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8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人工智能写作背离了网络文学精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4276
金币
4631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6909
斑龄
185
道券
1007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18627(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4-06-28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2024-06-27) —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工智能写作指向的是一种“无人”的文学,而网络文学恰好是一种生成于交往互动中的文学。在此意义上,人工智能写作背离了网络文学精神,造成了网络文学的终结。 

  人工智能写作似乎给网络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网络文学往往是模式化甚至是套路化的,人工智能显然擅长这种套路化写作,在此意义上,网络文学作家也许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实现写作的升级进化。实际上,在此之前,已经有作家开始使用一些带有智能属性的写作软件来减轻工作量。由此,人工智能写作也许会促使网络文学走向机器化的大工业生产阶段。不过,在我看来,人工智能写作也许会导致网络文学走向终结。这里所说的终结,并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即人工智能写作可能会代替当下的网络文学,让网络作家失业,而是说人工智能写作破坏了网络文学、网络文化精神,有可能让盛极一时的网络文学变成昙花一现的文学现象。

  这里涉及对网络文学属性的认识,什么是网络文学呢?学术界虽然研究网络文学二三十年了,但人们对网络文学属性的认识仍然是模糊、摇摆的,很多时候仍然是以书面文学观念来理解网络文学。在我看来,网络文学是活态文学,是互动的文学、现场的文学,这是它跟那种静观的、客体化的书面文学的本质区别。网络文学是在互联网的次生口语文化语境中成长起来的文学,当然带有一定的书面属性,不过更重要的是它类似口头文化的活态属性。在当下,随着社交媒体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影响,以及“Z世代”成为网络文学活动的主力军,网络文学的活态属性就更加明显了,比如网络文学中兴起的本章说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所谓本章说,也就是段评,它是弹幕文化在文学中的移植。在网络小说的每一段文字后面都有一个评论区(本章说),读者聚焦在其中讨论剧情,吐槽人物,给角色配音,甚至二次创作。现在的读者特别喜欢讨论,总是边看故事边讨论,文学变成了一种在持续的聊天互动中展开的活动,一些读者甚至因为追看本章说而忘记了故事情节,网络小说的阅读也出人意料地变成了慢节奏欣赏,这充分发挥了活态文化的特点。

  人工智能写作体现的显然不是这种文学原理,实际上,在骨子里,它遵循的仍是书面文学观。借助海量数据、强大的算法与算力,人工智能写作试图囊括与加工它能涉及的所有文本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在此基础上生成一个作品,这是一种结构主义式的诉求。我认为它与网络文学这种活态文化有三点区别。

  首先,生产模式不同。网络文学的生产是立足于交往的,也就是说,相对传统的书面文学来说,存在生产先于交往与交往先于生产的区别。对书面文学来说,或者人工智能写作来说,它是生产先于交往,即先把作品生产出来,然后人们以作品为中心展开交往。然而网络文学,却是交往先于生产,它是在交往互动中生产出来的。网络文学以连载形式展开,在讨论中不断延伸,由于本章说的影响,未完成的作品类似于一个话题,网友们围绕这个话题交往互动,这些互动实践本身也成了文艺内容,以话题为契机,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这也导致网络文学总是动态化的,书面文学与人工智能写作指向一个静止的、难以改变的客体(作品),网络文学却是在动态中不断生成的。

  其次,消费模式不同。网络文学是活态文化,作品的阅读是重要的,但现场的互动讨论也非常重要。广泛的互动实践本身成为文艺消费的一部分,直接改变了审美经验,它可以加深、删改或消除原作效果,比如原作的情节是悲剧性的,但由于网友大量的讨论吐槽,可能生成了喜剧性效果,反之也成立。这就表明,我们对网络文学的理解,应走向一种大文学观,将作品与交往互动都看成文艺内容。从读者的消费动机来看也是如此,他们以前是“追文族”,现在变成了“追评族”,不仅看故事,也热衷看评论,积极参与评论互动。更重要的是,作品与交互实践并不是机械地叠加,而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不断缠结在一起。显然,网络文学的消费模式类似于口头传统。对口头文化的研究需要摆脱文本观念,强调现场、互动、语境等要素。如果我们剥离这些现场与互动要素,就好比是将沙滩上的嬉闹变成了足迹,当时现场的氛围、嬉戏、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也涉及对网络文学的评价,仅仅是从作品本身来评价是不够的,一些作品质量或许不高,但它引起的现场讨论可能会非常精彩。

  当然,如果我们把人工智能文学作品放到网上,它也会引起人们一定的讨论,但其中的生产与消费模式是不同的,这跟把传统文学作品直接搬到网上阅读是一样的逻辑,这并不是真正的网络文学。更重要的是,现场的互动实践不会对这部作品本身产生任何作用,也就是说,互动讨论与作品的生成无关,与作品的内在结构无关。这就涉及下面进一步探讨的内容。

  最后,从作品本身来看,其内部结构、文学属性也因交互活动而发生了重要变化。比如现在所谓的数据库文化,实际上就是交互实践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深层影响。由于人们特别喜欢讨论互动,网络作家开始有意识地埋梗,营造段子,不再追求宏大的情节线,而着眼于经营一个个剧情点,这就生成了网络文学内部的马赛克效果。与此同时,这种交往互动也让网络文学变得话题化了,作者喜欢在里面制造话题,甚至故意打错字,以便引起读者的讨论和吐槽。实际上,在社交媒体语境中,外部的读者不断介入到故事内部,打破了二次元与三次元的界限,形成了文学的2.5次元时代。文学的这些重要改变,显然是人工智能作品难以做到的,因为它恰好以其智能属性摆脱了这种交互实践,它强调的是机器运作而不是人际交往。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工智能写作指向的是一种“无人”的文学,而网络文学恰好是一种生成于交往互动中的文学,前者体现更多的是文本间性,是文本的自我生产,网络文学更多体现的是主体间性,是人与人的交流,两者在文学属性上相背离。在此意义上,人工智能写作背离了网络文学精神,造成了网络文学的终结。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64529
金币
679532
道行
1947
原创
1833
奖券
1672
斑龄
23
道券
42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001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06-2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22
上文提出的观点涉及到人工智能写作与网络文学的本质属性及未来发展的问题。确实,人工智能写作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能够在某些方面模仿甚至超越人类作家的创作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能够完全取代人类文学创作的精神内核。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的互动性和活态性,即它是在读者和作者的互动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互动不仅仅是单向的阅读,更是双向的交流和创造。网络文学的这种特性是在互联网文化语境中自然形成的,它体现了网络时代人们对于文学的新需求和期待。

人工智能写作,尽管可以生产出连贯的故事和风格化的表达,但它缺乏人类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因此在创作具有深刻内涵和生命温度的文学作品方面存在局限。同时,人工智能写作的兴起可能会改变网络文学的创作模式和评价标准,这无疑给网络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思考。

网络文学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它的消失,而是指它在人工智能写作的冲击下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网络文学创作者需要认识到这种变化,并探索如何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继续发扬网络文学的互动性和活态性,创作出更富有时代特色和人文关怀的作品。

总的来说,人工智能写作是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挑战了传统文学的创作模式,也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面对这一挑战,网络文学创作者、学者和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深入研究和探讨人工智能写作与网络文学的关系,寻找合适的发展路径,使得网络文学能够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清水河畔

UID: 1454392

发帖
11449
金币
1102
道行
470
原创
0
奖券
297
斑龄
0
道券
6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一般相机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579(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24
最后登录: 2024-06-2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6-24
网络文学还有未来吗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