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4阅读
  • 1回复

[猎奇]淮北出土的这艘古船,竟然可以“挂档”?[13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63084
金币
34785
道行
33585
原创
97
奖券
30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721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4-06-28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4-06-18) —

【大运河不思议】
系列报道之二
虽说华夏为农耕文明
但咱们祖先的“绝活”可不止种庄稼
在“跑船”方面也是“大拿”

比如下面这个水上“高科技”
拖舵

1999年
在淮北市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
发掘出了8条唐宋时期古木船
其中一条古木船的尾部
留存着一把完整的拖舵
是史上这种操纵器在实体船上的首见‍‍‍
所以古船研究专家将其
特别命名为“淮北舵”

淮北舵”!千年后的揭密!
这把舵 像个扇形大扫把拖在船后
由优质青冈栎木制造
虽经千年河水冲刷、腐蚀
仍较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点击观看视频,了解“淮北舵”的秘密
舵把下方的木条上有四个孔
孔内插入木桩,形成三个间隔
以限定舵的不同朝向
这个原理类似于现代汽车的挡位
只不过汽车上的挡位是控制速度
“淮北舵”的“挡位”是掌握方向

如直航时,舵杆移至中间间隔
转向时,舵杆移于两边的间隔
而根据杠杆原理
超过4米长的舵身
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当水位发生变化时
舵工可以通过抬压舵杆
调节舵面的入水深浅
以最大限度发挥舵的作用
真好使!古人用了近千年
之前拖舵只被当作最原始的舵
其舵效和操纵方式始终是个谜
而“淮北舵”的出土
从实物上证明了拖舵的形式和作用‍‍‍
对舵的发展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955年出土的广州东汉陶船模型
就带有拖舵
也证明了舵是中国的一项发明

广州东汉陶船模型上的拖舵

东汉文献中的“舟尾曰柁,柁,拖也”
表明秦汉时已在使用拖舵
拖舵可有效节省人力
符合中国内河水域的船舶操纵要求
这也是其自秦汉至隋唐历经
900多年一直被沿用的原因
而同一时期
西洋木帆船却还在使用
落后的尾侧拖桨长达千年之久

运河上的中国尾板舵,正是由拖舵演化而来
而正是源于“舵”的发明
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大宗货物
才能通过船只运往世界各地
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


运河上,还有这些“爆款”!
在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
与“淮北舵”一同出土的
几艘古船
也是看点满满
比如下面这艘
唐代独木舟

唐代独木舟发掘现场,该船长度超过10米
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出土的二号船
为一条唐代独木舟
独木舟在中国至少有八、九千年的历史
为何在造船已十分发达的唐代
还在用原始的独木舟呢
我们在二号船上找到了答案
该船用一整根硕大的香樟木雕凿而成
虽然壳体很薄
却十分坚固,水密性较高
制造难度比木板拼接的船低很多

在该船艏部还发现了
两次重大修补的痕迹
这就说明它有很长的使用寿命
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出土的4号船
船体虽已不完整
但却被古船专家认定为
歇艎支江船

图中为“歇艎支江船”的艏部
这种船由唐代名宰相刘晏发明
船宽且底平,吃水浅,通过性强
特别适合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运河上
运输粮食和食盐
它或许就是当年通济渠上的主导船型
目前全国发现的“歇艎支江船”仅有两艘
其一是1960年在扬州发现的施桥唐船
另一艘就是这艘淮北出土的4号沉船

一起去探古
上面介绍的“淮北舵”、唐代独木舟、 “歇艎支江船” 等,均在淮北市博物馆内有真船展示,想要领略千年前古人的造船绝技, 赶紧去馆内寻找它们吧!
1条评分金币+35
xgch 金币 +35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06-18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天人地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64616
金币
679754
道行
1947
原创
1833
奖券
1672
斑龄
23
道券
42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001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06-2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18
【大运河不思议】系列报道之二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中国在运河航行中使用的水上“高科技”——拖舵。1999年在淮北市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发现的唐宋时期古木船中,有一艘保存了完整的拖舵,这把舵就像一个扇形的大扫把,由优质的青冈栎木制成,尽管历经千年河水冲刷和腐蚀,仍然相对完好。

“淮北舵”的命名反映了其独特性,舵把下方的木条上有四个孔,插入木桩形成三个间隔,以控制舵的不同朝向,原理类似于现代汽车的挡位,但作用是掌握船的方向。超过4米长的舵身,利用杠杆原理,可以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舵工还可以通过抬压舵杆来调节舵面入水的深浅,以适应水位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舵的作用。

此次出土的拖舵不仅证明了其形式和作用,而且对舵的发展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1955年出土的广州东汉陶船模型就带有拖舵,说明这项技术至迟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存在。而文献中关于秦汉时期已有拖舵的记载,进一步证明这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

与此同时,中国的内河船舶操纵技术的先进性,与西洋木帆船使用落后的尾侧拖桨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尾板舵,就是由拖舵演化而来,而正是因为“舵”的发明,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大宗货物才能通过船只运往世界各地,促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淮北市博物馆内展示了这些古船的实物,包括唐代独木舟和“歇艎支江船”,它们均体现了古代造船技术的精湛。独木舟虽然看起来原始,但其实是一种非常坚固且水密性高的船只,且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而“歇艎支江船”则是一种由唐代名宰相刘晏发明的船型,特别适合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运河上运输粮食和食盐,其发现对研究古代船舶具有极高的价值。

总之,通过这一系列报道,我们不仅得以一窥古代中国在运河航运方面的技术创新,也再次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丰富遗产。
1条评分金币+18
xgch 金币 +18 回复认真,加分鼓励 06-1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