后是各民族组成的部队。右翼布置波斯大部分骑兵,还有一部分骑兵本来布置在左翼的山边,但是后来由于地形原因,放弃这一布置将全部骑兵调到了右翼,同时还有一支步兵部队。
关于大流士三世的战术根据富勒的说法“寇修斯曾经写道:“大流士所选择的是一种骑兵的决斗,因为他相信方阵是马其顿陆军的主力。所以大流士的计划似乎是想突破敌军的左侧面,然后从侧面和后方攻击马其顿的方阵,最后等到马其顿方阵解体之后,再将亚历山大的部队追逐到山地”⑬


那么这里就来谈谈波斯的骑兵,首先是骑兵的防护,阿里安记载“波军的马匹由于骑在他们身上装备太重而疲惫不堪”这就说明波斯骑兵基本上全部披甲,并且按照昆图斯的记载,所有的人与马都护甲保护。
不过这有些不太可能,按后世帕提亚具装骑兵占骑兵比例十分之一来看,波斯具装数量不会超过这个。并且我们考察一下战场长度按照“卡利斯塞纳斯曾说皮纳鲁斯河谷的宽度为14斯塔德,也就是1.6英里”⑭将近2575米左右,按照马其顿方阵士兵距离是1米计算,显然大流世的数万军队,必然是宽度远长于长度,这对防御非常有利。所以笔者认为大流士三世的战术是,中间挡住马其顿的进攻,从左右两翼夹击马其顿。


另一方面亚历山大的军队,由于在各地驻防外加马其顿本土也要防御,所以其军队数量没有格拉尼卡斯多,其数量可能在3.5万人左右。与波斯比数量应该在1:2或者1:3这个数量。
其布置按照阿里安记载骑兵与伙伴骑兵和马其顿部队,与帖沙利布置在右翼由亚历山大指挥,伯罗奔尼斯部队与联军部队布置在左翼由帕曼纽指挥,之后由于担心左翼将帖沙利骑兵掉到了左翼。按照狄奥记载“骑兵部队位于全军的前列成一线配置,命令步兵方阵仍旧保持在后面担任预备队”显然亚历山大还是使用的是格力尼卡斯河的战术,不过按照阿里安的记载,骑兵过河交战之后步兵也过河交战。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第一线的骑兵宽度并不大,是以锥形方式布置的。并且由于大流士三世的军队迂回包抄亚历山大的军队。所以亚历山大“面对这一点他把右翼部队一分为二,将一部分军队用于反包围大流士的迂回部队,这样,他的右翼一线就分为二股,形成叉状,一股面对河对面的波军主力和大流士本人,另一股朝向占据了他的后方一些小山敌军”⑮出于地形原因他的军队以斜形布置。


随后出于稳健考虑亚历山大又从中央抽出两个地方中队,与轻装部队和一些希腊佣军,包抄右翼被波斯包抄的那翼。再完成这些之后亚历山大开始率领部队发动进攻,起初他率领的骑兵慢慢的前进,以便加速的时候,方阵不至于断裂。
但是进入波斯军队弓箭射程之内亚历山大的骑兵开始加速冲击,以此来降低弓箭对自己造成的伤害。同时增加骑兵的冲击力。战斗一开始波斯的左翼用来,抵抗亚历山大的卡达克步兵就因抵挡不住,被迫后退亚历山大紧随其后进行追击。
同时波斯右翼的骑兵大概也是再这个时候发动进攻,因为狄奥说双方骑兵发生战斗,但是按照阿里安记载面对亚历山大这一翼的都是步兵。所以这里指的骑兵战斗是左翼发生的。此时方阵也过河完毕,由于亚历山大的追击向右摆,同时跟随在后的步兵也跟着前进,他们很快就击败了波斯的后方部队。
但是确使方阵出现缺口,“同时由于马其顿阵线中央还未炽烈地投入战斗。而且由于河岸许多地方十分陡峭,因而未能保持阵线完整”这里就是波利比阿所说的对方阵不利的地形,马其顿方阵断裂的时刻。
波方的希腊佣军乘机冲了过来,此时的马其顿方阵无疑相当于皮德纳之战的马其顿方阵一样,形势非常危险。但是结局确不同。阿里安记载这里的马其顿方阵士兵决定不后退一步,英勇的与希腊佣军搏斗,其中有120名卓越的马其顿人死亡。
此时作为预备队的马其顿部队他们“朝着斜前方的波斯雇佣军和大流士本阵前进。他们把敌军从河边赶走,然后包抄已被击破的波军左翼,又斜插过去攻打雇佣军,转眼间就把他们砍杀一片”此时战斗的关键在于亚历山大的骑兵部队,他们勇猛的直冲大流士三世的本阵。
由万名不死军组成的波斯精锐部队,这里史料出现分歧。按照阿里安记载大流士三世再右翼一失败就逃跑了,狄奥记载大流士三世英勇的战斗,其周围的尸体堆积如山,最后被迫撤退。
目前狄奥的说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史学家认可⑯事实真相正如狄奥所说,根据“庞培伊法昂的住宅中有名的马赛克所描述的情景,这当然是根据目证报告的同代的绘画(可能是耶利多里的菲罗谢努斯的作品)绘制而成的”⑰大流士三世在退出战场之时,亚历山并没有急于追击,而是回师一直等到马其顿方阵脱离危险之后,才追击波斯军队。
另一方面右翼的波斯军队起初与马其顿军队战队的不相上下。后面在得知大流世三世逃跑之后也跟着逃离战场。这场战斗结束之后,大流士三世失去了继续遏对亚历山大的能力。亚历山大征服波斯东部再无障碍。





伽比奈之战


在《士兵拿7米长枪,战马两条腿走路,马其顿方阵的军事秘密还有啥》说了独眼安提勒与欧迈尼斯之间的战斗。现在让我们继续两人之间的战斗,此时时间已经进入到冬季。
欧迈尼斯将军队分散布置,用来应对冬季食物不足的情况。但是安提勒不打算拖延时间,他认为应该乘敌军分散成较小的部分的时候,将其分割消灭。对此决定从沙漠中行军,出奇不易的进攻欧迈尼斯。
为了保证出奇制胜,安提勒下令,在沙漠行军夜间也不许点火。众所周知,沙漠昼夜温差大,晚上寒冷无比。安提勒手下的士兵起初还能忍受,后面根本无法继续忍受这样的寒冷,所以纷纷在晚上点燃火堆来取暖,最后竟然白天晚上都有士兵用火堆来取暖。
火光被沙漠边缘的牧民发现,于是他们派遣信使骑着疾驰的骆驼通知了,离他们最近的将军朴赛塔斯。从睡梦中惊醒的朴赛塔斯立刻通知其他人,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会上他提议由于军队分散的原因,应该立刻撤回遥远的地方过冬。欧迈尼斯提出反对意见,他指出自己可以通过巧计让安提勒的到来,拖延两三天。让他们的军队会和成一处,同盟将领们纷纷赞成这个提议。
欧迈尼斯当机下令“所有的指挥官要让他们的士兵带着生火的大瓮,然后在对着沙漠的高地上面选择一个地方,它的位置可以从各方面都能看得清楚,设立标志用来划出的是个周长七十斯塔德的广大空间,然后他分配他们每个人有一个区域,命令他们在夜间点燃火堆彼此的间隔要有二十肘尺,保持明亮直到第一时辰,表示士兵这个时候还未入睡,忙着照顾自己的身体和准备食物,到了第二时辰火光暗淡下来,第三时辰只留少数几堆火,经过这样的安排,要是从一段距离外观察,的确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营地;士兵遵照他的指示办理”⑱。
安提勒在得知这一场景之后,大为震惊他认为,是由于叛徒出卖敌人才能知道他的计策。此时率领一支历经千辛万苦的军队,去攻打以逸待劳的敌军是愚蠢的。只能转入有人居住的地区,休养生息。
就这样欧迈尼斯凭借智慧又一次化险为夷,他军队在安提勒耽误的几天之内大部分集结完成。此时的安提勒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正在他追悔莫及之时,发现欧迈尼斯的战象部队由于行动缓慢,还没有与其会和。
对此安提勒立刻派出全部骑兵,与轻装步兵用来截击这支部队。就在这支部队快要得手之时,欧迈尼斯派出的支援军队将他们救出险境。几天之后,两军在对立的位置开设营地,就这样几个月之后双方开始这场决定命运的战斗。
安提勒将骑兵布置在两翼,右翼是由他儿子德米特里乌斯带领4500名精锐骑兵,左翼是由培松带领4500名骑兵,虽然双方骑兵数量一样,但是培松带领的骑兵主要是为了缠住敌人,拖延敌人。“这一侧翼的战术目标从一开始就不是克敌制胜,而是拖住敌人的兵力。在帕莱塔西奈战役中,决定胜利的就不是这一侧翼的部队,但他们还是让欧迈尼斯的右翼陷入苦战。与此同时,安提柯及其子德米特里乌斯率领右翼取得最终胜利”⑲之后步兵方阵布置在中间,战象置于全军最前面。
关于马其顿方阵步兵间隔,“阿斯克列皮奥多德记述了方阵的3种队形:“稀疏队形,士兵左右间距1.96米(6英尺),“结盾”队形,士兵前后左右间距皆为30厘米(1英尺) ,“中间”队形,士兵前后左右间距皆为1米(3英尺)。稀疏队形通常在部队推进时使用,“结盾”队形则用于应对进攻。至于间距是否会调整到头挨头或者肩并肩,阿斯克列皮奥多德并不清楚”⑳
随后在方阵之前布置了战象,战象的间隔按照惯例布置了轻装步兵。欧迈尼斯将骑兵主力左翼,同时在前方配备了战象,用来克制安提勒的战术。步兵从中央开始由近到远的布置是,轻盾兵紧挨着是精锐的“银盾军”最后是雇佣军和使用马其顿装备的军队。右翼配备战力较弱的骑兵与战象部队。


战斗开始之前,银盾军方面派出一位骑兵到对面方阵面前,说:“你们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竟敢在这里耀武扬威与你们的父辈对阵?要知道我们在菲利浦和亚历山大的麾下曾经征服整个世界,你们对于犯上作乱的行为难道不感到羞辱?”这里银盾军是在提醒这些人在犯上作乱,与反贼安提勒为伍。
据希腊史料说这些银盾军年龄最年轻都在60岁,这种说法可能有些夸大其词,这在古今中外都比较常见。言归正传,战斗发生在平原之上,双方六万人的移动导致,战场沙尘遍地。安提勒灵机一动派米地亚和塔伦屯骑兵去抢劫欧迈尼斯军队的载重。这是处于决定性的胜利,不过要在战斗结束之后才能看出来。
战场方面,欧迈尼斯方面的朴赛塔斯,在战斗还未开始之前,就带领1500骑兵逃离战场。使得欧迈尼斯骑兵对安提勒处于劣势,但是欧迈尼斯仍然带领骑兵部队奋战。双方展开一场激烈的骑兵大战,但是欧迈尼斯的战象确遭到失败,陷入不利的欧迈尼斯被迫撤离战场,迅速绕到另一翼下令避免接受会战。
另一方面步兵在交战之初,可能与银盾军对战的队伍,心生愧疚,他们被银盾军有密集的队形打的大败而逃。欧迈尼斯得知营地遭到安提勒洗劫之后,发现朴赛塔斯并没有走远。希望他能够回归战场,但是遭到其拒绝。


安提勒将自己的骑兵一分为二,一部分用来继续对付欧迈尼斯,另一半部分用来对付这些银盾军。“不过这些步兵组成了一个中空的方形阵,所有的长矛一致对外,这种阵型对于那些毫不动摇的持矛者而言,便是坚不可摧的防御。他们沉着冷静、不露破绽,撤退到了河畔的安全地带,并在那里开始斥责朴塞斯塔斯擅自脱离了左翼”㉑
最后这些陪欧迈尼斯奋战的银盾军,因为自己家眷和家产,背叛了欧迈尼斯。他们将欧迈尼斯带到安提勒面前是,起初安提勒希望留他一命,让他为自己效力,但是最后还是将其杀死。
1条评分金币+35
xgch 金币 +35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05-31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天人地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03921
金币
1105924
道行
1951
原创
2169
奖券
2128
斑龄
28
道券
56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505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11-2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5-31
亚历山大马其顿方阵之所以在地中海地区所向披靡,主要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军事组织、训练和装备。以下是几个关键因素:

1. 超长枪(萨里沙):马其顿方阵的主要武器萨里沙长矛长度大约在6到7米之间,这让方阵在战斗中能对敌人施加远程压力。由于其长度,敌方士兵往往还未接触到萨里沙,就被迫在它的打击范围内作战,大大降低了对方近战武器的有效性。

2. 紧密阵型:马其顿方阵是一种密集的阵型,士兵们紧密排列,互相支持。这种阵型增强了士兵的防御能力,同时也确保了萨里沙长矛的最大效能。紧密的阵型还使得方阵在推进时像一个整体,难以被击破。

3. 高度训练:马其顿士兵接受了严格的训练,能够在紧密的空间内有效使用萨里沙,并在战斗中保持阵型的紧密和稳定。

4. 战术灵活性:尽管方阵以其严密著称,但它并非一成不变。亚历山大和他的将领们能够根据战场情况调整战术,利用骑兵和轻装部队配合方阵,以适应不同的地形和敌军策略。

5. 统一指挥和高度纪律:马其顿军队拥有统一的指挥体系和高度的纪律性,能够迅速执行复杂的战术动作,这是其他许多古代军队所不具备的。

6. 政治和军事改革:亚历山大的父亲菲利普二世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改革,增强了马其顿的内部稳定和军事实力,为亚历山大日后的征服奠定了基础。

虽然萨里沙长矛在很大程度上是马其顿方阵成功的关键,但并不是说它“吊打一切冷兵器”。在战斗中,决定胜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但不限于武器、士兵训练程度、战术运用、领导能力和战斗意志等。马其顿方阵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将这些因素综合得非常好,而不是单纯依靠一种武器。此外,亚历山大及其将领们也深知如何利用地形、分化敌人和灵活变通战术,这些都是他们在地中海地区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上文提供的内容涉及马其顿军队的装备和战术,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军队的多样化武器配备。马其顿体系以使用长矛(萨里沙)著名的方阵闻名,但士兵们并非仅限于使用这种武器。正如您提到的,马其顿军队还包括轻步兵、骑兵、弓箭手和雇佣军等不同兵种,这些兵种会使用不同的武器和战术。

在实际战斗中,马其顿方阵的士兵可能会使用标枪进行远程攻击,尤其是在对付骑兵和战象时。标枪可以有效地对付冲锋的敌人,给敌人造成伤害或者使其混乱。此外,方阵中的士兵在近战中也可能使用短兵器,例如剑。

至于长矛与短枪的优势和劣势,长矛在对抗重装敌人时具有穿透力强的优势,而短枪则更适合在狭窄地形或混战中使用。长矛的长度使得敌人在远距离上就受到威胁,而短枪的长度则让使用者在近距离战斗中更加灵活。

总的来说,长矛和短枪各有优势,适用于不同的战场情况和战术需求。古代军队通常会根据实际情况配备不同的武器,以便士兵们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战斗环境。
1条评分金币+18
xgch 金币 +18 回复认真,加分鼓励 05-31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