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9阅读
  • 2回复

[数码讨论]新传播形态不利于戏曲可持续发展[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8626
金币
6194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591
斑龄
194
道券
1053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1206(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3-31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2025-03-31) —
          

四川阆中的皮影戏艺人在练习表演技巧。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戏曲院团和戏曲从业者入驻新媒体平台,利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传播戏曲文化,使古老的戏曲艺术搭乘上互联网的快车,有些还意外地成为戏曲传播的流量先锋。然而,这是否标志着戏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繁荣发展阶段呢?我认为,尽管新传播形态在短期内可能提升人们对戏曲的关注度,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戏曲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其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新传播形态的碎片化特征破坏了戏曲艺术的完整性。王国维提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指出了中国戏曲的本体特征,它以表演艺术为核心,融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为一体,是高度综合的艺术,各类艺术在戏曲这个整体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融、和谐共生的,从任一角度来欣赏戏曲都不能认识其全貌。不论时代怎样变迁,戏曲的综合性与整体性都不容破坏,这是它得以延续生命活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它与其他戏剧形式的区别所在。
  新媒体时代,戏曲的碎片化传播正在成为一种常态,这与戏曲的本体特征是背道而驰的。如果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戏曲的碎片化传播早已有之。譬如,中国戏曲历来有演出折子戏的传统,折子戏是从全本戏中择取的精彩片段,它不仅具有相对完整的剧情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能够展示演员的表演技巧,更是凝聚了一个剧种的精华,所以折子戏在古代也叫“摘锦”。又如,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戏曲节目也会播放演出片段或唱段,观众之所以对其津津乐道,同样是因为它们比较完整和集中地体现了一出戏的水准和演员的水平。但新媒体的碎片化传播与上述现象不可同日而语,那些火爆“出圈”的戏曲类短视频,为了迎合观众“短平快”的审美喜好,不惜将经典剧目或唱段切割剪辑成只有几分钟甚至几十秒的花絮,这类短视频无法表现剧情的发展逻辑和起承转合,也无法展示人物的关系以及角色的情感变化历程,自然也无法揭示一部戏曲作品的内涵深度。直播间里的戏曲“表演”也是琳琅满目,有人炫绝技、秀绝活,有人亮扮相、展衣装,这类直播将戏曲拆解得支离破碎,观众仅能窥见戏曲艺术的局部,无法欣赏其完整之态、圆融之美。并且,在大数据算法的驱动下,平台精准推送符合用户偏好的内容,导致信息茧房的形成,观众接触的戏曲内容越发单一化和同质化,长此以往,观众对戏曲的兴趣和认知也会变得狭窄。
  其次,新传播形态的娱乐化倾向损伤了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戏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美学个性,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品格。演员在舞台上的一唱一念、一招一式,体现着戏曲的形式美;故事里演绎的世间百态、悲欢离合,承载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传统美德。在古时,剧院承担着普天下人之大学堂的功能,在今天也依旧是为观众提供审美体验和文化熏陶的公共场域。传统剧场如此,线上剧场也应如此。人们常说戏曲是雅俗共赏的艺术,由于种种原因,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戏曲的“雅”被不断强调,给人留下了戏曲是高雅艺术的刻板印象。其实,戏曲人不必对“俗”避而远之,真正优秀的戏曲作品总是通俗易懂的,很多地方戏的保留剧目被代代传承,正是因为这些剧目反映了当地的民风民俗,代表了当地观众的审美趣味。一言以蔽之,戏曲是文化的产物,传播戏曲就是传播文化。
  照理来说,新的传播形态可以更广泛地弘扬戏曲的文化价值和美学精神,但是,新媒体平台上的一些戏曲类直播和短视频已经走了样、变了味,使戏曲沦为娱乐的工具。为了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一些人对经典戏曲故事进行“魔改”和“恶搞”;有些人对戏曲知之甚少,经常把行当、脸谱、服饰等基本知识搞混,对观众造成了误导;有些短视频还把不同剧种、不同流派、不同剧目的片段进行拼贴,这种看似创新的做法实则是对戏曲规律的漠视。更有甚者打着戏曲的幌子传播一些庸俗、低俗内容。面对上述现象,我们不禁要问:这种传播真的有利于戏曲发展吗?此外,一些冠以跨界融合之名的短视频,将戏曲与其他流行艺术进行混搭,戏曲在其中充其量只是一个构成元素,或者说是一个标签,这类作品从形式上来看不伦不类,与真正的戏曲相去甚远,这类传播同样会混淆年轻观众对戏曲的认知。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在自媒体上发出声音,如果不了解戏曲知识、不尊重戏曲的传统,只是为了流量而刻意求新,只能是在一片喧嚣过后留下一地狼藉,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戏曲与戏曲人。
  最后,新传播形态的功利性还可能会扭曲戏曲演员的价值追求。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流量为王”的思维正在改变人们的艺术观和价值观。一些戏曲演员生怕错过这趟流量快车,纷纷进入直播间,将手机屏幕当作“第二舞台”。然而,这种追求却往往使他们忽视了戏曲艺术的本质和传承。一些演员在直播间里靠哗众取宠引导观众打赏,这种做法不仅是对职业尊严的自我贬低,也扭曲了戏曲演员的价值追求。
  尤需警惕的,是“饭圈文化”在戏曲界的渗透。几年前,京剧演员王珮瑜参加多档综艺节目并入驻短视频平台,受到许多观众的好评,她成功“出圈”的因素有很多,最根本的原因是她在京剧舞台上的造诣早已被认可,她不是因为流量才成为“瑜老板”,而是“瑜老板”为戏曲带来了更多的流量。反观新近一些在网上蹿红的演员,学艺未精,却在幕后团队的精心策划下借助新媒体成为偶像,以“组CP”的方式来营销,不同偶像的粉丝时常在网上相互攻击谩骂,这种“饭圈文化”给戏曲艺术造成的破坏力是难以估量的。我们不否认戏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角儿的艺术,但是,要想成角儿,须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演员一旦将精力过多倾注于直播间和短视频平台,便很难有时间沉下心来练苦功、苦练功。对戏曲演员来说,传统剧场的“第一舞台”才应是“第一追求”。新传播形态使少数演员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无形中扩散了急功近利的风气,也许一次直播、一条短视频真的可以改变演员的命运,但这终究是极少数人才会有的运气,与其坐等流量的垂青,不如静修艺德、苦练艺能,这才是成角儿的正途。
  客观来说,面对新媒体平台的崛起,戏曲人不可能置身事外,但是,如果在传播过程中消解了戏曲艺术的完整形态和文化价值,这种传播有何意义呢?进一步说,直播间和短视频里传播的内容真的是戏曲吗?这类内容又能使多少人真正了解戏曲、爱上戏曲呢?对戏曲人来说,传播的前提是传承,既要传承戏曲的美学精神,也要传承剧种的独特风格,当然,更要传承戏曲人的美德。
  事实上,长期困扰戏曲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传播方式的落后,而是“两个缺少”:剧目建设缺少佳作、剧种发展缺少特色。如果不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而是寄希望于新传播形态来拯救戏曲于困境之中,无疑是舍本逐末之举。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25098
金币
89728
道行
20019
原创
753
奖券
3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18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3-3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3-28
新传播形态对戏曲可持续发展影响的争议
对于“新传播形态不利于戏曲可持续发展”这一观点,目前存在一定的争议,下面分别从支持该观点的理由和反对该观点的理由进行阐述。

支持“新传播形态不利于戏曲可持续发展”的理由
破坏戏曲审美价值与完整性
新传播形态缺乏现场性,网络平台上以短视频形式上传的戏曲片段或者身法动作,破坏了戏曲作品的完整度,影响了戏曲的审美价值。戏曲作为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其完整的剧情、表演体系和艺术氛围是其审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碎片化的传播难以让观众领略到戏曲的全貌和精髓。

影响演员业务精进
网络的新传播形态容易让青年演员注意力转移,不专心精进业务。在新媒体环境下,演员可能更关注自身在网络上的曝光度和流量,而忽视了对戏曲表演技艺的深入钻研和提高,这对戏曲艺术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窄化观众认知和理解
新媒体平台的碎片化传播特征与戏曲是高度综合艺术的本质特征背道而驰,长此以往,必然造成观众对戏曲认知和理解的窄化。观众可能只是通过碎片化的内容对戏曲有片面的了解,而无法真正理解戏曲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挤压传统戏曲生存空间
有人担心观众有了网上观演的便利,就不会到现场观看演出,艺术家们的“绝活儿”都在网上露了,传统戏曲演出就缺乏吸引力了,从而挤压传统戏曲的生存空间。

反对“新传播形态不利于戏曲可持续发展”的理由
拓展观演时空
新传播形态以直播和录播的形式,让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提高了观演方便度。剧场时空是固定的,容量也是有限的,而媒介空间则相对自由,在线直播不受空间限制,网络平台上可反复观看的视频既不受时间亦不受空间限制,能满足无法到现场的观众观演需求。例如2021年国家京剧院与某新媒体平台合作的“云演播”,以及2022年湖北省京剧院开展的“云上京韵”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培养新观众群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线上演出、上传演出资料或进行宣传,是培养新观众群的有效途径。新传播形态不但不会挤压传统戏曲演出空间,而且会借助大众传媒推广戏曲文化,为传统剧场引流。尤其对于习惯使用新媒介的年轻观众,这种传播形态非常友好,他们在领略戏曲艺术风采后,未来可能会走进剧场体验现场的魅力。

生成新的艺术交流模式
在新媒体平台上,观众之间通过弹幕进行交流,弹幕的即时交流功能让以往在剧场中无声的观众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弹幕内容丰富,包含专业知识、观赏体验、奇闻轶事等,弥补了新传播形态下损失掉的剧场里的观演互动。

综上所述,新传播形态对戏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复杂的,虽然存在一些可能不利于戏曲发展的因素,但也带来了诸多积极的影响。我们应该客观看待新传播形态,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采取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促进戏曲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39437
金币
49775
道行
1975
原创
2362
奖券
2515
斑龄
32
道券
90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284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3-3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3-28
  您的观点非常深刻,确实指出了新媒体环境下戏曲传播面临的一些挑战和问题。我总结如下:

  1. 碎片化传播破坏戏曲艺术的完整性:新媒体时代,戏曲的碎片化传播成为常态,这与戏曲的本体特征背道而驰。短视频将经典剧目剪辑成只有几分钟的花絮,无法表现剧情的发展逻辑和起承转合,也无法展示人物关系及情感变化,自然也无法揭示戏曲作品的内涵深度。

  2. 娱乐化倾向损伤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新媒体平台上的一些戏曲类直播和短视频使戏曲沦为娱乐的工具,对经典戏曲故事进行"魔改"和"恶搞",误导观众,混淆年轻观众对戏曲的认知。这类传播同样会混淆年轻观众对戏曲的认知。

  3. 功利性扭曲戏曲演员的价值追求: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流量为王"的思维正在改变人们的艺术观和价值观。一些演员在直播间里靠哗众取宠引导观众打赏,这种做法不仅是对职业尊严的自我贬低,也扭曲了戏曲演员的价值追求。

  4. "饭圈文化"对戏曲艺术的破坏力难以估量:一些在网上蹿红的演员,学艺未精,却在幕后团队的精心策划下借助新媒体成为偶像,以"组CP"的方式来营销,不同偶像的粉丝时常在网上相互攻击谩骂,这种"饭圈文化"给戏曲艺术造成的破坏力是难以估量的。

  您认为,面对新媒体平台的崛起,戏曲人不可能置身事外,但是传播的前提是传承,既要传承戏曲的美学精神,也要传承剧种的独特风格,当然,更要传承戏曲人的美德。长期困扰戏曲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传播方式的落后,而是"两个缺少":剧目建设缺少佳作、剧种发展缺少特色。如果不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而是寄希望于新传播形态来拯救戏曲于困境之中,无疑是舍本逐末之举。

  总的来说,您认为新媒体环境下戏曲传播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能一味迎合流量和娱乐化倾向而忽视了戏曲艺术的本体特征和文化价值。这种理性、冷静的思考对于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