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2阅读
  • 1回复

[猎奇]中国专利之殇:发明VCD却被国外联合绞杀,今芯片之战又故技重施 [17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62637
金币
27716
道行
33585
原创
97
奖券
30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705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4-06-24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4-06-06) —
30年前,中国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数字视听革命,VCD影碟机如一匹黑马闯入千家万户。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风靡大江南北的高科技产品,其实是中国人的原创发明。
然而就在中国VCD产业如日中天之际,来自国外的巨头们却虎视眈眈,不惜联手围剿,誓要消灭这个百亿级别的市场。
作为“芯片战争”前身的“碟片战争”,其血腥程度丝毫不亚于今日。


本文内信源来自(光明日报等),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一、中国VCD的先驱
1993年9月的一天,位于安徽合肥的一座普通厂房里,数十位技术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
他们来自安徽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这家看似名不见经传的小研究所,却肩负着一项改变中国千家万户影音生活的伟大使命。
所长姜万勐是这项秘密计划的总指挥,此前一年,他在赴美参加广播电视设备展时,偶然发现了由美国企业C-CUBE开发的一种MPEG视频解压缩技术。
姜所长敏锐地意识到,如果将这项技术与激光唱碟技术相结合,就有望诞生一种全新的家庭影音设备,它能将大量的数字音视频内容存储在仅12厘米的光盘上,实现随时播放。
姜所长将这一设想告诉了C-CUBE的华裔老板孙燕生博士,孙博士也为之兴奋不已,当即表示愿意合作攻关。
就这样,一场波澜壮阔的发明创造拉开了序幕。


姜万勐和孙燕生各出资数十万美元成立合资公司,命名为"万燕",寓意联手高飞、勇攀高峰。
公司选址安徽,一方面能利用姜所长原有的科研力量,另一方面也看中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低廉的生产成本。
万燕公司成立之初只有十几名研发人员,他们大都是姜万勐的学生和追随者,平均年龄不到30岁,却个个才华出众、满怀梦想。
万燕团队废寝忘食地工作,经过数月攻关,终于在1993年9月研制出全球第一台VCD影碟机样机。
它采用了MPEG-1国际标准进行视频压缩,画面清晰度是录像带的4倍,音频采用44.1KHZ 立体声,媲美CD音质。
最令人惊喜的是,由于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精简结构,整机成本被大幅压缩,有望以普通百姓可以承受的价格投放市场。


VCD的诞生可谓恰逢其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影音消费需求与日俱增。
但当时的主流播放设备录像机体积笨重、画质低下,而LD影碟机价格高昂、软件匮乏,都不能满足大众需求。
由于版权和技术原因,国外的最新光存储技术如CD-ROM、DVD尚未进入中国。
在这种背景下, "低成本而实用性强"的VCD,无疑给中国消费者提供了一个美妙的选择。
它一经面世,就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和追捧。


二、VCD引爆中国市场
1994年,万燕公司在位于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新厂房正式投产,首批推向市场的1000台VCD机立刻被抢购一空。
其中不乏一些家电厂商派员前来采购样机,就是为了仿制、研究。
当年全国销量就达到2万多台,已初见端倪。
更令万燕团队兴奋的是,随着VCD机的面市,配套的影音光盘软件市场也开始蓬勃发展。
姜万勐等人四处奔走,与十多家音像出版社达成版权合作,推出了近百种VCD影碟片,涵盖音乐、戏曲、卡拉OK、电影等多个品类,使得消费者不仅有了听的,也有了看的。
这为VCD的进一步普及奠定了基础。
VCD市场的快速启动,引起了国内外业界的极大关注。


1995年,中外合资企业爱多、新科、厦新等纷纷杀入该领域,它们或是引进国外技术,或是剖析万燕机芯进行研发,抢食这块大蛋糕。
据统计,这一年国内VCD机生产厂家已增至十余家,产量达到60万台,同比增长20倍!到1996年,这个数字更是呈爆炸式增长,突破600万台大关!这其中的奥秘在于,VCD机组装技术门槛低,国内一些中小企业纷纷"撸起袖子"干,形成了遍地开花的群雄逐鹿之势。
广阔的中国市场一旦被点燃,其能量之大可想而知。
1997年VCD机总产量已达1000万台,遥遥领先全球,中国一跃而成VCD生产和消费大国。


伴随VCD机热销的,还有激光光盘市场的火爆,当年有数百家工厂从事光盘生产,总产量超过3亿张,创造百亿元产值。
据业内人士估计,1999年VCD机累计销量达到3000万台,光盘销量近10亿张,市场总规模已逼近500亿元!
与之相关的影视制作、版权交易、零售发行等产业链各环节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仅VCD产业就创造了超过2000万个就业机会。
更值得一提的是,整个VCD产业实现了从0到1的高速发展,几乎完全依靠市场化运作,在政府"零投入"的情况下实现了自我造血。


三、群雄逐鹿与商战升级
随着VCD市场的迅猛发展,其蕴藏的巨大商机引起了众多玩家的觊觎。
仅1995年底至1996年初,全国各地涌现出数百家VCD厂商,如雨后春笋般展开角逐。
其中不乏一些响当当的名字:步步高、新科、厦华等企业依托各自在VCD机芯、光头等核心部件领域的技术积累,率先抢滩;TCL、康佳、海信等彩电业巨头则将VCD作为多元化的重要方向,凭借渠道和规模优势杀入市场;还有一大批不知名的中小企业,它们利用代工、贴牌等多种形式,在这个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分一杯羹。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商战中,几家领军企业很快脱颖而出。
总部位于湖南的步步高早在1995年就成立了专门的音像电器事业部,凭借在VCD核心技术上的专利积累,推出了"拥有很高画质和音质"为卖点的"金装王牌"系列,在同类产品中独树一帜。
到1996年底,步步高已跃居国内前三甲。


源自香港的新科电子着眼于VCD+DVD组合机型,主打高端市场,在经销商和消费者中赢得了口碑。
厦新(厦门)、malata万利达则发挥各自在VCD机芯供应上的优势,抢占了相当份额的低端市场。
它们与步步高、新科一起构成了中国VCD市场的第一梯队。
在这些领军企业的带动下,中国VCD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1996年,国内VCD机总产量猛增到600万台,同比增长10倍!1997年更是突破了1000万台大关,一度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
与之相伴的,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营销革命。




步步高等厂商纷纷邀请成龙、李连杰等巨星代言,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密集投放 "震撼人心"、 "令人过目难忘" 的广告大片。
"好功夫"、"真功夫"等洗脑式口号迅速 "深入人心",成为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谈资。
广告投入最疯狂的1998年,仅爱多一家在央视的广告费就高达2亿元,创下同期最高纪录。
VCD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广告大户",它们在树立品牌知名度的同时,也极大地 "促进" 了市场消费。
然而,惨烈的厮杀却在迅速 "加剧"。


1997年中,爱多率先发动价格战,主打 "迎合"香港回归的"97元大酬宾",一时间各家纷纷跟进,展开你死我活的"降价竞赛"。
仅半年时间,VCD机的均价就从千元跌至五六百元,跌幅超过40%!到了1998年,价格战愈演愈烈。
厂商们为了抢夺市场,不惜牺牲利润,打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赠品大战"。
从VCD影碟到麦克风、洗衣机,甚至汽车,消费者买一台VCD机仿佛中了大奖,喜笑颜开。
然而对于厂商而言, "以微薄利润换取巨大销量"的做法无异于 "饮鸩止渴",价格战和赠品战将整个行业的综合毛利率拉低到10%以下,直接导致1999年三分之二的企业亏损甚至倒闭,昔日的明星企业如爱多、小霸王也走向没落。


四、虎视眈眈的洋巨头
就在国内VCD厂商 "内斗"不断之际,国外的巨头们也早已对这块大蛋糕虎视眈眈。
1997年前后,以索尼、松下、JVC为代表的日本厂商率先杀入,凭借先进的技术实力和完善的全产业链优势,迅速 "占领"了中国VCD市场的半壁江山。
到1999年,日系品牌已占据中国50%以上的市场份额。
韩国的三星、LG等财团也紧随其后,利用在光学领域的专利储备,推出了一系列 "物美价廉"的机型,瞄准中低端市场,形成了对日系的有力牵制。
而在这场多国豪杰的争霸中,一度引起业界高度关注的,是欧美电子巨头的 "后来居上"。
以飞利浦、汤姆逊、先锋为代表的欧美系,虽在VCD领域起步较晚,但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和高端品牌形象,迅速切入高端市场。
尤其是DVD产品的问世,更是让它们后来者居上、弯道超车。


DVD全称"数字化多功能影碟",采用MPEG2标准,容量、清晰度均是VCD的数倍,一经面世就被视为取代VCD的未来方向。
欧美巨头牢牢把握住这一技术制高点,利用在关键专利上的垄断优势,对后发的中、日、韩厂商形成技术和成本钳制。
到2002年,全球DVD市场90%为欧美品牌所占据。
洋巨头们的 "蜂拥而至",使得中国VCD企业雪上加霜。
它们一方面凭借技术优势在产品层面形成压制,另一方面利用资本手段对中国企业实施多轮并购,迅速实现本土化。
日本JVC通过参股厦新,迅速掌控VCD主要供应渠道;荷兰飞利浦则溢价收购了中国最大的VCD光头生产商百慕达,切断了国产机芯的"生命线"。


加之索尼等巨头不断 "打压"VCD,鼓吹DVD前景,致使VCD的 "形象"一落千丈,加速了国内企业的出局。
据统计,到2000年底,中国前十大VCD企业中,七成为外资或合资企业,国产品牌仅剩步步高、新科等寥寥数家苦苦支撑。
面对洋巨头的围剿,中国本土企业陷入群龙无首、各自为战的困境。
VCD产业虽由国人首创,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专利积累严重不足,难以形成有效 "对抗"。
更甚者,国内业界 "只顾眼前"利益、短视互斗,根本无力抱团取暖,反倒为外资"分而吞之"创造了机会。
到2000年前后,VCD在中国的市场增速骤然下滑,一代明星产品迅速陨落。
面对DVD的迅猛 "进攻",国内众多企业未能及时 "应对",或惨遭淘汰,或被迫依附外资。
至此,中国企业在光存储领域的发展陷入了空前的困境和危机。




五、跨国专利联盟的围剿
为防止中国DVD产业二次崛起,占据全球产能,索尼、东芝、松下、先锋等跨国公司心生警惕。
它们联合成立了一个名为"DVD6C"的专利联盟,这个联盟掌控了DVD几乎所有的核心专利,目的就是要对中国企业进行技术和专利钳制,实施高额专利费的收割。
据媒体披露,2000年前后,中国厂商生产每台DVD机,仅各种专利费用就高达21美元,这相当于整机成本的15-20%!更为严重的是,这些跨国巨头还在幕后施压,游说美欧日韩等国政府对中国出口的DVD征收高额关税,人为设置贸易壁垒。
它们甚至还推出了蓝光光盘技术,这种光盘容量更大,专利壁垒也更高,彻底堵死了中国光盘企业的技术升级之路。
进入新世纪,互联网时代来临,流媒体开始普及,这给光盘产业带来巨大冲击。


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在线播放高清影视,传统的VCD和DVD显得那么笨拙和过时。
加之国内厂商受制于人,被跨国专利联盟捆住手脚,自主创新无从谈起,难以对抗技术演进的浪潮,日渐式微。
曾经风光一时的VCD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连DVD也难逃衰落的命运,中国"数字视听"产业黯然失色。
有人对此进行了反思:如果当年姜万勐能及时为VCD申请国际专利,并且在核心技术上持续创新,抱团抵御外资巨头垄断,结局是不是会有所不同?


六、前车之鉴 任重道远
回顾VCD悲壮的发展历程,这不禁让人想到当下中美芯片之战。
半导体产业是信息技术的基石,更关乎国家产业安全。
近年来,美国利用其在关键领域的技术垄断地位,对中国实施全方位芯片"卡脖",让华为等科技企业遭受重创。
这给国内产业敲响了警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就如同把命运交给别人。
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条评分金币+35
xgch 金币 +35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06-06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天人地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63432
金币
666734
道行
1947
原创
1813
奖券
1668
斑龄
23
道券
42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90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06-2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05
上文提到的“中国专利之殇:发明Vcd却被国外联合绞杀,今芯片之战又故技重施”这个话题,实际上涉及到了几个不同的方面,包括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努力、国际竞争中的挑战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背景信息和分析:

1. VCD的发明与知识产权问题:
确实,中国的研究人员在VCD技术的开发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然而,VCD技术的发明并非完全由中国独立完成,而是基于国际标准组织制定的技术标准,例如MPEG-1。虽然中国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在将这些技术转化为实际产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产权意识和国际专利布局,未能在全球范围内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些创新成果。

2. 国际竞争与市场压力:
随着VCD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中国相关企业开始面临来自国际竞争对手的压力。一些外国企业通过提起知识产权诉讼、运用国际贸易规则和政策等方式,对中国的VCD产业施加压力。这种情况在其他新兴行业和技术领域也有所出现,反映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

3. 芯片之战与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芯片产业是全球高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之一。随着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发投入和产业化推进,国际竞争愈发激烈。中国政府和企业已经意识到知识产权对于芯片产业的重要性,并开始加大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国际合作方面的努力。

4. 故技重施还是正常竞争?
将当前芯片产业的竞争描述为“故技重施”,可能意味着存在一定程度的国际竞争策略重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竞争是复杂多变的,每个案例都有其独特性。企业在面对不同市场环境和技术变革时,会根据自身利益和战略规划采取相应的行动。因此,在解读这些现象时,我们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技术创新、市场需求、政策环境、国际贸易关系等。

结论:
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时,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包括如何有效保护和利用自己的知识产权。随着中国政府和企业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加深,以及在相关领域的持续投入和改革,可以预见中国将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国际合作和遵守国际规则也将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以下是关于中国VCD影碟机产业的更详细信息:

【中国VCD影碟机的兴起】

1993年,中国安徽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的姜万勐所长在美国发现了一种由C-CUBE公司开发的MPEG视频解压缩技术。他意识到这种技术与激光唱碟技术结合,可以在家庭影音设备中存储大量数字音视频内容,并随时播放。姜所长与C-CUBE的华裔老板孙燕生博士合作,共同投入资金成立了“万燕”公司,致力于研发这种新型设备。

经过数月的努力,万燕团队成功研制出了全球第一台VCD影碟机样机。该设备采用了MPEG-1国际标准进行视频压缩,画面清晰度远超当时的录像带,音频质量也相当出色。更重要的是,由于采用了集成电路和简化结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使得普通百姓也能负担得起。

随着VCD影碟机的推出,中国的家庭影音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录像机被逐渐淘汰,而进口的LD影碟机和CD-ROM驱动器由于价格昂贵且软件资源有限,并未在中国市场普及。相比之下,VCD影碟机以其高性价比和丰富的节目资源迅速占领了市场,成为了中国家庭的首选。

【中国VCD产业的巅峰】

VCD影碟机的成功推动了中国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许多中国企业如步步高、新科、夏新等纷纷加入市场竞争,推动了VCD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中国很快成为全球最大的VCD生产和消费国,VCD产业的繁荣为中国经济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

然而,随着市场的成熟,国际巨头们也开始注意到中国VCD产业的崛起,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遏制中国企业的增长势头。这包括发起知识产权诉讼、实施贸易壁垒、发动价格战等策略,企图削弱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碟片战争”的影响】

尽管面临国际巨头的压力,但中国VCD产业的成功证明了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方面的能力。同时,这场“战争”也使中国企业认识到了在国际竞争中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促使中国企业更加注重自主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VCD影碟机最终被更先进的DVD影碟机以及流媒体技术和智能电视等产品所取代。然而,VCD时代留给中国的经验和教训仍然对中国电子产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中国VCD影碟机产业的兴衰是中国电子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中国从一个以模仿为主导的市场到能够自主创新并领导全球市场的转变。
1条评分金币+18
xgch 金币 +18 回复认真,加分鼓励 06-06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