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02阅读
  • 2回复

[养生保健]全世界那么多祭祖的节日,但清明一定是最好吃的节日之一![1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28090
金币
116271
道行
20019
原创
753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72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16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5-04-09) —
作为祭祀祖先的节日,清明节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特殊。各国各民族有很多类似的节日,诸如印度的排灯节、日本的盂兰盆会、拉美的亡灵节、天主教世界的万灵节等等。
但在众多祭祖节历中,清明节绝对是最好吃的那一个。
从华北平原的各色面食,到长江流域的青团艾粿,再到岭南的各色野食,全国人民用行动向祖先表达丰衣足食的当下,也诠释民以食为天的中华文化。


糯米做成的清明粿丨图虫创意
/ 摆满了好吃的面食 /
很多人都觉得北方饮食单调,但看到华北人民清明节放上供桌的那些食物,绝对会推翻这样的观点。
虽然这个季节的北方刚刚开春,物产并不丰盛,但依赖小麦、红枣、大葱、鸡蛋等简单食材,就缔造出无与伦比的清明食谱。
山西一些地方,把枣糕称为“子推饼”。这种传说为了纪念介子推才出现的食物,要用酒糟发面,再加枣于其中蒸熟,浓郁的酒香、枣香和面香混合。枣糕可以直接拿来冷吃。


馓子全国都有,但甘肃、陕西地区,流行清明吃它。当地昼夜温差大,小麦灌浆周期长,面粉筋力高,炸出的馓子格外酥脆。讲究的,要用芝麻油前后炸两遍,再撒上芝麻,出锅放凉了也不会软。无论冷吃,还是浇上高汤泡着吃,都有好的滋味。


山东人清明节吃大葱和鸡蛋饼,寓意聪明伶俐。两种在齐鲁大地最普通不过的食物,经由清明的无形之手一整合,就成了独到美味。大葱里代表香气的脂溶性物质,在油花满满的鸡蛋饼里肆意袅娜,构筑出山东的清明滋味。在胶东,当地清明节还要捏面花,大多塑成小鸟形状,蒸熟后称为“蒸小燕”。吃了“蒸小燕”和鸡蛋,寓意燕子来了,春天到了——这是属于山东人的浪漫。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北方大部分清明的饮食,都是冷吃的——不管馓子、枣糕还是面花。这也许来自古代黄河流域干燥,春季禁火的传统。虽然寒食节和清明节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但因为“食”这个字,故人和当下就此有了交集。
/ 那口新鲜的春意都摆上供桌 /
淮河以南、南岭以北的中国,是一块很特殊的区域:北方人眼里,它是南方,但在岭南人眼里,它是北方。
地处中国的中部,却从来没有一个地理上“中部”的概念。
原因是,这里的气候风物并不是华北和岭南的过渡带,与二者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清明节,是长江流域最怡人的季节,也是物产丰富的季节:稻米、春笋、雪菜、红豆、马兰头、荠菜、芥菜……统统汇聚到了清明的供桌上。


虽然米做的团子种类很多,但长江流域的青团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它是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长江流域和周边省份清明节重要的食俗。白居易有诗:“寒食枣团店,春低杨柳枝。”描述的就是乡野小店,在寒食清明前后,柳树抽芽的时节,出售枣泥馅儿糕团的场景。
这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对清明团的记载,带有甜味儿的枣泥,以及后来蔗糖技术成熟后的替代品豆沙,是青团传承千年以上的经典口味;而咸口的青团也毫不逊色,除了笋丁雪菜肉末之外,还有蛋黄肉松、荠菜猪肉、笋丁火腿等馅儿,都带着强烈的网红基因——一红一个准。


除此之外,清明的长江流域,还有人吃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传说可以终年不长疥疮;吃泥鳅煮面,传说可以固精壮阳;吃加了酥海苔、油煎蛋丝和辣酱的薄饼,传说可以六畜兴旺……传说当然只是传说,但各式各样的食物,好吃是真的。
/ 好吃的太多了 /

到了岭南,清明的食物就更加丰富了。
烤乳猪是不可或缺的清明祭祖佳品,广东人也给它起了一些非常好意头的名字——“鸿运当头”、“红皮赤壮”等,向先人奉上脆皮金猪,祈福子孙身体健康、家人和睦、宏图大展。


客家人把米制品称为“粄”(bǎn),它和潮汕人所谓的“粿”是同一种东西。但“粄”出现频率最高的无疑还是清明节。比如韶关、梅州等地,人们采撷新鲜艾叶,和以糯米、白糖,做“艾粄”;用艾叶、麻叶、鸡屎藤、清明菜、荠菜、枸杞叶等煮熟,和糯米、红糖一起拌成的饭团“清明粄”等等。


粤北的韶关地区,还有吃包糍的传统,这种形状像水饺,材料用米粉的东西,和面时还要加黄栀子染色增味,里面的馅儿包的则是笋干、酸菜。


潮汕地区的清明,则盛行吃糖葱薄饼和朴籽粿。糖葱里没有葱,而是以糖制成,颜色形状像大蒜、白葱的甜食,嚼起来清脆香甜,用它卷饼,就是嗜甜的潮汕人的最爱;


朴籽粿则是用朴籽树叶和果实一起捣烂,加大米舂成粉末,略微发酵后加糖,最后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粿品有极其罕见的浅绿色,味道嘛,甜到忧伤!


广西的稻米产量更大,当地壮族、侗族清明节会吃五色糯米饭。同一种糯米,分别用红蓝草、黄花、枫叶、黄栀子、黄姜等天然色素染色而成,搭配各种鱼类肉类,预示五谷丰登年年有余。此外,还要用糯米酿酒、做甜酒发糕;用糯米磨成粉做粉蒸肉;用糯米粉加入鼠曲草做暖菇包……


海南人也与之类似,清明节的“饭珍”,也是糯米唱主角。用肉汤、鸡汤煮的饭被捏成一个个漂亮的饭团,吃的时候蘸花生油,再夹一块五花肉,油香、米香和肉香混合,无比美味。


据说东南亚华人发明的海南鸡饭,就是海南清明节“饭珍”的一种延续和改良。从这个角度出发,闻名世界的海南鸡饭,也源自中国人的清明美食。
总而言之,虽然各类食材丰富,但在岭南人清明的食谱里,米,占到了绝对的主角。所有的滋味,最终都要在稻米的平台上呈现。


无论北方的小麦,或是南方的稻米,淀粉是中国人清明绕不过去的话题——其实不止清明,过年要吃年糕、重阳节要吃重阳糕、七夕要吃巧果、端午要吃打糕粽子、冬至要吃麻糍、中秋要吃月饼,其实,它们都是同一种东西:含水量较多的、以淀粉为主料制作的点心。
如果说传统节日包含了农耕民族对自然的景仰和四季的敬畏,那么淀粉,就是中国人在传统节日里,上飨神明、下赠肚子的礼物,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
1条评分金币+22
xian209 金币 +22 - 04-09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28090
金币
116271
道行
20019
原创
753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72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1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4-07
潮汕地区清明节的传统美食中,糖葱薄饼和朴籽粿最具代表性,体现了独特的饮食文化与历史传承:

一、糖葱薄饼
起源与特色
糖葱薄饼是潮汕明清时期兴起的街头小吃,以“糖葱里无葱”著称。糖葱由白砂糖、麦芽糖经熬煮、反复拉制形成细密孔洞的糖丝,形似葱管而得名,口感清脆香甜。

制作工艺

糖葱:将糖浆熬至金黄后拉丝,反复折叠形成蓬松多孔结构,内部气孔使其入口即化。
薄饼:用优质小麦粉摊成薄如蝉翼的饼皮,包裹糖葱,辅以芝麻、花生碎、香菜,甜咸交融。
文化意义
清明食糖葱薄饼与潮汕人嗜甜的传统相关,其便携性也使其成为扫墓祭祀的寒食选择。

二、朴籽粿
历史渊源
源自明代潮汕人躲避战乱时以朴籽叶充饥的故事,后演变为清明习俗,象征感恩与生命力。

原料与制作

以朴籽树叶榨汁和米浆,发酵后蒸制,呈草绿色,口感松软微咸。
传统工艺中需精准控制发酵时间,确保粿品蓬松不塌陷。
民俗与创新
朴籽粿不仅是祭祖食品,还被赋予“消痰祛积”的食疗意义。现代衍生出朴籽蛋糕、雪糕等新式甜品,融合传统与潮流。

三、清明食俗的文化内涵
潮汕人通过糖葱薄饼和朴籽粿,将自然时令(清明采朴籽叶)、历史记忆(战乱求生)与生活智慧(甜咸调和)融为一体。这些食物不仅是味觉享受,更是维系家族情感、传承地域文化的载体

关于粤北韶关地区的包糍传统,综合信息整理如下:

一、起源与历史背景
中原饮食文化的演变
包糍(又称饺俚糍、菜包糍)是南迁中原人结合本地食材改良的产物。唐宋时期,中原移民因南雄不产麦子,改用米粉替代面粉制作类似饺子的食物,形成这一传统。
船民饮食的延伸
包糍最早是韶关南雄浈江边船民的小吃,因便于携带和饱腹,逐渐成为当地广泛流传的特色美食。

二、制作工艺与特色
外皮工艺
原料:选用粘米与籼米混合,浸泡黄栀子水(传统用草木灰水,现代多用黄栀子果实)染色,赋予金黄色外观。
工序:包括磨浆、熬浆、搓面、压皮等步骤,米浆需文火熬制并反复揉搓至软韧。
馅料与风味
经典搭配:以酸菜、笋干、辣椒为主,部分地区加入茄子或芋头,口感酸辣浓香。
节庆特制:清明时可能加入艾草,外皮呈现碧绿色,兼具药膳功能。

三、文化特色与节庆习俗
清明食俗
包糍是粤北清明祭祖的重要食物,与青团、朴籽粿等共同构成节令饮食文化。
非遗传承
南雄“饺俚糍制作技艺”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其工艺与民俗价值。

四、与其他地区类似食物的对比
与北方饺子:形态相似,但原料(米粉 vs 面粉)、烹饪方式(蒸制 vs 水煮)差异显著。
与潮汕粿品:同为米制品,但包糍强调酸辣馅料,潮汕粿品多甜口(如糖葱薄饼)或发酵风味(朴籽粿)。
五、延伸信息
包糍在韶关街头常见售卖,部分家庭仍保留手工制作传统,蒸熟后常用蕉叶包裹以增清香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3624
金币
82229
道行
1980
原创
2378
奖券
2602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58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4-1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4-07
  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节日,确实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特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类似的节日来纪念祖先。清明节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深厚的文化意义,还在于它与食物的紧密联系,这一点在中国尤为突出。

  从华北平原到长江流域,再到岭南地区,不同地区的清明节食俗反映了当地的物产特色和文化传统。北方以面食为主,如山西的枣糕(子推饼)、甘肃和陕西的馓子、山东的大葱和鸡蛋饼等,这些食物多以冷食为主,可能与古代黄河流域春季禁火的传统有关。

  长江流域物产丰富,青团成为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之一。青团有甜味的枣泥、豆沙等经典口味,也有咸口的如笋丁雪菜肉末、蛋黄肉松等网红口味。此外,还有芥菜饭、泥鳅煮面等特色食物。

  岭南地区的清明食物更加丰富多样。广东的烤乳猪寓意吉祥,客家人和潮汕人的米制品如艾粄、清明粄等,粤北的包糍,潮汕的糖葱薄饼和朴籽粿,广西的五色糯米饭等,都体现了稻米在岭南清明食俗中的主导地位。

  海南的“饭珍”也是以糯米为主,与东南亚华人发明的海南鸡饭有渊源关系。

  总的来说,无论是北方的小麦还是南方的稻米,淀粉类食品在清明节乃至中国传统节日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不仅是对祖先的祭奠,也是对自然的景仰和四季的敬畏,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源。清明节的美食传统,展现了中国人对食物的热爱和对先人的敬仰,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