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9阅读
  • 1回复

[数码讨论]传统戏曲应充分利用数字科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139
金币
1849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275
斑龄
190
道券
1012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016(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4-11-21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2024-11-06) —
作为一名昆曲演员,近年来我愈发深切地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与网络的广泛覆盖,为戏曲艺术披上了一层璀璨的现代光芒,使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风貌。从线上直播带来的沉浸式观赏体验,到新媒体平台上丰富多彩的二次创作与演绎,再到借助声光电技术与AI创新实现的舞台互动探索,戏曲艺术与数字技术的紧密融合,不仅推动了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的不断创新,更为戏曲舞台增添了新的视觉享受,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并爱上戏曲这门传统艺术,古老的戏曲剧目也因此焕发新生。

  当迅猛发展的数字科技被戏曲利用,最先带来的是戏曲观众数量的爆炸式增长。互联网的普及使戏曲得以突破时间和地域限制,借助网络直播、视频分享平台等媒介,轻松跨越千山万水,触达全国乃至全球观众。这一转变不仅极大地拓宽了戏曲的传播范围,还吸引了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群体,从而显著扩大了戏曲的影响力。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网络了解戏曲、爱上戏曲。在短视频、直播平台上,很多戏曲演员粉丝数达百万级别。更有热心戏迷自发上传戏曲表演视频,如我主演的昆曲《牡丹亭》,其播放量已突破百万。网络平台让“圈外人”领略了最原汁原味的戏曲,许多未曾接触过戏曲的年轻人赞叹传统艺术之美,而资深戏迷则能在此深入品味戏曲的唱腔与表演艺术。无论观众的兴趣点在哪里,戏曲艺术能够突破界限,深入大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生活,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新起点。试想,一座大型剧院满座不过两千余人,而一段百万播放量的戏曲视频,通过数字网络辐射的人数相当于500座大型剧院的观众体量。如此庞大的观众基础与流量,无疑为我们的戏曲艺术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使其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庞大的观众体量下,大数据能够带来直观的、即时的反馈,启发戏曲艺术创作。无论是直播还是视频,后台都可以详细记录统计数据,如完播率、点赞数、收藏数、评论数和转发数等,甚至观众群体的年龄、地域分布等信息也一目了然。大数据还能通过弹幕等形式,实时捕捉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的情感反应,了解他们对剧情发展、角色塑造、音乐唱腔等方面的即时评价。以往,在剧场中观剧时,即使观众不喜欢表演,出于剧场礼仪和朋友情谊的考虑,他们往往不好意思中途离场,剧终后仍会热烈鼓掌。因此,演员在剧场得到的反馈很大程度上经过了美化。而在网上,无论你是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还是业余票友,观众一旦对表演有意见,便会在评论区直抒胸臆,甚至毫不留情地关闭视频。某种程度上而言,大数据的统计结果不留一点儿情面,但正因如此,我们的创作可以收获更加真实的反馈,这些不留情面的反馈,虽严苛却对创作十分宝贵。

  除此之外,互联网大数据还能通过对观众的历史观看记录、社交媒体互动等进行深入分析,挖掘观众的审美偏好,直观地呈现出他们的喜好与期待,这有助于戏曲创作者和表演者更加准确把握观众的兴趣和市场动向,从而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吸引力的作品。具体而言,大数据能够通过弹幕等形式实时捕捉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的情感反应,了解他们对剧情发展、角色塑造、音乐唱腔等方面的即时评价。例如,有些评论会提到仪态和动作非常贴合角色,那么演员就需要保持下去;有些观众会认为表演少了几分韵味,这就需要我们有所反思,是否与当天表演状态不佳有关,以及如何通过动作神韵去丰富情感表达,或增加表演的“留白”,以获得观众认可。

  在数字科技的推动下,网络上技术与艺术实现了深度融合。互动弹幕让观众得以参与视频,他们发送的弹幕直接显示在屏幕上,成了作品创作的一部分;戏迷们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对我们的作品进行画质提升、音质优化、混剪创作等。许多粉丝还会在视频平台上发布多种类型的二次创作作品,比如将昆曲演员的表演混剪,并配以流行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这使得戏曲艺术对广大观众而言更加亲近易懂,有时看到精彩的剪辑,我也不禁连连赞叹。还有些视频添加了唱词解析字幕,被网友们戏称为“扫盲”片,这样年轻人不会因入门太难而感受不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甚至他们还会分享自己对某个词句的理解,形成了和谐的观赏与交流氛围。如果说我们演员的舞台表演属于二度创作,那么我认为网络戏曲观众的这些创作完全可以称之为三度创作。这些网络戏曲作品打破了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界限,使这门艺术更加多元化,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戏曲的表现形式,也使其更贴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除了戏曲在网络上的展示,数字科技还催生了一些不同于传统舞台艺术的新型戏曲艺术形态。借助VR、AR、AI、动作捕捉等技术,许多充满科技感、现代感的戏曲作品应运而生。在我演出的昆曲《1699·桃花扇》中,高科技的舞美灯光设计已能营造出水波荡漾的视觉效果,生动再现了秦淮河畔波光粼粼的景象。数字技术还能帮助我们重塑戏曲人物形象,例如,技术人员通过AI技术提取昆曲大师俞振飞先生录音中的声音特征,模拟他的音色和唱腔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此外,AI还修复了许多经典戏曲剧目,呈现出高清的传世佳作,让观众能在老一辈艺术家细腻的表演中领略传统戏曲的魅力。

  十八年前,创新的《1699·桃花扇》吸引了一大批从未接触过昆曲的观众走进剧场,无数观众在领略昆曲魅力后,被传统戏曲文化深深吸引。对于艺术而言,创新是永恒的生存法则,数字科技无疑为戏曲创新提供了强劲的助力。如今,戏曲人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观众带来戏曲的“焕新”体验。

  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享受数字技术为戏曲带来的益处的同时,我们也应坚定不移地守护艺术的纯粹与根本。对于戏曲演员来说,扎实掌握四功五法、唱念做打等基本功是立足之本。即便互联网浪潮让传统戏曲获得了空前的关注与流量,演员们也应不忘初心,持续提升演技,精准捕捉角色情感,将戏曲功底视为艺术的生命线。而对于舞台美术及其他创作者来说,在利用科技手段为传统戏曲注入新活力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敬畏之心,不轻易改变戏曲表演固有的程式化与写意精髓。唯有如此,才是吸引观众真正热爱戏曲的“王道”。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02621
金币
1091807
道行
1951
原创
2155
奖券
2124
斑龄
28
道券
5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459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11-2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0-09
  您作为昆曲演员的体验和观点非常深刻,确实,科技和网络的结合为戏曲艺术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形式。以下是对您观点的总结和一些补充:

   科技和网络对戏曲艺术的影响:

  1. 观众数量的增长:互联网让戏曲艺术跨越地域限制,触及全球观众。

  2. 戏曲艺术的普及:网络直播和视频分享平台让戏曲更容易被年轻人接触和欣赏。

  3. 即时反馈:大数据和弹幕等技术手段让演员和创作者能够实时获取观众反馈。

  4. 艺术创新:数字技术如VR、AR、AI等为戏曲艺术提供了全新的表现形式。

  5. 二次创作:观众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二次创作,为戏曲艺术的传播和创新提供了新途径。

   戏曲艺术在数字时代的机遇:

  1. 扩大影响力:戏曲通过网络触及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2. 增加互动性:弹幕和社交媒体互动让观众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3. 丰富表现形式:数字技术为戏曲提供了更多创新的可能性。

  4. 培养新观众:通过网络平台的传播,戏曲吸引了许多新粉丝。

   戏曲艺术在数字时代的挑战:

  1. 保持艺术纯粹性:在利用科技手段的同时,需要保持戏曲艺术的传统精髓。

  2. 提升演员技能:戏曲演员需要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适应新的表演形式。

  3. 平衡创新与传承:在创新的同时,需要尊重和保留戏曲的传统元素。

  4. 管理观众预期:随着观众审美的多样化,戏曲创作者需要平衡不同观众的期待。

   对戏曲艺术的建议:

  1. 利用数字技术: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来创新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

  2. 加强艺术教育: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加强戏曲艺术的普及和教育。

  3. 保护传统艺术:在创新的同时,注重保护和传承戏曲的传统艺术形式。

  4. 建立观众社区:通过网络平台建立戏曲观众社区,促进观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5. 注重版权保护:随着戏曲作品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需要加强版权保护和管理。

  戏曲艺术与数字科技的结合,为戏曲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创新中保持戏曲艺术的传统精髓,是戏曲艺术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