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00阅读
  • 1回复

[猎奇]花朝节:一个遭全民抛弃的传统庆典 [1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62695
金币
28833
道行
33585
原创
97
奖券
30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706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4-06-25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4-06-13) —




每年农历二月,各地都有人头攒动的赏花活动--花朝节。然而,这个名义上的传统节日实在是缺乏存在感,让人觉对熟悉又陌生。
说是熟悉,因为总能在相关报道中,看到一大串“自古以来”的文字介绍。
说是陌生,则是因为除新洲等个别地区,大部分能跳广场舞的老朋友们,都对这个节日闻所未闻。



扑朔迷离的自古以来



对于花朝节起源的解释 主要来自《陶朱公书》
一般来说,人们往往引用《陶朱公书》“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断定花朝节源于春秋时代。这就属于典型的望文生义。毕竟,《陶朱公书》就是《陶朱公致富奇书》的简称,实际上是到明朝才出现的托古著作。因为“坊间书商以有利可图,便不断变换书名,增添材料,托名于古人”,则是当时的市场通病。
另一种流行说法,来自南宋陈元靓的《事林广记》。其中的前集卷二《节序类·花朝》,引晋朝人周处《风土记》“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竟放,乃游赏之时”,称花朝节诞生于三国两晋。但根据今人考证,这本《风土记》实际出自宋人之手,所以假说无法成立。

白居易的《琵琶行》也被用来解释花朝节
即便在“花朝”一词满地走的大唐,也不能见得风就是雨。白居易《琵琶行》有“春江花朝秋月夜”。《旧唐书·罗弘信传附罗威传》“每花朝月夕”,都有“花朝”的字眼。但有“花朝”不等于它就是“节”。细心的读者或许会发现,原文中的“花朝”与“月夜”“月夕”对仗。明朝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熙朝乐事》中提出,“花朝”在二月十五、“月夕”即八月十五中秋。但众所周知,每个农历月的十五都是月圆之夜。更何况中秋习俗的流行至少到了宋代才有确切记载,而唐人并无过中秋习俗。因此,文中的“花朝”仅仅是指鲜花盛开的早晨。连时令都谈不上,更无法称之为节日。
明朝历十年间的彭大翼,在《山堂肆考》卷二载“唐武则天花朝日游园,令宫女采百花和米捣碎蒸糕,以赐近臣”。相传,正是武后开创了花馔,并由此衍生出花朝节。但同样出自明朝的刘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有一段打脸的文字。根据其介绍,“花糕”就是我们今天所吃的重阳糕。重阳节与花朝节差了大半年。如果不是《熙朝乐事》以讹传讹,武后游园的那个“花朝日”,没准是个菊花盛开的早晨。

稍有常识的朋友都知道 花糕是重阳糕的别称之一
明朝人谢肇涮的《五杂俎》卷二《天部二》,分析了唐时二月的节日情况:唐德宗以前,世上巳、九日皆大宴集,而寒食多与上巳同时,欲以二月名节,自我作古。李泌请废正月晦,以二月朔为中和节。可见唐以前,正月晦寒食,皆作节也。夫晦为穷日,寒食禁烟,以之宴会,皆非礼之正。而二月十五,自有花朝节,足敌中秋,何邺侯不引此,而另作节名?宜其行之不久也。按道经,以二月一日为天正节,八日为芳春节,蜀中以二月二日为踏青节,则安得谓二月无节也?
由此可知,最迟至唐德宗即位,花朝节也不是重要节日。反而是新确立的中和节,有诸多与花朝节类似的风俗。例如花神崇拜、护花活动等重要的元素,也逐渐流行起来。

花朝节的几大元素 都在唐朝中后期成型



醒醒!该种田了!



武昌起义后 花朝节迅速没落
不仅起源成谜,花朝节还经历过不明原因的没落。1911年,随着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不仅“鞑虏”被成功“驱逐”,连看似无关传统节日也顺带没落。
有学者据此分析,此乃清末民初的帝国主义船坚炮利,导致文化入侵冲击本土传统节日。但这显然无法解释,为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小年等一系列传统节日依旧坚挺地活到现在?唯独花朝淡出视野,连老一辈都丝毫没有相关童年记忆!

小冰河期说十分盛行 但气温涨跌难以与花朝节兴衰完全对应
另有一种看起来相对靠谱的说法来自气候因素。明朝中后期,由于小冰河期到来,北方“料峭余寒”导致“寻香而扑蝶无期”。既然寒春让百花不再绽放,自然少去了许多花朝节的乐趣。
这一说法依旧存在明显的缺陷:即使气候相对转冷,也到不了鲜花大面积灭绝的程度。更何况在广大南方地区,特别是有着深厚花朝节文化基础的江浙一带,在这一时期依旧春暖花开。但这里的花朝节还是逃不了没落的命运。可见气候转冷只能是催命符,而非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致命剂。

疑似同化了中和节的花朝节 也疑似被清明节所吸收
此外,还有理论认为花朝节如寒食节一样,被清明节同化。至于为什么花朝节被清明同化,而不是相反?不妨看一看与之命运相同的寒食节,发现令人头痛的习俗本身才是最大问题!
比如强调忆苦思甜的寒食节,要求百姓只吃冷食,对习惯过节就下馆子的现代人而言无疑是一种痛苦。相比之下,清明节富含踏青的娱乐成分,虽然要寄托哀思但那也是自家亡人,故而给亡魂磕头烧香算不上吃苦受罪。近代前辈虽物质条件不如后世,但趋利避害的本性是相通的。寒食节遭人遗弃必然在情理之中。

为了劝农 皇帝老爷也会亲自下场玩cos搞宣传
花朝节看似充满诗与远方,实则同样有令人头疼的习俗--劝农。例如被用来论证花朝节起源的《风土记》,就提及,“宋制,守土官于花朝日出郊劝农”。除此以外,《梦梁录》卷一《二月望》《吴郡岁华纪丽》《东安县劝农文》等都记载有花朝劝农之事。
当然,劝农的历史远比花朝节更加久远。正所谓无粮不稳,只要是智商在线,大多数皇帝都会对关系统治根基的农业生产甚是关心。譬如明宣宗就曾作《花朝诗赐兵部尚书张本》,告诫官员要把握农时,督促老乡们认真完成生产工作。

花朝节往往是朝廷年度劝农活动的开始
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与祭祀花神相对应,这一天也要祭祀土地神,给劝农活动增加仪式感。《淳安县志》卷一载:花朝二月二日,东西坊市为会务以华丽相高,其间有露台,甚奇巧,然亦观上人好尚而为之,乡间于是日祭里社。
但无论统治者如何包装,也改变不了其作为节日,竟公然鼓吹劳动人民应努力干活还领不到加班费的反动实质。试想一下,当屏幕前的您幻想花朝大好时光,约上三五好友一起踏春赏花,穿上汉服免费游园。突然耳边一个声音响起:×丝醒醒!该种田了!您还会喜欢这个节日吗?!

由于自带强制生产属性 花朝节自然容易引起抵制



丧钟为谁而鸣



花朝节需要一个硕大的农业社会做基础
不过,帝国主义的船坚炮利并非毫无影响。由于社会近代化与经济工业化,瓦解了花朝节流行的阶级基础,使之赖以延续的习俗不复存在。厌恶它的农民阶级慢慢翻身,喜欢它的科举阶级也丧失了铁饭碗。
在朝廷统治下的古代农耕社会,广大劳动人民为了饭碗,只能每日撸起袖子裤腿下地。至于朝廷的文武百官,则可坐享其成感受节日愉快氛围。民间并非没有庆祝活动,但也仅限于文人雅士的饮酒赋诗,跟真正底层劳动人民无关。

文人雅士怎么能不喜欢花呢?



必然衰败



花朝节的兴起 与宋朝社会结构发展脱不开关系
我们回顾历史就不难发现:宋朝不仅科举制更为完善,官僚体系也更为庞大。从而壮大了在花朝节上赋诗的文人队伍,也提供了花朝当天劝农的严密制度。但到民国初年,不管是吟诗作对的科举文人,还是无孔不入的劝农官僚,都跟着清王朝一同成了历史名词。从中不难看出,花朝节的兴衰与科举-官僚制的兴衰有着正相关。
在众多走向没落的花朝节之外,武汉新洲花朝节是罕见的“活化石”。其作为特例的原因也很简单,这里的花朝节其实是大型庙会集市,与2010年后各地“复活”的花朝节不是一个画风。无独有偶,北京丰台和南京雨花台的花神庙曾是花朝节祭祀花神的场所,花朝节没落后,其旧址前同样有花农卖花。

新洲花朝节充满了庙会集市的画风
以上关花闻名的大理,也在网络界传出有个“花潮节”,又称“朝花节”。如此奇葩的名称,本地的老奶阿爷们自然是不知所云,毕竟当地的此类节日,多以农历某月某日为名,或称“××会”。相关网文所引用的《大理县志》倒头来“出卖”了网文作者自己:县志原文中并未明言相关日期被本地人称为“花潮节”“朝花节”或“花朝节”,只言是“春会”或“太平会”,节日内容是陈列古玩跟盆景,同样与一般认知中的花朝节相去甚远。
而且,县志提及的“春会”或“太平会”流行地区非常局限,仅位于今大理市(注意不是大理州)的部分街区。而县志一并记载的、类似规模的其他庙会、集市等活动,也有数条之多。显然,“春会”或“太平会”并非当地的重大节日,也无关花朝节。
1条评分金币+35
xgch 金币 +35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06-13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天人地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63663
金币
668914
道行
1947
原创
1819
奖券
1668
斑龄
23
道券
42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91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06-2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13
花朝节,又称为百花生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时间在农历二月十二日。这一天,人们会出游赏花,祭拜花神,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敬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花朝节的重要性逐渐减弱,甚至在某些地区被遗忘。

造成花朝节被忽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历史原因:花朝节不像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关于花朝节的起源并不明确,缺乏足够的历史文献支持,导致其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不够稳固。

2. 社会变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等因素使得人们越来越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3. 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在现代社会,年轻人可能更倾向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而对花朝节这样的传统节日缺乏兴趣。同时,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节日庆祝方式也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而未能普及到全国。

4. 商业推广:商业力量在节日的推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西方节日相比,花朝节缺乏大规模的商业运作和市场推广,从而在公众心目中的知名度较低。

尽管花朝节在当代社会面临种种挑战,但它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着对自然美和生活情趣的追求。在文化多样性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继承和发扬花朝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之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可以采取措施,比如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加强媒体宣传等方式,来促进花朝节等传统节日的复兴和普及。

花朝节,又称花朝、百花生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二月十二日。由于正值春天百花盛开之际,人们习惯上把这个日子称为百花生日。然而,尽管花朝节在当代某些地方仍然有所庆祝,关于它的起源和历史发展却并不清楚。

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花朝节并没有像春节、中秋节那样的明确起源和丰富文化内涵。尽管有一些历史文献提到了与花朝节相关的活动,但这些记录并不能直接证明花朝节在当时已经被确立为一个固定的节日。

下面是一些关于花朝节历史的讨论点:

1. 《陶朱公书》:这本书提到“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但《陶朱公书》实际上是明代的著作,并非真正的古代文献,因此这个记载不能作为花朝节起源的证据。

2. 陈元靓的《事林广记》:该书引述了晋朝周处的《风土记》中的话,指出“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竟放,乃游赏之时”。但是,《风土记》并非晋朝作品,而是宋朝人所作,因此这个说法并不可靠。

3. 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有“春江花朝秋月夜”的诗句,但这并不能说明“花朝”是一个被公认的节日。在这里,“花朝”很可能只是用来对仗“月夜”的文学修辞手法。

4. 明朝的记载:一些明朝的书籍,如彭大翼的《山堂肆考》,提到武则天在花朝日游园并制作花糕的故事。然而,这种说法缺乏其他可靠史料的支持,并且存在矛盾。

5. 谢肇涮的《五杂俎》:书中提到唐朝时二月的节日情况,暗示了花朝节可能在明代以前并不流行。

综上所述,尽管花朝节在民间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它的历史并不悠久。目前可以确定的是,花朝节在明代以后才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具体的起源和如何发展成为节日等问题,目前尚无定论。因此,在讨论花朝节时,我们应该谨慎对待那些所谓的“自古以来”的说法,而是应该依据可靠的史实和证据来进行分析。
1条评分金币+18
xgch 金币 +18 回复认真,加分鼓励 06-13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