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2阅读
  • 1回复

[猎奇]只因偶然发现,这些中国老照片,世界为之震撼![20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63825
金币
670806
道行
1947
原创
1819
奖券
1668
斑龄
23
道券
42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93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06-26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4-06-10) —

西德尼·戴维·甘博(1890—1968)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是一位研究中国的学者和社会学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业余摄影师。从1917年至1932年期间,甘博曾多次来到中国,拍摄了大量照片。为中国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留下了珍贵的影像档案。他的镜头记录了中国各地社会风俗、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珍贵的画面如今已存世不多。甘博这些老照片,真实、形象地展示了“五·四”前后的中国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等方方面面。


甘博先生与他的摄影作品

1968年,甘博在纽约去世。但甘博的部分相片一直未被发现,1984年,在普林斯顿亚洲协会的一次会议上,参会的甘博长女凯瑟琳·甘博惊讶地发现:“投映在墙上的一些有关中国风土人情的幻灯片是父亲拍摄的,这些幻灯片美丽而着色奇异。”为了挖掘更多影像资料,协会主席艾斯特特意来到了甘博家中。甘博的遗孀伊丽莎白·甘博将艾斯特领到家中三楼的一间壁橱前。经过他们的仔细翻检,发现壁橱里的几只檀木盒子中存放着几百张人工着色的彩色幻灯片,另外的几个鞋盒子里则装满了近6000张黑白照片的底片。1989年,这些相片首次在北美19个城市及中国内地13个城市巡回展出,引起巨大轰动。

为了使这批珍贵的历史影像得到更为妥善的保管,2006年,凯瑟琳女士将其父拍摄的这批老照片及底片捐赠给了美国杜克大学。


中国老农,麻木的群表情。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1919年,杭州,装大碗茶的大壶。

甘博/摄。

生意人与账房先生。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他們的神情拥有光彩与自信,因为他们生活富裕。


北京,背着工具外出做活的木匠。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广东东莞桥头镇,基督教福音堂。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1919年,杭州,制伞店。

甘博/摄。


杭州,私塾学童。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天津,警察的装扮。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注意看这位警察的帽子,虽是民国了,

但警察的帽子与大清朝衙门里的衙役帽子样式很像。


杭州,大运河里装载木材的船只。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湖北宜昌,街边的菜贩。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窝棚里的难民。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1917年,四川省理县,

时任杂谷屯守备的高益斋(藏族)与妻子索黛玉及孩子。

甘博/摄。


一个农村乡镇的猪市場。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1919年,河北保定,育婴堂收养的弃儿。

甘博/摄。


济南,太庙里的香客。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杭州,用牛拉水。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安庆,坐落于迎江寺内的振风塔。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1917年,四川,一户藏族家庭成员。

甘博/摄。


1917年,四川潼川,磨面。

甘博/摄。


1917年,四川,带棚子的独轮车。

甘博/摄。


杭州,街边小吃店。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河南开封,一对外国夫妻在中国。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1917年,湖北宜昌,街头理发摊点。

甘博/摄。


耧。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把扶,

用来完成开沟和播种两项工作,

这种农具在东北使用比较普遍,

它也是现代播种机的前身。


杭州,基督教青年会。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中国表情。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广州,士兵。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天津,洋大夫给中国儿童看病。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1917年,四川,遂宁县城街上行人。

甘博/摄。


北京,富豪人家前呼后拥的结婚场面。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北京,鼓乐班子。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北京,雨后泥泞的胡同。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天津,一位姓周的先生。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北京,幼儿园里的孩子。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湖北宜昌,货船靠岸。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1917年,四川,藏族喇嘛庙窗户。

甘博/摄。


1917年,四川新都县,一个寺庙里的主持。

甘博/摄。


天津,居住在窝棚里的难民妇女。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1917年,四川遂宁县,做草鞋。

甘博/摄。


1919年,杭州,现场表演做鼓。

甘博/摄。


天津,东马路青年会门前等待新人的马拉轿车。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北京,制作地毯。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北京,监狱犯人做火柴。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北京,语言学校的考试。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北京,掏粪人。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北京,喇嘛。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木匠铺。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盲人。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老外研究强国要诀。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老年妇女乞丐,怀里还揣着一个孩子。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北京,雍和宫喇嘛跳鬼舞。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1917年,重庆,敲鼓。

甘博/摄。


1917年,四川遂宁县,水果摊。

甘博/摄。


北京,丧葬上的纸人仆人。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天津,马车。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澳门,在澳门的尼泊尔人。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天津,富家弟子的婚礼。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1917年,成都挑夫。

甘博/摄


杭州,雷峰塔,1924年倒塌。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北京,囚犯。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北京,旗人妇孺。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北京颐和园昆明湖长堤上的玉带桥。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北京,机械车间。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北京,丧葬品纸马车。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北京,葬礼上的巨幅纸人。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北京,丧葬品仙女纸人。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北京,观火台。

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来源:中国档案报及网络

——————————————————————

我们再看一组民国时期老照片



民国初年的天安门,曾经长满杂草。


1928年6月4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沈阳附近皇姑屯火车站制造炸死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事件。图为事件发生后中国方面在抢救伤者。


皇姑屯事件:最早赶到现场的东北军人员,人人满面惊诧。


民国时女中学生制服:粗布麻衣下的质朴小清新。


老照片:1930年的北方地区。


1933年的湘西凤凰县:苗家女子。


1930年代德国飞行员航拍中国——广西喀斯特地貌。


风姿绰约——30年代美女照。


1914年时的青年胡适。


1920年的山东旧影。


1910年代,宋美龄就读波士顿的威斯理女子学院(Wellsely College)。


蔼龄、庆龄和妈妈,毕业回国那会照的,富贵人家的感觉。


一次大战中欧洲战场的中国劳工:青岛,中国劳工营准备前往法国。


民国成立之初,1919年,焚毁烟枪的场面。


遍寻六朝古迹:民国时的南京。


民国初年的水运码头。


林彪的初恋陆若冰。他二人两个早在童年时就认识了,到武汉后两个人接触十分频繁。其后林彪接二连三地给陆若冰写信表白,陆若冰十分镇静地给林彪回了一封只有几十字的信,说她还太年轻,没有考虑个人婚事,同时劝林彪安心读书。


1910年代,梅兰芳戏妆照。


林徽因,原名徽音,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


民国时的女游泳运动员。


著名作家丁玲,1904年10月12日生于湖南省常德市,原名为蒋伟,字冰之。丁玲在少女时代曾经先后在桃源、常德、长沙等地读书,与杨开慧是岳云中学同学。1936年赴延安。丁玲气质高雅,才华横溢,同时风骚惹人,属于时尚性感的新派女性。图为1924年,丁玲在北平结识了《京报》副刊《民众文艺》编辑、青年诗人胡也频,并与1925年结婚。图为她与胡也频1926年6月在北平的合影。


旧中国的乡村景象。


林彪在抗大讲课。1936年6月,被任命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校长时期的林彪(时年29岁)。


1930年代德国飞行员航拍中国 广州以北约30公里处房屋密集的村庄。


民国著名游泳健将杨秀琼,多次夺得全国冠军。


三十年代的浙江杭州。


民国时期,燕京大学学生查收信件。


民国时期的广州。


民国时期的女明星:王人美。


林徽因。


阮玲玉,她如烟花般的美丽。


民国时中国女生制服。


梅兰芳戏妆照。


民国时期各地街市、风俗老照片。


民国时期罕见的高清照:北京城。


民国初年的北京颐和园。


1910年代千里长江旧影。


1930年代德国飞行员航拍中国 北京故宫太和殿,拍摄高度仅50米。


民国时的“妓女请领许可执照申请书”。


1932年法国记者拍摄的淞沪抗战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驻上海一带的国民党军第十九路军奋起抗战。但国民政府坚持力避冲突政策,十九路军孤军奋战伤亡惨重。2月26日全国舆论压力下,国民政府允何应钦下令组成第五军,由张治中指挥开赴前线,与十九路军并肩抗日。


姑苏城外寒山寺:民国时期的苏州。


1930年的石家庄。


上世纪30年代拍摄的故宫俯视图。


萧红与萧军在青岛海边。


旧社会中国乞丐贫困潦倒的生活状态。


民国时期的美女招贴画。


风情万种的民国时期旗袍美女。


中国早期电影女明星风采。


国学大师梁漱溟。


第一位穿着泳装登上中国银幕的明星。


三十年代末的中南海。


萧红与萧军。萧红的绯闻比她的作品更为引人注目。每一个经过她身边的男人,皆是救她脱离苦海的方舟。但她的每一场爱情,皆以失败而告终。


芬娜(蒋方良)打着两条辫子,辫子上用布料打着两个大结,极为清纯。蒋经国是

副厂长,但原先互不相识。据说他们的认识源自于一段「英雄救美」的故事。一天夜里,

蒋经国加班后离厂,回宿舍的路上,惊见一个大汉阻挡一个女孩的去路,意图伤害。

蒋经国赶上前,救出这个金发碧眼的女孩,她就是芬娜。

民国时期上海珍贵照片。


萧红。


民国时期女学生。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旧历改用国历,将公

元1912年定为中华民国元年。


黄埔军校时期的陈赓。


1911年7月,藏民妇女的服饰。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海上风情的老照片:胡蝶。


孙中山和妻子宋庆龄。


德国人镜头里的20世纪初中国。


民国,20年代水乡苏州,水是窄窄的街道,船是行驶的工具。现在,还有这种感觉吗?


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的印度骑警,1920年。


1913年外文杂志:外国人笔下描绘的北京前门箭楼附近沙尘暴景象。


1920年-1930年,梅兰芳戏装照。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海上风情照片:胡蝶。


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匾额,长5.19米,高1.5米,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相传,最后的“一”字,不是一起写上去的,而是书者将蘸满墨汁的笔抛向空中点上去的。


旧中国的北洋军。


老照片:京剧大师在民国。


张学铨和他的哥哥们。


1905年蒋介石刚到日本留学时照片。


民国初年北京街头观看幻灯的景象,放影人一边解说,一边拉动牵绳。


早期的中国铁路权益几乎都在外国人手中。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收回路矿运动,创立商办铁路公司。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干线国有”,把商办铁路收归国有后又出卖给外国列强,由此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民国初年明清写诗入门类新教材。


一九一二年,也就是符定一在长沙创立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并任校长

的时候,年方十九岁的毛 泽 东从韶山来到长沙应试,以第一名的优异成

绩被该校录取。图为符定一肖像。


民国初年老照片:抱猫咪的小女孩。


1925年底,徐向前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时的留影。


民国初期北京的新式监狱。


顾维钧夫妇。顾维钧(1888年1月29日-1985年),字少川,英文名“Wellington”, 生于上海嘉定。1919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赴巴黎参加巴黎和会。会上日本政府要求以战胜国的身份接管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顾维钧为此准备了《山东问题说贴》并发言,将山东比喻为西方人不可放弃的耶路撒冷,震撼整个欧美,扭转了舆论形式并博取列强同情。


西藏 ·1920年代末【亚东印画】


泰安,1914年3月20日。


男子是林徽因的爸爸林长民,曾帮助郭松龄起兵反张作霖,兵败被杀,死的挺惨。左二那个小女娃为幼年的林徽因。


鲁迅在日本的留影,那一年他28岁。


民国时的南京旧影。


徐向前1924年在黄埔军校第一期就读时留影。


民国女子打麻将老照片。


老照片:京剧大师在民国 。


旧时的脚踏水车。


太原旧时街景。


国外学者拍20年代云南的民生照。


民国北京彩色老照片印刷品。


1911年,乱世,清朝走到尽头了,汉口激战的革命军和清军。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景观:泰山顶的寺庙。


旧时抽大烟的败家娘们。


1922年,已满17岁的婉容因其容貌端庄秀美、清新脱俗而被选入

宫,成为清朝史上最后一位皇后。


1920年陈毅在巴黎。


身着军装的孙中山(摄于1912年,南京)


民国时卖杂货的老人。


绍兴古城。


江青年轻时期的明星旧照。


烈士江姐的中学毕业照。


北京鼓楼坐落于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楼后的钟楼是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


民国的南京,遍寻六朝古迹。


民国摄影记忆:骆伯年。


民国时的水上渔妇。


作为一个从探险家转变而来的摄影师,博萨特更为感兴趣的是中国文化。图为1930年代,村民迎接绅士,当时非常讲究礼节。摄影:瓦尔特·博萨特


上世纪30年代的广东省蕉岭县:木桥。


民国时的沟河水运。


1931年汾阳县的打盗宣传。


毛 泽 东这张照片,可能是初到延安时拍摄的,也可能是在长征途中。


1930年代德国飞行员航拍中国 北平颐和园,拍摄高度400米。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乾隆年间。


中国内战老照片。


西安事变与蒋介石同被扣押者及宋美龄等飞赴西安者返回后合影,其中不乏当年政敌,却没有送他回来的张学良。后人说蒋介石气量狭窄似非杜撰,但这又不好解释张学良被扣押期间的种种特殊待遇。


生命的裸体:青楼女画家潘玉良。1928年玉良(左四)和巴黎中法大学部分旅沪同学合影。


民国时候的女警察。


1930年代德国飞行员航拍上海:前景为南岛,后景为闸北和虹口。高度2500米。


林彪在抗大。


南京沦陷前,金陵女子大学文理学院图书馆内女学生在专心学习。


1930年代德国飞行员航拍中国:长江-衡州-滨州公路以及滨州以北的村镇集市。


姑苏城外寒山寺:民国时期的苏州。


老照片图集:三十年代末的中南海。


民国最后才女张充和年轻时的如花美照。


男色诱惑:“前世是女人”之荀慧生。


民国女子的旗袍风采。


民国电影明星旧照。


青年胡适最爱慕的女孩曹诚英。


奋笔疾书中的胡适。


这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电影明星期刊《艺声·胡蝶结婚特辑》,其中有胡蝶与丈夫潘有声结婚及生活照、众明星签名照。


老照片图集: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中南海。


老北京民俗照片 城墙下的人力车。


民国摄影记忆:骆伯年作品。


民国时袁州街道。

1条评分金币+30
xgch 金币 +30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06-10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63825
金币
670806
道行
1947
原创
1819
奖券
1668
斑龄
23
道券
42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93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06-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10
确实,当西德尼·戴维·甘博的照片在多年后被重新发现并公之于众时,它们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些照片因其真实、细腻的记录,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1. 真实的历史记录:甘博的照片以其纪实风格,真实再现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面貌。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国民革命等,还捕捉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历史研究者和公众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2. 独特的视角:甘博作为一名社会学家和汉学家,他的摄影视角不同于一般的摄影师或记者。他更注重展现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和文化内涵,因此,他的照片中充满了丰富的人文细节。

3. 时代的见证:这些照片见证了中国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它们记录了传统与现代交织下的中国,如何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进行变革和转型。

4. 艺术的价值:除了历史价值外,甘博的照片在艺术上也得到了认可。他的作品展现了高超的摄影技巧和审美眼光,光影处理和构图都相当精妙,使这些照片超越了单纯的纪实作品,成为艺术佳作。

5. 全球共鸣: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不同文化和历史的兴趣日益增加。甘博的照片正好满足了人们这种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引发了国际间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6. 教育意义:这些照片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资源。无论是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学者,还是普通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这些直观的图像,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国近代史。

正因为如此,当我们说“只因偶然发现,这些中国老照片,世界为之震撼!”时,我们是在强调这些照片所承载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和艺术成就,以及它们对当今世界的深远影响。

西德尼·戴维·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890-1968)是一位美国的社会学家、汉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他在中国的照片记录了从1917年至1932年间,中国各地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这其中包括了“五四”运动前后的重要历史时刻。

甘博的摄影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它们以直观而生动的方式呈现了当时的中国政治、经济、宗教和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照片捕捉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如农民的劳作、商人的交易、学生的求学、警察的巡逻,以及各种手工艺人的工作画面。此外,甘博的照片还记录了一些特定的历史事件和现象,比如难民的生活、基督教福音堂的传教活动等。

甘博的照片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结构和阶级差异,也反映了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差异。他的镜头捕捉了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村的各种景象,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材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甘博的照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被公开。直到1984年,他的女儿凯瑟琳·甘博在一次会议上意外发现了他父亲拍摄的幻灯片,并最终促使这批珍贵的照片和底片被重新发掘出来。这批影像资料后来在北美和中国多个城市巡回展出,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最终,为了更好地保存和管理这批历史影像,甘博的家人在2006年将这批照片和底片捐赠给了美国杜克大学,使得这些珍贵的资料能够得到妥善的保存和利用。

总的来说,西德尼·戴维·甘博的摄影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让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到并理解上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变迁过程。
1条评分金币+18
xgch 金币 +18 回复认真,加分鼓励 06-10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