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01阅读
  • 1回复

[猎奇]动物交配谁也不认?出去流浪的雄狮,长大后会认识自己的母亲吗 [1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厨爹

UID: 546371

精华: 76
职务: 山庄英杰
级别: 化外仙道
 

发帖
69272
金币
49958
道行
5598
原创
799
奖券
4456
斑龄
3
道券
17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SONY数码HD一体机 HDR--CX210E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342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3
最后登录: 2024-06-26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4-06-09) —

人类算是自然界中家庭关系比较稳定的物种,孩子长大并不代表着一定要与家割离。而在更加原始、弱肉强食的自然界可不是这样,一些动物,尤其是雄性,在长大之后就会被驱逐出群体。

可动物交配时似乎是六亲不认的,万一这个被驱逐出去流浪的雄狮长大以后,又回到了原来的狮群,与自己的母亲重逢,那么它还会认识自己的母亲吗?

在外流浪的雄狮


流浪雄狮认得出母亲吗

大家都知道,在狮群当中是有着明确的等级和分工的,母狮们不仅要出门打猎,还要养育后代,而狮群的核心狮王往往就需要躺着晒太阳,溜达几圈宣誓自己的领土主权。

可以看出,狮王在狮群确实有着特权,而且这种特权不仅限于食物,更多体现在交配方面。狮群当中的雌狮,基本都是它的后宫人选,所以为了避免其他雄性占有自己的雌性资源,哪怕是亲生儿子,也会被赶出狮群

狮王与雌狮


所以,雄性狮子能与家人共处的时光可能只有两年,两年之后它就要开始自己的流浪生涯了。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觉得这就是因为狮王的自私,但实际上我们不能用人类的视角去看待这种问题,狮群的更迭其实是符合自然演化的。

这个自然演化的需求,就是预防近亲繁殖。因为如果所有的小雄狮都不离开狮群,那么它们到了繁殖期,交配对象就只有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雌性,在这种情况下,狮群的基因会因为近亲繁殖受到影响。

小狮子与雌狮


在野外三三两两流浪的雄狮,往往会组队一起闯荡,其中年轻力壮的甚至会对狮王发起挑战

如果不凑巧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原来的种群,那么挑战成功的狮王要面临的就不是自己的后宫了,而是自己的母亲或者姐姐妹妹,那么这时候它们能辨认出来吗?

雄狮之间的战争


在我们看来,似乎所有的狮子都长得差不多,并不像人类这样拥有明显的特征,所以离家出走多年的雄狮会不会无法辨认出自己的母亲呢?

事实上,这种情况并不存在,因为狮子辨别亲戚的时候,并不是像大家所想的单纯只用眼睛看,更多会用嗅觉。其母亲的外貌可能在这些年之间会出现变化,但是气味是不会改变的。

雌狮


所以能辨认出来是很正常的事情,至于会不会因此出现近亲繁殖,只能说不排除意外发生。因为当它们进入繁殖期时,动物是很难控制自己的,所以也有可能出现近交的情况。

但是一头流浪雄狮,想时隔多年回自己的原生家庭上位的概率也是非常低的,早在它被逐出狮群的那一刻,大概率只会离家越来越远。

雄狮开始流浪后会离家越来越远


那么,近亲繁殖到底会带来怎样的危害?为什么未能发展出文明的动物都知道利用各种方式来回避这个问题呢?

近亲繁殖的危害

大家可能都知道,历史上欧洲的皇室为了能够保证自己贵族血统的纯正,所以安排了不少近亲的婚姻。这看似是将皇室的血脉保住了,但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生出的畸形儿越来越多,基因也在越变越不正常。

近亲繁殖的畸形儿


所谓的近亲繁殖,指的就是血统或者亲缘关系十分接近的两个个体进行交配,而这种繁殖会导致“近交衰退”。早在1876年时,达尔文就提出了近亲繁殖可能会带来的危害,并且指出近亲繁殖会降低个体的适应度。

这是因为在近亲繁殖的过程当中,其后代会比其他后代更容易获得存活的隐性有害基因,导致后代出现各种奇怪病症,存活率也大大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一个物种一直保持着近亲繁殖,那么它们迟早会面临后代“布袋换麻袋,一代不如一代”的现状,最终走上灭绝的道路。

近亲繁殖的危害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达尔文在1876年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但是在这之前他也曾对遗传学产生了错误的认知。

他在30多岁的时候认为,近亲繁殖可以培养出好的马驹和狗,所以这个机制应该也适用于人类。于是他在和自己的表姐艾玛结婚之后,就用后代的悲剧证明了近亲繁殖的危害。

达尔文一生有十个孩子,其中三个夭折,剩下的五个儿子和三个女儿虽然长寿,但是身体都比较脆弱,甚至有许多不正常的疾病。

人们在研究其家谱的时候还发现,他的七个子女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这个病症与达尔文中年之后的表现十分相似。更恐怖的是,这些子女中有三个都没有生育能力。

达尔文


由此可见,近亲繁殖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动物们虽然无法像人类一样,一条条梳理这种利害关系,但是以生存和繁衍为第一目标的它们,自然在漫长的演化历程当中,知道了这种生殖策略并不好,所以就会极力避免

那么,动物们都会利用怎样的方式来回避近亲繁殖呢?所有的动物都像狮子一样吗?

狮群


动物回避近亲繁殖的方式

实际上,动物们除了没有发展出和人类一样璀璨的文明之外,它们对于生存之道的理解其实是比如今人类更加深刻的。

毕竟我们现在已经站在了食物链顶端高枕无忧了,但是动物依旧面临着残酷的筛选。所以,它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回避近亲繁殖,不让自己的后代在此影响下越变越弱。

人类在食物链中的地位


首先就是通过亲缘识别的方式,动物们可以依靠特殊的手段辨别出亲属和非亲属,甚至连远房亲戚和直系亲属,它们都能辨认出来。

咱们在上文中提到的流浪雄狮,其实就是通过亲缘识别的方式,来辨认自己的家人的。

科学家对10只黄山短尾猴交配期和产仔期交配行为观察发现:非亲缘关系的交配频次占到97.9%,高于亲缘关系的交配频次。亲属间可以通过行为倾向抑制近亲交配发生,且雌猴更主动回避交配,支持了近交回避的双亲投资理论。

黄山短尾猴


其次是通过个体扩散避免近亲繁殖,许多具有社群属性的动物,都会让成年的雄性离开原生家庭,而母亲和女儿留下来,形成母系社会。不过也有雌性离开的,这样的话就能形成父系社会,像贡贝国家公园的雄性黑猩猩就会留在出生地,雌性扩散到其他的种群当中。

贡贝黑猩猩


最后一种方式,是通过延迟性成熟和生殖抑制,从而避免近亲繁殖。比如狮群当中的雌狮在留下来后,到了性成熟阶段面临的对象可能是自己的亲人。这时它就会延迟自己的性成熟节点,等待首领被另外的雄狮取代。

生殖抑制


此外,许多动物还会通过与外面的种群配偶交配,来规避近亲繁殖。

因为科学家根据分子遗传鉴定技术,对不少物种的亲子关系进行鉴定后发现,许多不太进行迁移的动物都有“婚外情现象”。这种婚外交配现象,并不只局限于雄性或者雌性,而是在两个性别当中都有发生。

在对已经研究的雀形目鸟类中,真正意义上的单配制(只含有单一雌雄配对)仅占14%,其余80%以上都在繁殖期的窝雏中检测到“婚外”生子,从而证明了“婚外”交配的广泛发生。

雀形目鸟类


由此可见,动物们为了回避近亲繁殖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别看它们并没有人类的智商高,但是确实在与生存繁衍有关的问题上,总是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毕竟如果它们没有在演化当中悟出这些生存之道,恐怕早就消失在世界上了。

1条评分金币+35
xgch 金币 +35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06-09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63825
金币
670806
道行
1947
原创
1819
奖券
1668
斑龄
23
道券
42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93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06-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09
在自然界中,动物的交配行为通常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结构和交配系统。不同的动物种类有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些模式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狮子这样的大型猫科动物中,雄狮往往会在成年后离开其出生的群体,这是由它们的社会结构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雄狮可能不会认出它的母亲,因为它们并没有像人类那样的面部识别和社会记忆能力。此外,它们的生活方式是基于领地、食物资源和配偶的争夺,而不是亲属关系。

然而,在一些其他物种中,比如灵长类动物,个体之间可能会发展出更加复杂的社会纽带,并且能够识别和区分家族成员。例如,在黑猩猩社群中,个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社交结构,它们能够辨认亲属并展现出类似亲情的行为。

总的来说,动物是否能认出其母亲或者亲属,取决于该物种的社会结构、认知能力和记忆特点。在许多野生动物中,一旦幼崽独立生活,它们就会开始按照本物种的社会习俗和生存需求去生活,而不太关注血缘关系。

让我们更详细地探讨这些问题。

### 近亲繁殖的危害

近亲繁殖对物种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遗传多样性下降,这可能导致一系列负面后果:

1. **遗传疾病**:近亲繁殖增加了某些遗传性疾病在种群中传播的风险,因为亲本双方携带相同有害基因变异的概率提高了。当两个携带者交配时,他们的后代有25%的几率继承两个有缺陷的基因拷贝,从而表现出该遗传疾病的症状。

2. **适应性和生存能力下降**:遗传多样性的减少意味着物种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可能会减弱。环境压力,如疾病、气候变化或资源稀缺,需要多种不同的基因型和表型才能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

3. **繁殖成功率降低**:遗传多样性的减少还可能导致繁殖成功率的降低,因为近亲繁殖产生的后代可能生育能力下降。

4. **长期生存概率减少**:由于上述原因,长期而言,近亲繁殖的种群可能面临更高的灭绝风险。

### 为何动物未能发展出文明

动物未能发展出类似人类的文明,这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关键点:

1. **大脑结构**:人类的大脑相对于身体大小而言是相当大的,并且具有高度复杂的大脑皮层,特别是额叶皮质,它与高级认知功能如规划、决策、社会互动和语言相关。其他动物的大脑结构和容量不同,这限制了它们的认知能力和复杂行为的发展。

2. **语言和符号使用**:人类文明的关键是语言的发展,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也是传递信息、抽象思维和构建复杂社会结构的基础。动物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通信系统,但它们缺乏符号性语言,无法形成复杂的社会结构和传承文化。

3. **社会结构**:虽然有些动物种类如猩猩、海豚和鸟类显示出一定程度的社会复杂性,但它们的社会结构和组织远不如人类多样化和灵活。人类可以形成大规模的合作网络,并创造各种社会组织形式。

4. **技术与工具使用**:人类能够创造和改进工具和技术,这不仅提高了生存机会,也为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动物虽然可以使用简单的工具,但它们无法发展出复杂的技术体系。

5. **文化传承**:人类文化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在个体间传递,并在时间上延续下去。动物虽然可以学习特定技能和行为,但它们的文化传承能力有限,通常局限于亲代向子代的直接模仿。

6. **农业和定居生活**:农业的发明允许人类定居并建立稳定的社会结构,这是文明发展的基石。动物虽然可以耕作(如蚂蚁和蜜蜂),但它们的农业活动远不如人类复杂。

综上所述,动物未能发展出文明主要是因为它们不具备人类所拥有的生物学基础、认知能力和社会结构。文明的产生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涉及到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复杂交织。
1条评分金币+18
xgch 金币 +18 回复认真,加分鼓励 06-09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