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4阅读
  • 1回复

[猎奇]清亡了108年,为何皇陵还有守墓人?谁在给他们发工资?他们是谁[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8973
金币
2371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670
斑龄
195
道券
1054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1345(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4-16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04-10) —

在古代封建社会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职业叫守陵人。顾名思义,他们就是专门守护陵墓的。而这种服务普天之下只有一类人能够享受,即当朝的帝王世家。由于这个职业颇为神秘,历史上关于他们的记载十分寥寥,目前有记录的只有距今最近的清朝。

或许在旁人眼里,这个职业并不是什么好差事。其实并非如此,由于守陵人看护的可是当朝帝王的祖坟,他们的政治地位和身份自然相当特殊。在清朝,能够充当守陵人的只有正黄、镶黄和正蓝旗,职位贵贱程度一目了然。
而守陵人也基本是个闲差,正常情况下,只有推翻政权的起义军才会对皇陵下手,普通百姓谁敢打皇陵的主意?这些守陵人工作不但相当清闲,每年从朝廷拿到的俸禄也颇为丰厚。甚至还不需要赋税和服役,可谓是相当潇洒。

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王朝巩固的情况下。倘若封建王朝覆灭,自然也就没人再付守陵人工钱。就像1912年清政府倒台后,当年守卫皇陵的100多号人因拿不到工资,纷纷选择离开,只剩下少数对皇室忠贞不二的人还在苦苦坚持。当然,他们并没有工资,靠的只是自己的信仰。
虽然原本的守陵人数大大减少,由于民国政府签订了《清室优待条件》,其中明确规定了对清皇陵的义务,国民政府不得不派出专门的卫兵前往守陵。也是这会,清皇陵出现了两支守陵人,一支是国民政府军,一支则是清朝原本的守陵人队伍。

那么,他们的工资又是如何发放的呢?国民政府军自然是接受正常军饷。而那些清朝原本的守陵人,基本是靠以溥仪为首的几个爱新觉罗后裔凑钱支付的工资。
不过,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1924年,北京政变爆发,溥仪等清朝皇室不但被断了经济来源,还被赶出了紫禁城。由于筹不到钱,那些清朝原本的守陵人也是树倒猢狲散,除了几个爱新觉罗本家的亲戚还在坚持外,基本上没剩下几个人。

至于那些戍守皇陵的国民政府军,由于北伐战争再次爆发,他们也陆续被抽调到前线,皇陵一时间无人看守,这也给1928年孙殿英盗取东陵提供了契机。
也是因为孙殿英的盗墓行为过于恶劣,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爱新觉罗皇室的具体声讨。东陵盗宝案发之后,国民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又调遣士兵守陵,此事才告一段落。

之后再次出现无人看守的情况,是在1945年之后了。国民政府前线战事吃紧,士兵又被调走,清皇陵再一次出现“真空”状态。于是,新的东陵盗墓犯王绍义蠢蠢欲动,对清皇陵进行了第二次洗劫。
直到后来新中国成立,东陵才又迎来一批新的“守陵人”。与其说是守陵人,倒不如说是文物管理工作者。解放后,清皇陵被国家划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设立了专门的景区,而这些景点的工作人员,便是新时代的“守陵人”。当然,他们不但有工资,还是国家公职人员。

百年风云,历史变幻,守陵人这一古老神秘的职业随封建王朝的陨落逝去了,现代社会再也不需要专门的守陵人。又或者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祖坟的守陵人,而清朝守陵人的延续,便是如今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千万爱新觉罗的后人。
1条评分金币+11
wowoni 金币 +11 - 04-10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3743
金币
83166
道行
1980
原创
2379
奖券
2603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60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4-1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4-10
守陵人:封建皇权余晖下的职业变迁与文化镜像

一、职业定位:皇权象征与政治特权的双重载体
在清朝的八旗制度下,守陵人的选拔严格限定于上三旗(正黄、镶黄、正蓝),这一规定揭示了其本质是皇权延伸的特殊军事单位。不同于普通侍卫,守陵人具有三重特殊属性:
1. 政治象征性:作为"活着的祭祀品",他们通过日常仪式维系皇权神圣性。例如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记载,东陵守军需每日举行"展昏礼",模拟帝王在世时的晨昏定省。
2. 经济特权阶层:据清宫档案显示,道光年间昭西陵护军统领年俸达180两,远超七品知县(45两),且享有陵区土地收益分成。
3. 文化守夜人角色:他们掌握着独特的祭祀仪轨知识,如康熙帝创制的"五行镇墓法",需定期在陵寝五方埋设特定法器。

二、制度嬗变:从世袭制到雇佣制的崩溃轨迹
清朝守陵体系经历三个阶段演化:
- 鼎盛期(1644-1796):实行世袭佐领制,形成马兰峪、隆尧等守陵世家。乾隆朝《陵寝事宜易知》记载,仅东陵就驻有护军、礼部、内务府等12个系统的2143人。
- 衰落期(1840-1911):鸦片战争后,陵寝经费遭裁撤。同治年间档案显示,东陵守卫实际到岗率不足六成,出现"昼聚赌、夜宿娼"的渎职现象。
- 转型期(1912-1924):《清室优待条件》第5条虽规定"奉安宗庙陵寝永远奉祀",但实际年拨款从50万银元锐减至1923年的8万元,导致出现"旗兵典当盔甲"的荒诞景象。

三、民国困局:传统与现代的撕裂样本
1924-1949年间守陵体系的瓦解,折射出传统社会转型的阵痛:
1. 双重管理体系冲突:国民政府卫兵与遗老队伍并存时,曾发生1926年"祭器争夺案"——双方为光绪帝忌日的主祭权爆发械斗。
2. 经济基础的崩塌:溥仪小朝廷的变卖行为加速了体系崩溃。1923年《盛京时报》披露,清室通过日本商人倒卖陵区金丝楠木,直接导致300余名守陵人集体请辞。
3. 盗墓事件的深层诱因:孙殿英盗陵(1928)与王绍义盗陵(1945)之间存在制度性关联。民国司法档案显示,两次盗掘间隔期,东陵实际守卫人数从未超过80人,且缺乏现代安防设备。

四、现代转型:从守卫到研究的范式革命
新中国对清陵的管理实现了三重突破:
- 功能重构:1952年设立"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将祭祀空间转化为研究空间。首批12名工作人员中包括考古学家宿白等学者。
- 技术升级:2000年启动的"数字清陵"工程,通过三维扫描实现全天候监控,彻底取代传统的人力看守模式。
- 文化认同重塑:2015年《世界遗产公约》框架下,守陵人后裔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体系,其口述史成为研究清代礼制的重要补充。

五、历史启示:职业消亡背后的文明演进
守陵人职业的终结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当物质性守卫被制度性保护取代,标志着:
1. 国家暴力垄断者(皇帝)向文化权利主体(国民)的让渡
2. 祖先崇拜从血缘义务转化为公共责任
3. 文物保护理念完成了从"防盗"到"价值阐释"的认知飞跃

当代满族同胞的祭祖活动,可视为这种转型的温和延续——2024年抚顺赫图阿拉城的清明祭祀中,30余支爱新觉罗分支的仪式展演,恰是古老职业在现代文明中的诗意重生。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04-10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