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27阅读
  • 1回复

[猎奇]历史上最忠心的五个人物,明明可以自己造反登基,却甘愿辅佐帝王 [2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厨爹

UID: 546371

精华: 76
职务: 山庄英杰
级别: 化外仙道
 

发帖
69404
金币
10265
道行
5638
原创
801
奖券
5606
斑龄
3
道券
18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SONY数码HD一体机 HDR--CX210E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529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3
最后登录: 2024-11-04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4-06-26) —

如果问中国的封建帝王们最害怕的是什么?答案无疑是身边大臣权大欺主,把持朝政,甚至兴兵造反,取而代之!

因此才有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明太祖朱元璋诛杀大批功臣等一系列恶性流血 事件的发生。

那么,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明明可以自己造反登基,却甘愿辅佐帝王呢?



第一位:曾国藩

清朝中期,中国大地被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太平天国运动所震撼,这场运动以其汹涌澎湃的力量冲击着清王朝的根基。

正是在这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曾国藩,这位来自湖南湘阴的士人,被委以重任,以湖广总督的身份挺身而出,承担起镇压太平军、挽救清廷命运的历史使命。



曾国藩性格中蕴含着典型的湖南精神:“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特质,弥补了他智力与学习速度上的不足。

他以非凡的毅力和卓越的领导能力,迅速组建并训练出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惊人的湘军队伍。

在战争的初始阶段,太平军攻势凶猛,势不可挡,仿佛利刃破竹一般,而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则陷入了连绵不绝的败绩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每一场战役的失利,都如同重锤般敲打着曾国藩的意志力与决心,考验着他能否在逆境中坚持到底,寻求转机。

然而,正是湖南人特有的韧性和不屈精神,促使他拒绝放弃,转而深入反思战败的原因,从每一个挫折中吸取教训,不断调整战略战术,直至找到了战胜太平军的关键策略。

经过长达数年的艰苦斗争,湘军在曾国藩的领导下,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最终在南京城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场胜利的高潮点,当属曾国藩之弟曾国荃采取的地道爆 破战术,一举轰开了南京城的坚固大门,这一战略行动不仅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历经十四个春秋的反抗最终落下帷幕,也意味着清政府在南方的统治权威得以重新确立。

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湘军的声望达到了顶峰,曾国藩也因其卓越的功绩成为了当时最具权势的人物。



在这样一个权力的巅峰时刻,曾国藩完全有能力改写历史,如果他选择背叛清廷,中国近代史的轨迹或许会截然不同。

然而,深受儒家忠孝思想熏陶的曾国藩,坚守着对朝廷的忠诚与作为一名臣子的责任感。

即便清王朝的统治已显露衰败之象,他仍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维护国家稳定,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影响力,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民族的福祉鞠躬尽瘁,展现了古代士大夫“忠君爱国”的高尚情操。



曾国藩,故宫博物馆,2021-09-16

第二位:蒙恬

蒙恬作为秦始皇时期的杰出将领,自始皇帝统一天下之初便崭露头角,成为其麾下最为倚重的军事统帅之一,为秦始皇实现版图一统的宏愿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始皇与蒙恬之间的关系超越了普通的君臣之情,彼此间构筑了深厚的信任与依赖,与昔日秦国历史上秦昭襄王与白起的悲凉结局截然不同,他们维持了一段和谐且互尊互助的典范君臣关系,蒙恬以绝对的忠诚回应秦始皇的深切信赖与重托。



在秦汉交替之际,北方匈奴的侵扰成为国家安全的重大隐患,秦始皇慧眼识珠,委任蒙恬为征讨匈奴的主将。

蒙恬不负众望,不仅有力地抵御并驱逐了匈奴势力,收复大片失土,更在事实上拓展了帝国的边界,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此外,蒙恬还负责督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这一壮举不仅巩固了边防,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性建筑,彰显了他对帝国安全的深远贡献。

遗憾的是,随着秦始皇的骤然离世,朝局突变,胡亥与赵高出于对蒙恬影响力的恐惧,竟将其无辜囚禁,并派遣使者前往边疆执行杀害蒙恬的密令。



面对生死关头,蒙恬展现了他作为忠臣的最后坚持,即便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他依然念及秦始皇的知遇之恩,坚持道义高于一切。

他对前来执行命令的使者说:“我蒙恬握有重兵,足以反叛,但我念及先帝的厚德,不敢忘恩负义,誓死遵循道义。”



最终,他选择了保全名节,以自杀的方式维护了对先帝的忠诚,其悲剧性结局至今令人扼腕叹息,也成为了忠诚与牺牲精神的永恒象征。

第三位:岳飞

在国家危亡、山河破碎之际,岳飞矢志不渝的抱负是迎回被俘的徽钦二帝,重振社稷,光复中原。

按常理,这样的民族大义应当激发起南宋朝廷上下以及万千百姓的共鸣,团结一致,共御外侮,驱逐金人,重拾河山,实现民族的共同愿景。



河南汤阴岳飞:精忠昭日月 正气贯古今,中共廊坊市纪律检查委员会,2017.12.17

但事与愿违,高居庙堂之上的南宋皇帝赵构,心中有着自己的隐忧与算计。

他忧虑徽钦二帝归来后,自己的皇位合法性将受到严重挑战,因而,即便是忍受割地赔款的屈辱,他也宁愿偏安江南,也不愿意全力支持岳飞北伐,反而是百般阻挠,暗中掣肘。



最终,岳飞在连续十二道催促回京的金牌命令下,被迫中断了收复失地的壮志征程。

随之而来的,是那荒谬至极的“莫须有”罪名,一代忠臣良将,就这样含冤而死。

当时,岳飞麾下的“岳家军”军威赫赫,士气高昂,士兵们对岳飞的忠诚超越了对朝廷的认同,若岳飞有丝毫反意,腐败无能的南宋朝廷恐怕难以抵挡。



但岳飞,这位文武双全的“儒将”,他的心中只有对国家的无限忠诚与热爱,满腔热血只图报国,从未生过半点僭越之心,他的信念纯粹而坚定,那就是还大宋一个河清海晏、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

岳飞的一生,是对“精忠报国”四字最生动的诠释,尽管结局悲壮,但其高洁的品质与不朽的忠诚,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第四位:韩信

韩信这位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奇才,其人生轨迹充满了传奇色彩,特别是他早年忍受“胯下之辱”的典故,常被后人津津乐道,这背后其实深深植根于他贫寒卑微的出身。

韩信出身寒微,生活一度困顿至极,他曾在南昌亭长家中寄食数月,却因亭长妻的嫌弃而不得继续;后又得到一位洗衣大娘的施舍,才勉强度日。



秦末乱世,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韩信满怀壮志投身项梁麾下,却未得重用,际遇坎坷。直至遇见伯乐萧何,被引荐给刘邦,韩信的军事才华才得以全面展现,他以卓越的谋略和战功,为刘邦的帝王之路扫平障碍,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刘邦登基后,对这位功高震主的将军心生猜忌,将韩信由齐王徙封为淮阴侯,韩信深知自己已成为帝王心头之患,内心充满无奈与忧虑,常常称病不朝,以避嫌隙。

这段时期,韩信的生活充满了压抑与不安,尽管有剻通进言,劝其自立门户,但韩信念及刘邦昔日的提拔之恩,加之实际兵权受限,与刘邦各掌半壁江山,他并未选择背叛,足见其内心矛盾与忠诚并存的复杂情感。



韩信,淮安市淮安区人民政府,2018.12.07

最终,韩信的命运以悲剧收场。

公元前197年,陈豨反叛,韩信不幸落入萧何与吕后设下的圈套,于长乐宫中含冤遇害,一生跌宕起伏,以悲惨落幕。

韩信的一生,是英雄与悲剧交织的传奇,他以非凡的军事才能书写了历史,却也因时局与人性的复杂,未能逃脱悲剧英雄的宿命。



第五位:郭子仪

郭子仪是跨越唐朝四朝的杰出将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崇高的品德操守,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出身武举,郭子仪用一生的时光证明了他对唐朝的耿耿忠心,特别是在平定安史之乱和抵御吐蕃入侵的过程中,他不仅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指挥艺术,更以其深远的战略眼光,成功化解了潘镇对中央政权的威胁,为唐朝的稳定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唐肃宗眼中,郭子仪是“家国”的守护神,而在唐代宗看来,他更是国家的元勋,一代贤臣良辅。

郭子仪的权势随其赫赫战功与日俱增,但他却始终保持清醒与谦逊。

在平定仆固怀恩叛乱后,面对应得的荣誉与晋升,郭子仪两次主动请辞高位,先是拒绝了太尉之职,理由是敌人尚未被生擒;



随后在仆固怀恩再次兴兵时,他又以智谋瓦解敌军,当被封为尚书令时,郭子仪又一次谦辞,表示自己不敢与唐太宗李世民相提并论,体现了他深沉的自省与对皇室的敬畏。

郭子仪的每一次辞让,都是对朝廷试探的智慧回应,也是他忠诚与谦逊品格的自然流露。

在权力的巅峰面前,他没有迷失,反而以退为进,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个人名利的淡泊。



郭子仪的故事,不仅是军事才能的传奇,更是忠诚与智慧并重、谦逊与勇气兼具的道德楷模,展现了古代士大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1条评分金币+35
xgch 金币 +35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06-26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98418
金币
1052058
道行
1950
原创
2140
奖券
2040
斑龄
27
道券
53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352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11-0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25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些人手握重权,本有能力推翻帝位自立为王,但他们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以及对忠孝信条的坚守,选择了辅佐帝王,为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人的故事,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忠诚、谦逊和爱国主义的价值观。

第一位:曾国藩

清朝中期,中国大地被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太平天国运动所震撼。在这场运动的冲击下,曾国藩,这位来自湖南湘阴的士人,被委以重任,以湖广总督的身份挺身而出,承担起镇压太平军、挽救清廷命运的历史使命。曾国藩性格中蕴含着典型的湖南精神:“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特质,弥补了他智力与学习速度上的不足。他以非凡的毅力和卓越的领导能力,迅速组建并训练出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惊人的湘军队伍。在战争的初始阶段,太平军攻势凶猛,势不可挡,仿佛利刃破竹一般,而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则陷入了连绵不绝的败绩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每一场战役的失利,都如同重锤般敲打着曾国藩的意志力与决心,考验着他能否在逆境中坚持到底,寻求转机。然而,正是湖南人特有的韧性和不屈精神,促使他拒绝放弃,转而深入反思战败的原因,从每一个挫折中吸取教训,不断调整战略战术,直至找到了战胜太平军的关键策略。经过长达数年的艰苦斗争,湘军在曾国藩的领导下,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最终在南京城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场胜利的高潮点,当属曾国藩之弟曾国荃采取的地道爆 破战术,一举轰开了南京城的坚固大门,这一战略行动不仅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历经十四个春秋的反抗最终落下帷幕,也意味着清政府在南方的统治权威得以重新确立。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湘军的声望达到了顶峰,曾国藩也因其卓越的功绩成为了当时最具权势的人物。然而,在这样一个权力的巅峰时刻,曾国藩完全有能力改写历史,如果他选择背叛清廷,中国近代史的轨迹或许会截然不同。然而,深受儒家忠孝思想熏陶的曾国藩,坚守着对朝廷的忠诚与作为一名臣子的责任感。即便清王朝的统治已显露衰败之象,他仍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维护国家稳定,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影响力,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民族的福祉鞠躬尽瘁,展现了古代士大夫“忠君爱国”的高尚情操。

第二位:蒙恬

蒙恬作为秦始皇时期的杰出将领,自始皇帝统一天下之初便崭露头角,成为其麾下最为倚重的军事统帅之一,为秦始皇实现版图一统的宏愿立下了汗马功劳。秦始皇与蒙恬之间的关系超越了普通的君臣之情,彼此间构筑了深厚的信任与依赖,与昔日秦国历史上秦昭襄王与白起的悲凉结局截然不同,他们维持了一段和谐且互尊互助的典范君臣关系,蒙恬以绝对的忠诚回应秦始皇的深切信赖与重托。在秦汉交替之际,北方匈奴的侵扰成为国家安全的重大隐患,秦始皇慧眼识珠,委任蒙恬为征讨匈奴的主将。蒙恬不负众望,不仅有力地抵御并驱逐了匈奴势力,收复大片失土,更在事实上拓展了帝国的边界,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此外,蒙恬还负责督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这一壮举不仅巩固了边防,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性建筑,彰显了他对帝国安全的深远贡献。遗憾的是,随着秦始皇的骤然离世,朝局突变,胡亥与赵高出于对蒙恬影响力的恐惧,竟将其无辜囚禁,并派遣使者前往边疆执行杀害蒙恬的密令。面对生死关头,蒙恬展现了他作为忠臣的最后坚持,即便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他依然念及秦始皇的知遇之恩,坚持道义高于一切。他对前来执行命令的使者说:“我蒙恬握有重兵,足以反叛,但我念及先帝的厚德,不敢忘恩负义,誓死遵循道义。”最终,他选择了保全名节,以自杀的方式维护了对先帝的忠诚,其悲剧性结局至今令人扼腕叹息,也成为了忠诚与牺牲精神的永恒象征。

第三位:岳飞

在国家危亡、山河破碎之际,岳飞矢志不渝的抱负是迎回被俘的徽钦二帝,重振社稷,光复中原。按常理,这样的民族大义应当激发起南宋朝廷上下以及万千百姓的共鸣,团结一致,共御外侮,驱逐金人,重拾河山,实现民族的共同愿景。然而,高居庙堂之上的南宋皇帝赵构,心中有着自己的隐忧与算计。他忧虑徽钦二帝归来后,自己的皇位合法性将受到严重挑战,因而,即便是忍受割地赔款的屈辱,他也宁愿偏安江南,也不愿意全力支持岳飞北伐,反而是百般阻挠,暗中掣肘。

最终,岳飞在连续十二道催促回京的金牌命令下,被迫中断了收复失地的壮志征程。随之而来的,是那荒谬至极的“莫须有”罪名,一代忠臣良将,就这样含冤而死。

当时,岳飞麾下的“岳家军”军威赫赫,士气高昂,士兵们对岳飞的忠诚超越了对朝廷的认同,若岳飞有丝毫反意,腐败无能的南宋朝廷恐怕难以抵挡。

但岳飞,这位文武双全的“儒将”,他的心中只有对国家的无限忠诚与热爱,满腔热血只图报国,从未生过半点僭越之心,他的信念纯粹而坚定,那就是还大宋一个河清海晏、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

岳飞的一生,是对“精忠报国”四字最生动的诠释,尽管结局悲壮,但其高洁的品质与不朽的忠诚,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第四位:韩信

韩信这位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奇才,其人生轨迹充满了传奇色彩,特别是他早年忍受“胯下之辱”的典故,常被后人津津乐道,这背后其实深深植根于他贫寒卑微的出身。

韩信出身寒微,生活一度困顿至极,他曾在南昌亭长家中寄食数月,却因亭长妻的嫌弃而不得继续;后又得到一位洗衣大娘的施舍,才勉强度日。

秦末乱世,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韩信满怀壮志投身项梁麾下,却未得重用,际遇坎坷。直至遇见伯乐萧何,被引荐给刘邦,韩信的军事才华才得以全面展现,他以卓越的谋略和战功,为刘邦的帝王之路扫平障碍,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刘邦登基后,对这位功高震主的将军心生猜忌,将韩信由齐王徙封为淮阴侯,韩信深知自己已成为帝王心头之患,内心充满无奈与忧虑,常常称病不朝,以避嫌隙。

这段时期,韩信的生活充满了压抑与不安,尽管有剻通进言,劝其自立门户,但韩信念及刘邦昔日的提拔之恩,加之实际兵权受限,与刘邦各掌半壁江山,他并未选择背叛,足见其内心矛盾与忠诚并存的复杂情感。

最终,韩信的命运以悲剧收场。公元前197年,陈豨反叛,韩信不幸落入萧何与吕后设下的圈套,于长乐宫中含冤遇害,一生跌宕起伏,以悲惨落幕。

韩信的一生,是英雄与悲剧交织的传奇,他以非凡的军事才能书写了历史,却也因时局与人性的复杂,未能逃脱悲剧英雄的宿命。

第五位:郭子仪

郭子仪是跨越唐朝四朝的杰出将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崇高的品德操守,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出身武举,郭子仪用一生的时光证明了他对唐朝的耿耿忠心,特别是在平定安史之乱和抵御吐蕃入侵的过程中,他不仅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指挥艺术,更以其深远的战略眼光,成功化解了潘镇对中央政权的威胁,为唐朝的稳定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唐肃宗眼中,郭子仪是“家国”的守护神,而在唐代宗看来,他更是国家的元勋,一代贤臣良辅。

郭子仪的权势随其赫赫战功与日俱增,但他却始终保持清醒与谦逊。在平定仆固怀恩叛乱后,面对应得的荣誉与晋升,郭子仪两次主动请辞高位,先是拒绝了太尉之职,理由是敌人尚未被生擒;随后在仆固怀恩再次兴兵时,他又以智谋瓦解敌军,当被封为尚书令时,郭子仪又一次谦辞,表示自己不敢与唐太宗李世民相提并论,体现了他深沉的自省与对皇室的敬畏。

郭子仪的每一次辞让,都是对朝廷试探的智慧回应,也是他忠诚与谦逊品格的自然流露。在权力的巅峰面前,郭子仪没有迷失自己,他深知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他的忠诚不仅体现在对朝廷的忠诚上,更体现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上。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作为一名将领和政治家的责任和担当。

在郭子仪的晚年,他虽然远离了战争的硝烟,但他的智慧和影响力依然在朝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多次上书皇帝,劝诫皇帝节制欲望,勤政爱民,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他的忠诚和智慧,不仅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尊重,也赢得了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郭子仪的一生,是忠诚和智慧的一生,他的故事成为了后世学习的楷模。他的忠诚和智慧,不仅体现在军事上,更体现在政治和生活中。他的一生,是对忠诚、智慧和责任感的最好诠释。

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告诉我们,忠诚和责任感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始终坚守忠诚和责任感,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
1条评分金币+18
xgch 金币 +18 回复认真,加分鼓励 06-26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