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9阅读
  • 1回复

[猎奇]猕猴把食物藏进嘴里,怎料遇首领检查,猕猴用奇葩方法逃过一劫![3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62788
金币
29756
道行
33585
原创
97
奖券
30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710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4-06-26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4-06-07) —
2024年6月,央视频“C位看系列”账号发布了一则短片,短片向大家展示了一只会“变戏法”的猕猴。
猕猴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灵长类哺乳动物,这种猴子在亚洲最为常见,国内南北方均有分布,也是民间所说的“猢狲”。




这种猴子,身形也就半米多长,毛色比较丰富,会发出类似于“咯咯”的咳嗽叫声。
它们瘦削的面部和尖尖的双耳裸露无毛,呈肉粉色,且吻部突出,前额还有一道凸起的棱。
和其他猴子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尾巴不长,且和人一样拥有五根灵活的脚趾,拇指能和其余四趾相对,还有它们随身带着“储物袋”。


在短片中有这样的画面:
一只栖息在茂密树枝上的猕猴,左右张望,趁着同类不注意,不知从哪“变”出来一颗红彤彤的莓果,迅速地放入嘴中,快速咀嚼后吃下。


这可有意思了,没想到这只猕猴的身上,看似空空如也,实则收获满载啊。
另外一只试图抢食的猕猴,使劲儿扒拉它的嘴都没能刨出什么东西。而这颗红色的小莓果,之前就藏在了猕猴的“储物袋”中。


储物袋?它们身上除了一身毛怎么会有储物袋?
«—【·自带“食品便携袋”的猕猴·】—»
在野外中生存,对于野生动物来说除了足够的生活空间外,就是要能够找到充足的食物充饥,猕猴亦是如此。


但在自然中,同类或异类众多竞争者的抢食、季节性食物匮乏期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动物也开始慢慢学着去囤粮了。
最典型的囤粮小能手就是松鼠和蜜罐蚁了,有趣的是它们一个拼命地在野外广布粮仓,最后却忘了粮仓在哪;一个在拼命囤粮后,自己却成了食物。


当然,在野外存在太多不安稳的因素了,想要护住自己辛苦囤积的食物,那必定要有一个万全之策。
这一点猕猴就做得很好,它们干脆把食物藏在身上“隐形”的储物袋,等到安全时才会把食物“变出来”吃掉。


说是储物袋,其实就是在猕猴两腮处长有一个特殊的身体结构——颊囊。
猕猴张开大嘴,你会看到它们的口腔两侧会有一处隔离的空间,形似于一个囊状结构,它们通常把食物存放在里面。


因为在同类猴子之间经常出现抢食的情况,所以它们在找到食物后,并不急于吃下,而是将食物挤压到颊囊中先藏起来。
而这时猕猴的下巴会鼓起来像两只小球,存放的食物越多,下巴会越鼓,有时它们的下巴会撑成一个硕大的瘤子。


这种颊囊结构被叫做“嗉袋”。等到它们休息或者饿了就会将食物像变戏法似的,从嗉袋中快速吐出,再重新放入嘴里咀嚼吞下。
如果被发现了,会像影片那样被首领扒拉嘴,铆足了劲在那抠来抠去,那只同类猕猴竟然还嘴对嘴地去吃它牙缝里残留的食物残渣。


好在它又及时把食物变回了,然后通过闭眼装睡的方式,紧闭嘴巴,随便它抠,就这样把首领蒙混了过去。
这种颊囊结构并非所有的猴子都有。猴科下只有两种亚科分类,分别为猕猴类和疣猴类。


其疣猴亚科下的猴子品类中,并不存在这种结构,意思就是说像金丝猴、黑白疣猴、叶猴等猴类的腮帮子不能藏食物。
包括人科动物大猩猩类以及原猴亚目类也没有“嗉袋”,它们甚至都没有臀胼胝(臀部结缔性组织)。


而导致它们会有这样区别性结构的原因,更多地来自于它们的食性。
猕猴的食性很杂,它们会以多种植物性和动物性的食物为食。尤其喜欢采食那种淀粉、果糖和果酸的含量很高,且无毒的成熟野果。


它们也会捕食昆虫、鸟卵等,在食物匮乏时也会吃一些植物的根茎叶充饥。
猕猴群里的成员经常为了采到好吃野果而争抢,它们只吃甜熟度刚好的野果,一些夹生发青的野果会果断丢弃。


因为野外的成熟野果并不好找,所以它们需要扩大觅食范围,也正因此,它们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野果,才会渐渐演变出颊囊的结构。
而疣猴类亚科动物却是植食性猴类,平时的食物大多都是些树叶,在茂密的森林中最不缺的就是树叶,没有争抢的必要性,自然也就不存在“嗉袋”。


对比之下,“嗉袋”的存在,更像是猕猴种群间一种食性进化的选择。
这种“嗉袋”对于贪吃的猕猴来说,真的是个省功夫的“好帮手”,为什么这么说?这主要来源于它们种群间先吃后吃的规矩。


那么谁拥有优先进食权呢?
«—【·嚣张的首领·】—»
猕猴具有群居性,通常由十几只猕猴成员组成的群体在森林中一起栖居,有时几十只甚至更多的数量。


它们的活动范围很大,不过对栖息环境的条件并不挑剔。无论是低海拔的山丘,还是几千米高海拔的高山它们都能够生活。
它们通常最喜欢生活在,夹杂着溪流河谷和攀藤绿树且又岩石遍布的悬崖峭壁,那里空间广阔,偏僻安静,野果充足,是它们尤为向往的生活环境。


它们和寻常的猴子一样,也喜欢在树上抓住结实的绿藤攀爬和跳跃。
它们在集体活动时,猴王总会派出一名猕猴在高处放风,一旦有危险情况,就会发出某种特定的暗号,召唤其他成员迅速离开。


每一个猕猴群中只会有一个猴王,它们是由众多优秀的雄性猕猴通过“血拼厮杀”选出来的强者。
如果你看到一个猕猴群中谁的尾巴翘到天上去了,不用问,那是猴王无疑了,因为种群中只有“王”才有资格翘尾巴。


不仅如此,在猕猴群中存在森严分明的等级分配制度,一切事物要以猴王为尊
其中表现为,猕猴群所有成员采集回来的食物,必须都是猴王先吃,等它吃饱后才会轮到其他的猕猴。


猴王说什么就是什么,所有的猴子都要听猴王的,不得作出任何反抗,若是寻得了美食,必须要先献给猴王吃。
如果将食物藏起来被首领发现嘛,就会出现视频中的情况。


要不说猕猴群会进化出“嗉袋”这种奇特的结构,对于贪吃和吃不上饭的猕猴来说,简直就是个福音,既能解馋又能解饱。
还有猴王还享有“一夫多妻”的权利,种群内差不多所有的雌性都是它的妃子,其他雄性猕猴不可以染指半分。


猕猴的性情其实很不稳定,一个不高兴不是吼叫就是扔石头,底下的小猕猴敢怒不敢言。
等到猴王实力下降时,胆大的猴子会翘起尾巴准备向猴王进行挑战,成功会有下一个对手等着,只有最后的获胜者才是新的猴王。


挑战失败的猕猴,则会被赶出猴群,独自一猴到处流浪生活。
而获胜的猕猴会像之前的猴王一样,享受坐拥美人和江山的富贵生活。


它不用担心到了每年11月份的求偶期后,会找不到对象,也不会将到手的食物藏于颊囊中偷吃。
在繁衍期和食物匮乏的时候,猕猴的种群数量会更大些。


待四年后,猴王会有迎来下一位挑战者来挑战,成功救火重蹈老猴王的覆辙,失败则会继续位居高位。
据说在这些猕猴群中还存在同性相恋的现象,但这种恋情并不会持续太久的时间,更像是一对假性的临时夫妻。


可惜的是,因为人类在自然中的活动加剧频繁,导致猕猴种群活动范围缩减;生性活泼的猴子屡次来到农户家调皮捣蛋。
导致人猴之间的矛盾愈来愈深,猕猴遭到了偷猎者滥捕滥杀,让曾经密布的猕猴群致危。


希望有一天它们能够重现于自然。
1条评分金币+35
xgch 金币 +35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06-07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天人地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63843
金币
670851
道行
1947
原创
1819
奖券
1668
斑龄
23
道券
42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94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06-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07
猕猴之间的社会结构通常比较复杂,它们往往会形成由多个个体组成的群体,其中有一个个体担任首领,其他成员则按照一定的等级次序排列。在猕猴群体中,首领通常享有食物和配偶的优先权,而其他成员则需要遵守群体的规则和次序。

在您提到的这个场景中,猕猴群体中的首领可能正在检查其他成员的食物存储情况,以确保自己的地位不受威胁。这种行为在猕猴群体中是常见的,因为食物在野外环境中是有限的,掌握食物资源可以增强首领的地位和权力。

当首领检查到一只猕猴嘴里藏有食物时,这只猕猴可能面临着食物被没收的风险,甚至可能因此受到惩罚。然而,这只机智的猕猴可能采取了一种特殊的策略,通过闭嘴装睡的方式来逃避首领的检查。这种行为可能成功地迷惑了首领,使得首领认为这只猕猴没有隐藏食物,从而逃过一劫。

这种行为展示了猕猴的智慧和适应能力。它们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和群体的动态,采取不同的策略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在这个例子中,这只猕猴可能通过装睡来避免与首领的冲突,同时也保护了自己的食物资源。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场景描述的是一种可能的情况,实际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猕猴的行为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间的相互作用、食物资源的可用性以及群体的社会结构等。因此,这个场景也是对猕猴群体行为的一种趣味性解读。

猕猴,这种灵长类动物,以其独特的颊囊结构而在猴科中独树一帜。颊囊,也被称为嗉袋,是猕猴类动物的一种特殊身体结构,主要用于储存食物。这种结构的存在,使得猕猴在找到食物后,可以将食物暂时存放在颊囊中,等到安全的时候再慢慢享用。

猕猴的颊囊结构非常独特,它们张开大嘴时,可以看到口腔两侧有一处隔离的空间,形似一个囊状结构。这个囊袋可以存储大量的食物,当猕猴的食物储存得越多,它的下巴就会越鼓,有时甚至会出现下巴撑成一个硕大的瘤子的情况。

这种颊囊结构的存在,对于猕猴来说是一种进化的优势。猕猴的食性很杂,它们会以多种植物性和动物性的食物为食,包括昆虫、鸟卵等。在食物匮乏的时候,猕猴会吃一些植物的根茎叶来充饥。因为野外的成熟野果并不好找,所以猕猴需要扩大觅食范围,也正因此,它们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野果,才会渐渐演变出颊囊的结构。

颊囊的存在,使得猕猴能够在觅食时,将食物暂时储存起来,避免食物被其他动物抢走,或者在危险的情况下,暂时隐藏食物,保证自己的安全。这种结构的存在,可以说是猕猴在自然界中生存的一种策略,也是它们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

然而,猕猴的生存也面临着挑战。人类的活动,如森林砍伐、城市化进程等,使得猕猴的栖息地受到破坏,食物来源减少,生存空间缩减。此外,猕猴还面临着偷猎、疾病等多种威胁。希望我们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猕猴这种可爱的动物,让它们能够在自然环境中继续生存繁衍。
1条评分金币+18
xgch 金币 +18 回复认真,加分鼓励 06-07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