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去世,她的葬礼是一场规模宏大、规格极高的皇家葬礼。以下是根据时任荷兰阿姆斯特丹《电讯报》驻北京记者Henri Borel的记载,对慈禧葬礼的详细描述:
  葬礼当天
  - 天气与环境:葬礼举行的那一天是个充满阴霾的冬日。
  - 灵柩目的地:慈禧太后的灵柩将从北京的紫禁城被抬送至距城有100多公里远的东陵。
  送葬队伍
  - 最前端:一队身着新式军装、手拿长矛的骑兵,装束齐整,举止得体。
  - 紧随其后:一列排着纵队、手牵马匹的仆役。
  - 灵柩抬行者:几百名身穿猩红色绸缎衣服、帽上插着黄色羽毛的仆役,他们轮换着抬行慈禧的灵柩。
  护卫队伍
  - 护卫骑兵:在灵柩后方承担护卫的有两队骑兵:
  - 一队骑兵手拿飘扬着红色长条旗的长矛。
  - 另一队骑兵手持长枪,身穿镶上了红边的灰色军衣。
  - 后续队伍:行进在护卫骑兵之后的,是一排排穿着红衣服的仆役,他们举着绿、红、紫、黄等各种颜色的旌旗和低垂的绸缎条幅。
  葬礼规模
  - 送葬队伍长度:送葬队伍非常庞大,绵延数公里。
  - 参与者:包括大量的官员、仆役、骑兵以及许多外国使节和记者。
  特殊安排
  - 观看葬礼:北京民众需要持票才能观看慈禧太后的葬礼,沿途老百姓必须避让。
  - 灵柩运输:慈禧太后的灵柩从紫禁城抬出后,送到火车站后,由火车运到清东陵。
  陵墓与陪葬品
  - 陵墓位置:慈禧太后的陵墓位于河北省遵化的清东陵。
  - 陪葬品:灵柩内放置了大量的珍宝,包括珍珠、宝石、玉器等,价值连城。
  历史背景
  - 慈禧的地位:慈禧太后是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她的葬礼规格极高,甚至超过了皇帝的葬礼。
  - 历史意义:慈禧的葬礼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追忆,也是对整个清朝乃至中国历史的深刻反思。
  这场葬礼展示了慈禧太后的权力和地位,同时也反映了清朝晚期的奢华与腐朽。慈禧的葬礼成为了历史的一个重要符号,至今仍被人们所铭记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