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86阅读
  • 1回复

[智能应用]把科技赋能转化为艺术丰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4236
金币
3867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6909
斑龄
185
道券
1007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18582(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4-06-25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2024-06-24) —
近一段时间,借助人工智能生成的百万字长篇小说、近90分钟时长的电影先后面世,前者创作生成仅用时一个半月,后者凭借50人的团队只花费3个月时间。人工智能赋能艺术生产,在单体作品规模上取得新突破,在降本增效上释放新潜力,展示出新质生产力在文艺领域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人工智能是互联网和数字科技加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集成性技术。从文生文、文生图到文生视频,人工智能与艺术正在碰撞出越来越多的可能。在人工智能助力下,人民日报社推出的短片《江山如此多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等受到好评,清华大学团队推出的科幻小说《机忆之地》参评文学奖项并获奖,中国文艺网推出的国宝文物拟人化形象“中华器灵”引发关注……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谓话题不断、热点频出。这背后是众多平台加速开发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热潮,智能工具如雨后春笋般接连涌现。在人工智能推动下,用户生产机制叠加人机协同的生产模式,艺术创作的前景令人充满期待。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丰富文艺表达的新介质、新工具,而将新技术的介质属性充分转化为新兴文艺形态的审美属性,则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知道,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网络文艺。互联网自身的交互、沉浸、虚拟等技术特征,也随之迁移转化,影响着网络文艺的审美表征。一方面,要将新技术的优势通过创作生产渲染和强化出来;另一方面,又要将新技术吸收和融合进审美特性中,以艺术的显性取代技术的显性,最终达到新兴文艺形态的稳定和成熟。今天,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和有力介入,让技术特征再次凸显,必然触发新一轮“技”“艺”融合过程。

  当下,人们对人工智能创作产品的认识和接受,普遍还停留在技术体验的新奇性上。这说明人工智能的技术特征在艺术生产中还处于显性地位,产品的审美特性还没有充分发育形成。一些人工智能生成的长篇小说,还存在叙述或跳跃或冗余、情感描写较为生硬、人物形象和故事设计套路化等问题,在阅读体验和情感代入上都有不足。一些人工智能设计的艺术形象,风格较单一,识别度与美感都不够,暴露出受语料和算法限制的短板。

  新技术的介质特征并不会自动转化为新兴文艺形态的审美质感。这依赖人的充分介入,依赖人将机器不具备的生命体验、生活经验、情感感知、精神能量和审美想象持续融入。一位网友感慨地说,他用5分钟时间让人工智能生成了一个设计作品,却花了5个小时才去掉作品中的“AI味”。技术特征向审美质感的转化之难,可见一斑。《千秋诗颂》节目团队在海量国画、古诗词语料基础上,进行了大量人机沟通,经历无数次艺术语言与代码语言的碰撞,才使作品呈现出工笔、水墨等中国审美风格。人工智能的涌现不可能取代人在艺术创作中的主体地位。技术是人的延伸,艺术由人来定义,其转化融合必然通过人来完成。

  有人工智能科学家形象地把相关软件比喻为“画家的新画布”。从必须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才能挥毫泼墨,到只需给出个人的艺术创意即可“指令生成”,我们应当认清,人在运用新“画布”的过程中,让渡给机器的是什么,从机器那里换回的又是什么。人工智能通过进一步剥离“技”“艺”分工以提升效率,人则必须努力克服技术在追求效率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让技术始终为内容服务,回归“技”“艺”融合。

  人工智能创作生产越是只需要“指令”和“语料”,使用人工智能的人就越需要把生活的丰富内涵、精神的拓展升华融入其中,保持艺术与生活的互动关系,保持艺术与人的根本性关联。唯其如此,科技赋能才能最大程度转化为艺术的丰盈,带给人类以精神的充盈。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63689
金币
668974
道行
1947
原创
1819
奖券
1668
斑龄
23
道券
42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92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06-2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11
科技赋能转化为艺术丰盈,意味着将现代科技的力量和潜力应用到艺术创作和展示中,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和具有创新性的艺术作品。这种转化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 创作工具的革新:艺术家可以利用科技提供的新工具进行艺术创作,比如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雕塑,运用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创造沉浸式体验,或者使用人工智能算法生成艺术作品。

2. 新的表达形式:科技为艺术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和媒介,如数字绘画、互动艺术、动态图像、声音艺术等。这些新的艺术形式能够更好地捕捉观众的注意力,并提供更为丰富的感官体验。

3. 传播与互动:科技使得艺术作品的传播和观众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便捷。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可以让艺术品更广泛地被人们所知晓,而在线美术馆和虚拟展览则让观众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地欣赏艺术。

4. 跨学科合作: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流,艺术家可以与科学家、工程师和其他领域的专家合作,共同探索未知领域,从而产生富有创意和深度的艺术作品。

5. 普及教育:科技可以帮助提高艺术教育的普及程度,例如通过在线课程和互动教程,让更多人学习和了解艺术知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总之,科技赋能转化为艺术丰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不仅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还扩大了艺术的影响力,为人类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无限可能。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