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一个影响中国古代深远的人才选拔制度。对于古代中国,乃至现在已经废除科举制度的当代社会也影响极大。
科举制度是由隋朝隋文帝杨坚所提出,由隋炀帝杨广正式创立的,科举制度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人士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与此同时,清代统治者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发动了文字狱并大兴八股文,这就使得科举制度成为了专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制度,已不适用于当代社会,也在1905年被废除。
而作为科举制度的最终胜利者,状元则是古代知识金字塔的顶尖,状元是被皇帝亲自钦点的。成为了状元也就意味着你的人生已经驶入成功的航道,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制度自隋朝大业二年(606年)创始,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结束,历时一千三百多年。
这期间共产生状元504人,由此可见状元的稀有,无一不是人中之凤。那么很多人就会好奇了,中状元不久大清就亡了,状元郎刘春霖在民国受到怎样的待遇?
大清最后状元,远渡重洋深造
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刘春霖出生于河北肃宁县的一个贫寒家庭,其从小就聪明好学,所谓的既聪明又好学指的就是这样的人。晚清德宗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
考上状元时刘春霖32岁,这个年龄考上状元可是少有的,我们熟知的范进中举,范进只是中了一个举人但是已经54岁了,要知道举人和状元根本不在一个层次,对比可以看出刘春霖是多么的优秀。
被慈禧钦点为状元后的第二年,在中国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刘春霖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大概是每一个读书人的志向,和其他人一样,高中状元后的刘春霖准备大展手脚,一展宏图。
但是,当时的中国正在被列强欺辱,鸦片战争西方用大炮撬开了中国的国门,甲午中日战争让国人彻底失去了自信。
刘春霖虽然是学习四书五经中的状元,但是他的思想并未固化,他尤其赞同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及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考上状元后正巧清政府计划一批优秀人才去列强学习深造,毫无悬念,刘春霖也在其中。
自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毕业后,刘春霖的思想更进一步提升了,其对中西文化,政治和经济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归来之后刘春霖认为中国和列强差别巨大,最重要的事情便是通过立宪法来改变中国的政体,他也逐渐成为了清朝立宪派中活跃的一员。
拒绝日寇,潜心专注于学问
求学归来,刘春霖的才能被袁世凯所欣赏并重用他。但是,清王朝的腐败和他的耿直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清朝覆灭的最后几个年头,由于太过锋芒毕露,得罪过不少的人,虽然身居高位,但是却是远离权力中心,闲官罢了。
终于,在1912年大清帝国覆灭,刘春霖的信仰轰然倒塌,官场失意,大清灭亡,自己曾经为之奋斗也化为泡影,甚至引以为傲的状元之名也成为过去。
刘春霖心灰意冷,回归家乡,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但是,袁世凯掌权后真心邀请刘春霖出山希望以助自己一臂之力,刘春霖念在袁世凯的知遇之情便再次出山。
期间袁世凯重用刘春霖,让其担任自己的总统府内史、教育厅长等职,在这期间,军阀混乱的内政和勾心斗角让刘春霖彻底失望,便在57岁那年,刘春霖辞官退隐北平,从此彻底告别政坛。
但是有些事是身不由己的,日寇攻占东北后建立了伪满洲国,因为想到刘春霖是清朝最后一位状元,还在日本留过学有极大的影响力,便极力的拉拢他。
但是,刚直的刘春霖并没有在日寇的威胁下与之合流通污,便关门拒绝日寇。从那以后,刘春霖便闭门谢客,深居简出,潜心做学问。
忧国忧民,终是离去
刘春霖善书法,尤以小楷为著。小楷笔力清秀刚劲,深得世人推崇。时有“大楷学颜(颜真卿),小楷学刘(刘春霖)”之誉。出版有《大唐三藏圣教序》《兰亭序》等小楷字帖多部;大字法帖亦有出版。
刘春霖的名字已载入香港书谱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辞书《中国书法大辞典》。刘春霖晚年专注于学问研究,可以说其书法上的成就是近代之最。
1942年1月,71岁的刘春霖去世。虽然刘春霖在老年不问政事,但是却是一直心忧百姓。人们知道这个清朝最后一位状元离去了,一个时代结束了。
在其晚年,因为拒绝日寇的邀请曾一度被日军赶出家门,但是他从未向日军低过头,民族气节却是感动了许多人,也鼓舞了许多人,守住了读书人的底气。但是,人们还要在三年后才能吊唁他,因为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正午向全世界宣布投降!
小结:
中国之所以遭受种种磨难但是依旧生生不息所依靠的就是这些中国的脊梁。这些人是中国真正的英雄,他们身上散发着的精神引领者数以亿计的普普通通中国人。
中华民族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中国在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走在世界的前列,即使在近代中国有些许的落后,但是给炎黄子孙一点时间,其总是能回到世界之巅,这就是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