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的这个春节,可以算是中国人工智能从小众走向全民的元年。
国产大模型DeepSeek犹如一枚深水炸弹,将全球AI行业搅得天翻地覆。微软、英伟达等巨头连夜调整战略,拆解这个名不经传的中国大模型。
而中国老百姓们则找到了自己的电子“哆啦A梦”:问啥会啥,百依百顺,关键还免费!就是时不时蹦出的“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让人抓耳挠腮。

毫无疑问,站在2025年的岔路口,无论是之于个体还是企业,甚至是国家,AI都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生存题。
当OpenAI的Agent能在一分钟内生成人类需要数十小时才能完成的报告,当DeepSeek以7%的成本训练出对标GPT-4的模型,这场革命早已不是“效率优化”,而是一场对商业底层逻辑的彻底重构。
正如《失控》作者凯文·凯利预言:“未来属于那些懂得与机器协作的人。”
AI正在杀死公司,催生“超级个体”
如今,“超级个体”正在全球蔓延。
麦肯锡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自由职业者收入增速将是传统岗位的3倍,而中国“一人公司”的注册量则同比暴涨217%。
美国网红卡琳·玛乔丽用AI分身实现每分钟1美元的付费聊天,首周就收入7.16万美元。

日本作家Rootport与Midjourney合作的AI漫画《赛博朋克桃太郎》,上市三天冲上亚马逊畅销榜。
在就业重压之下,有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因为年龄、性别、职场“宫斗”被企业关闭了一扇门,但AI却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
这扇窗就是成为「超级个体」。
“超级个体”是近几年兴起的一个词,大体指以个体为中心的经营商户,但其经营效率远超传统组织。
比如带货主播、博主、撰稿人、设计师、老师、心理咨询师等等。他们都有自己的小团队或者迷你公司。
至于收入,不能说每个自由职业者都赚得盆满钵满,但也确实不比大部分打工人差。
本质上,“超级个体”之所以能爆发,背后倚靠的正是成熟的互联网生态,以及汹涌澎湃的AI浪潮。
即便没有了组织的庇护,单一个体可也以具备杠杆效应,凭借独特的能力或服务,撬动更高的收入和更大的舞台。

如果说规模是工业时代的墓志铭,那么毛利则是AI时代的通行证。
以知识付费领域为例,最新的打法已经变成在短视频平台用1元体验课引流,然后私域转化98元、198元、1980元……的付费课程。
某教育博主就用AI克隆分身同时运营10个垂类账号进行引流,私域转化率直接翻了3倍。
当Midjourney设计师单月产出500张商用插画,当AI财务系统处理单据效率提升90%,传统企业的“人海战术”正在沦为成本包袱。
而这种颠覆的背后正是职场逻辑的根本逆转:人类的核心价值正从“执行力”转向“提问力” 。
AI固然是天才的模仿者,但人类才是灵魂的雕刻师。能否跟AI高效合作,正在成为区分一个人工作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沃顿商学院研究显示,依赖AI完成基础工作的员工,5年内淘汰风险超70%。而那些懂得向AI提出精准指令的人,正在成为新物种。
AI正在重构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
那正在搬砖的我们,要干到65岁的我们,是不是真的就会在几年之内被AI取而代之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看这场由AI掀起的工作革命到底可怕在哪? 它同时摧毁了旧秩序的四根支柱,继而又在废墟上重建新规则。
第一根崩塌的柱子就是成本逻辑。
传统大模型单次训练成本超1亿美元的时代正在终结。DeepSeek通过强化学习+模型蒸馏技术,将训练成本压至行业均值的7%。
以前大厂靠资金碾压小玩家,现在AI真正让技术实现了平权。
第二根柱子是组织形态。
字节跳动的UI-TARS模型正在重新定义“团队”——这个拥有70亿参数的AI助手,能跨平台完成视觉理解、操作规划和执行,让5人小团队干出50人的活。

更激进的还得是特斯拉:马斯克宣布3年内AI将接管所有标准化认知工作。而微软的供应链系统则已经能自主预测需求、调度物流,将风险响应时间压缩至15分钟。
如今,企业正在裂变为两极:腾讯云建成“AI模型超市”,上架超200个行业模型;义乌小商品城的3人团队,用AI工具矩阵完成过去30人的跨境运营。
第三根柱子是效率定义。
OpenAI的Deep Research工具生成报告速度已超人类50倍,但真正可怕的是:AI开始拥有“慢思考”能力 。
在医疗领域,AI通过多模态数据分析提供超越人类经验的诊断建议;在制造业,AI驱动的“零缺陷生产线”让质检效率提升90%。
连硅谷风投教父彼得·蒂尔都在感叹:“我们正在见证人机关系从主仆到伴侣的转变。”
而最后一根崩塌的柱子就是职场安全感。
从互联网大厂到行业上市公司,再到私营民企,“人员优化”和“降本增效”已经成为了主旋律。
裁员,不仅意味着“2个人,领3个人的工资,干6个人的活”,更是业务收缩的表现。

对于大部分行业来说,大肆扩张、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精耕细作的存量时代,才是现在和将来的进行时。
换句话说,大部分打工人能得到的offer,能赚到的钱,都在减少。焦虑注定将成为这个时代底色。
我们想让AI为我们服务,却没成想,AI直接抢了我们本就不多的饭碗。
正如《未来简史》作者赫拉利尖锐地指出:“当AI比人类更懂人类,我们靠什么证明自身价值?”
无法成为超级个体的我们,没有buff叠加的普通人,难道就真的只剩下拼死考公这一条路可走了吗?(如果你还没超过35岁的话)
未来职场生存指南:成为“AI原生人”
在这场没有退路的进化竞赛中,幸存者都在践行三条铁律。
第一条是“技能升维” 。
如今,“人机杂交”的软实力正在重构职场竞争力。
我此前供稿的一家4A广告公司现在就要求员工必须通过“AI翻译”的技能考核:即将创意需求转化为机器可理解的精准指令。
毕竟,AI三分钟就能生成五版PPT,而你要做的就是调教AI,与它一起共创,让提案通过率day day up。

第二条是“轻资产生存” 。
未来没有小生意,只有小生态。
我的一个前同事,她目前就职的MCN正在做一件事,用数字人引流。
通过AI工具,他们做了6个不同人设的虚拟博主:知性读书博主、毒舌美妆达人、治愈系情感导师……对标不同的目标受众,试探不同流量池的水温,再引流到私域。
而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毕竟数字人不会累,也没情绪。只要有一台内存好、不宕机的电脑,甚至是手机,它们就可以一直工作。
这种模式的核心正是在于:用AI建立“个人数据资产库”,让1份时间通过N个分身裂变价值。
第三条是“占领人类特权区” 。
当AI接管标准化工作,人类的真正战场将转向三个领域:创意、情感、以及战略判断。
顶流网红虽然用AI分身矩阵运营账号,但每条视频的“灵魂文案”仍亲自操刀;私募基金经理虽然借助AI分析海量数据,但最终决策必须听从“心跳的声音”。
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早就说了:“理性决策本质上是情感过程的产物。”
要么进化,要么消失
未来年的职场图景似乎已初现端倪:AI接管标准化工作,人类聚焦创新与情感价值。
正如OpenAI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所言:“恐惧AI的人终将被淘汰,驾驭AI的人将定义新时代。”
当DeepSeek的开源生态让AI工具唾手可得,当微软Copilot成为职场新“标配”,拒绝进化的人,终将成为数字洪流中的沉默成本。
而那些在废墟上重生的“超级个体”,正用行动诠释着《人类简史》的预言:“真正的革命不是机器取代人类,而是人类重新定义自己。”
因为这场革命没有幸存者,只有进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