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3阅读
  • 2回复

[猎奇]千年莫高窟里,究竟暗藏着多少惊人的秘密?[5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3662
金币
82616
道行
1980
原创
2378
奖券
2602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59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4-16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5-04-12) —

传 播 艺 术,播 种 幸 福 。
国内、外艺术名家 | 艺术品收藏 | 文学 | 音乐 | 视觉

1.
中国的卢浮宫 1600年前的辉煌
在河西走廊西端,祁连山雪水浸润的荒原之上,一座金色沙山如卧佛般横亘天际。当驼铃碎音穿透丝路风沙,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七百三十五个神秘洞窟正凝视着大漠苍穹。这便是敦煌莫高窟,一个让时光凝固的奇迹,一座用千年光阴写就的立体史书。

站在莫高窟前,目光所及皆是历史的重量。南倚连绵祁连,北望无垠戈壁,阳关烽燧与玉门关残垣在风沙中若隐若现。自张骞凿空西域的蹄声在这里消散,这座咽喉要道便成为文明交汇的磁场。十六国烽烟中,僧人乐尊偶遇圣迹的传说,为崖壁上的第一凿叩响了千年文明序曲。
不同于卢浮宫琉璃穹顶下的人工光影,莫高窟的洞窟是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杰作。阳光以特定角度斜射入窟,壁画上的金箔骤然苏醒,飞天衣袂在明暗间流转千年。当游人举着冷光灯贴近斑驳石壁,呼吸间尽是历史尘埃的芬芳。

▲85窟乐者壁画,晚唐(公元848-公元907). 中国敦煌莫高窟 © 敦煌研究院
莫高窟的真正伟大,在于它是一场未被篡改的文明直播。当二十四史中的吐蕃传仅余残章,当唐代画卷湮灭于五代战火,敦煌藏经洞的开启如同打开时空胶囊:五万余卷经书保持着抄写者指尖的温度,绢画上的金线仍闪烁着初绘时的光泽。第320窟北壁的《阿弥陀经变》,让盛唐的牡丹与乐舞在墙垣上永恒绽放;第85窟的乐者壁画,定格了晚唐丝竹的最后一个音符。
这些凝固的时空切片,让历史学家突然拥有了"上帝视角"。英国敦煌学家魏泓曾说:"敦煌不是历史本身的遗迹,而是历史的实验室。"在这里,吐蕃文书的墨迹尚未干透,回鹘商队的驼印清晰可辨,于阗公主的凤冠仍悬在壁画云端。

▲第320窟北壁,阿弥陀经, 盛唐(公元705-公元781). 中国敦煌莫高窟. © 敦煌研究院
当我们的目光掠过那些被岁月侵蚀的壁画,实则正在破译文明的基因密码。第220窟的维摩诘经变,记录着佛教中国化的思想轨迹;第45窟的胡商遇盗图,定格了丝路贸易的惊险瞬间;第112窟的反弹琵琶伎乐天,让盛唐的开放包容在指尖流淌。这些被风沙打磨的细节,比任何史书都更真实地诉说着:初唐仕女的襦裙如何染着波斯红的染料,粟特商队的驼铃怎样惊起沙漠夜枭。
最震撼的是第57窟的《说法图》,菩萨衣褶间残留的千年丹青,让北魏画匠的呼吸节奏变得可触摸。当现代科技用多光谱扫描揭示出被覆盖的底层壁画,我们惊觉:莫高窟竟是一部可以层层剥读的立体典籍,每代人都在前人的故事上续写新的传奇。


站在莫高窟前,会突然理解常书鸿们为何甘愿将青春埋进大漠。这座被联合国称为"世界最长画廊"的圣地,不是静态的文物陈列馆,而是活着的文明基因库。当数字敦煌让30个特窟突破物理限制全球共享,当修复师用毫米级的精度接续千年画脉,莫高窟完成了从佛教圣地到人类精神图腾的涅槃。
鸣沙山的轮廓在暮色中渐次模糊,而莫高窟的灯光正穿透千年尘埃。那些被风沙吻过的壁画,依然在用沉默的语言讲述:真正的文明从不会湮灭,它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在时光中重生。正如季羡林所言:"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这座大漠中的永恒窟,终将成为人类文明互鉴的圣地,让不同时空的灵魂在此相遇,共读这部用千年光阴写就的史诗。
2.
欣赏欣赏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尸毗王本生图》北魏 壁画

▲《鹿王本生图》北魏 壁画

▲《萨垂那太子本生图》北魏 壁画









创造莫高窟壁画的古代画师,大致分为三类:
一种是僧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为数不多。
再就是画僧,他们是僧侣也会作画,人数较前者略多。
最后便是纯粹的画工了,他们游走四方居无定所,在洞窟里作画,便在洞窟里起居,一旦完工,就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了。
可想而知这个巨大的绘制工程,一定是令许许多多的画工,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他们走进了这状如蜂巢的石洞,恐怕就再也没有走出莫高窟了,正是这样一批优秀而又伟大的无名者,为后世留下了,人类辉煌的丝路文明的影像。

莫高窟壁画的工艺早已失传,至今再也无人能画出盛唐时期的那种奢华极致的美感。
其实唐代和宋代这一个更替,画风就有了明显的改变,可以说越往后越显得浮躁,如果拿如今的画工和当时的作对比,那或多或少有僵硬呆板山寨感。

▲即便是国画大师张大千的临摹大作,也和真正的壁画有着很大的差距


3.
很少人会知道莫高窟的那些秘密
1、谁在经营莫高窟
大部分人走进莫高窟都是从一头雾水开始的。这也难怪,毕竟隔开了一千多年。
人们最大的疑问是莫高窟究竟是何人所建?为何而建?仔细观察每一个石窟,会发现他们的开凿结构大都相同,“前甬道,后洞窟”,在每一个甬道两侧的墙壁上都有人物绘画,他们就是供养人——出钱开凿这个洞窟的人。
洞窟内供奉有佛像,绘制了经变图,目的就是供养菩萨为家族祈福。由此可见莫高窟其实是民间自发进行开凿的产物,是各朝代达官显贵们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供养人的画像
2、穿越时空的历史画卷
用“寸土寸金”来形容莫高窟并不为过,如果古人懂得先圈地再转让的生财之道的话,绝对是一笔稳赚不陪的买卖。
莫高窟从公元366年开凿以来,直到元代才停工,历经那么多朝代,而可开凿洞窟的地方就只有这些,以至于后人会在前人的洞窟内覆盖或者铲掉原先的壁画,重新绘制。
我们现在看到的壁画其实就是一本艺术的编年史,不同的画风,不同的造型,不同的文化都汇聚一堂。
有人说参观壁画很枯燥看不懂,那是因为走马观花没用心去看,耐心去欣赏和比对之后会发现雷同者其实很少,毫不夸张的说:在这个舞台上,时隔千年的艺人竟然可以同台竞技,如此神奇的事情只有在莫高窟才会发生。


3、神秘的九层楼
在整个莫高窟,基本都是沿山壁开凿的原始洞窟,唯独在北面有一个九层楼的建筑,显得有些突兀。
它就是编号为96号的洞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窟内有一尊弥勒大佛又称“北大像”,建造于武则天登基那年。
这尊佛像和普通的弥勒佛造型完全不同,两腿下垂呈倚坐之势,双目俯视,一手上扬,一手平伸,体形饱满圆润,气度庄重神圣。仔细端详更觉得有一种母仪天下的感觉,完全就是武则天的化身。

▲2002年敦煌研究院考古重大发现这尊千年大佛竟然“长高”了1米
4、孙悟空的原型竟然是他
在莫高窟你可以找到很多传说事物的真实原型,形如嫦娥一般婀娜的飞天,造福众生的九色神鹿、最后竟然还有陪伴唐僧西天取经的孙悟空。
下图中的那个长相似猴的人就是孙悟空的原型——石磐陀,因为他是胡人所以毛发比较浓密看着像毛猴一般。
他曾经是一个杀人越货的强盗,经过唐僧的教化终于迷途知返,成为了他的第一个弟子,并且帮助唐僧成功穿越荒漠躲避官府的通缉。这些在《大唐西域记》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美术片《九色鹿》的原型

▲唐僧和石磐陀孙悟空的真实原型
4.
莫高窟的劫难 从辉煌如何走向毁灭
我们现在看到的莫高窟是经过抢救修复的,事实上经过元明两朝的废弃,到清朝末年20世纪初被发现的时候莫高窟已呈现荒芜凄凉的景象,窟前的木栈道大都毁坏,崖面坍塌,洞窟残破,堆积如山的流沙因长期无人清理,把最下层的许多洞窟都掩埋了。

▲1914年的莫高窟

▲元代莫高窟就开始逐渐衰败
劫难一:藏经洞浩劫
莫高窟第17号洞窟,这是一个中国人永远耻辱的地方。
这个洞窟看似非常小,它却被称为“藏经洞”,在西夏王朝时期为了躲避战乱保护文献资料,僧侣们将上万经卷掩藏在此,直到1900年被一个住持在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禄)发现。
此后英国探险者斯坦因来到莫高窟,巧言令色仅用4锭马蹄银诱骗王道士,就换走了大部分经书,至今保存在大英博物馆内。

▲斯坦因(图中)

▲卖掉经书的王道士

▲藏经洞内搬出的经卷图左门洞即为藏经洞
劫难二:雕像和壁画被残忍切割剥离
当英国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和将文献资料几乎搬空之后,莫高窟又迎来了一个强盗——美国人华尔纳。
可惜他已经来晚了,能拿的都被拿了,气急败坏的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也是让莫高窟遭受毁灭性打击的一次破坏,他竟然残忍的将大量的雕像和壁画切割下来偷运回国。
如今我们在莫高窟看到的雕像基本都是清朝和民国时期修复的,但是近代的工艺和古代壁画的风格早已格格不入,看起来很牵强附和的感觉。

▲华尔纳窃取的莫高窟第328窟供养佛像

▲华尔纳剥离莫高窟第323窟壁画的残痕
劫难三:安置沙俄匪军
1920~1921年间,苏联十月革命后在国内战争中失败的数百名沙俄白匪在陆军少校阿连阔夫的带领下,逃窜出国,越过边界,从新疆逃到中国后被拘留。
最终被安置在莫高窟长达半年之久。匪军在绝望潦倒中,洞窟壁画就成了他们恣意发泄的对象。他们不仅在壁画上乱涂乱抹,他们在洞窟角落生火做饭,不少壁画被油烟熏黑污损。

▲被油烟熏黑的壁画
劫难四:张大千“名人也做暗事”
一代国画大师张大千,1941年初率妻儿门生,抵达敦煌莫高窟考察,一共待了两年零七个月。
期间为了临摹不同朝代的壁画,竟然将壁画一层层的剥去,对于张大师本人在艺术上的提升甚大,而对于国家和民族则为一种无法挽回的损失。

经历种种磨难,莫高窟依旧被保留了下来,但是目前社会上有很大的声音也在呼吁:限制客流或者封闭莫高窟以保护历史遗迹。
纵然如此,莫高窟的处境还是很艰难,真难以想象要是少了他们,敦煌莫高窟还能撑多久?

5.
敦煌的守护者
世界上有一份这样的工作:没有自来水,没有厕所,没有电灯,没有wifi,饿了只有馒头吃,离家特别远,白天一上班就盯着墙壁,晚上睡在泥块糊成的房子里。开多少工资你愿意干?多少都不干……
但是还真有这么一群人,拿着顶少的工资,干着顶辛苦的事儿。
他们就是——敦煌的守护者。

▲1964年 敦煌研究院院长常书鸿和莫高窟的艺术家
虽然现在的工作条件不像以往那么差,但是他们却愿意放弃家庭的温暖、更高的工作待遇,更好的生活条件,不远千里跑到大西北,守护一堆文物。
敦煌里包含着几千年的文明,但这得是多大的热爱啊?!深入地了解了敦煌背后的历史,和那些沉重的往事,才发现用“热爱”这个词,根本不足以形容他们对敦煌的心情。

莫高窟流失的典籍文物不是任何个人的责任,而是我们对历史文物保护意识的缺失。
也有人说,外国人掠夺了敦煌的文物,但至少现在这些文物保存了下来,还保存地很好。因为它们流落到了世界各处,才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敦煌,看到了中国文化。不然,谁也不知道这些文物能否躲得后来中国的种种事变。
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一种宽慰吧。
但历史终究是历史,流失在异乡的和遗失了的文物都已经回不来。重要的是我们意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并且能够通过行动,帮助敦煌的文化长久而完整地保存下去。
虽然莫高窟里保存的文物,再不会被谁抢走,但这些千百年来的壁画、佛像正在随着时间、气候、人为等原因一点点地消失...为了让这些文物不消失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出现了那群一心守护敦煌的人。
早期守护敦煌的这群人里,最让人唏嘘感慨的,应该就是被称为“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了。

▲“敦煌守护神” 常书鸿
当年,他和妻子陈芝秀都在巴黎留学,他学油画,妻子学雕塑。两人也算门当户对,志趣相投。
没想到因为偶然在旧书摊上,看见了一本伯希和编著的《敦煌图录》,从此改变了他的后半生,像块磁铁般,被吸在了敦煌上。

▲《敦煌图录》 伯希和
到了敦煌后,工作生活的恶劣程度,按照常书鸿的原话来说,“和法国生活真是天壤之别,简直就像在服刑。”
但常书鸿却坚持着,一心扑在工作上,他的妻儿也只能跟着他适应这样的生活环境。作为大家闺秀的陈芝秀,却放不下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再泥泞不堪的地儿也要穿高跟鞋。

▲陈芝秀和常书鸿
从本质来说,他俩的追求是冲突的。最后,实在受不了的她,抛下了丈夫和一双儿女。
在这种足以令任何一个男人崩溃的情况下,常书鸿却依然守在敦煌,做着他平常的工作。
这些守护敦煌的人,不只是我们想象中拿着笔画画就够了,有点医生像给人看病,归纳了石窟的多种病症类型,起甲、酥碱、粉化、空鼓,还研究出了一套套的治疗方案。

▲粉化

▲空鼓
所以对这群敦煌守护者来说,每天的工作就像在和时间赛跑,因为石窟里的壁画受天气、水分、风沙、光照等影响,任何一点环境变化都有可能加速它的消失。

▲第320窟南壁,阿弥陀经, 盛唐(公元705-公元781). 中国敦煌莫高窟. © 敦煌研究院
那来自于美的触动,让一代代的学者激发起了流淌在血液里的热情,用超出想象的坚韧,将这些价值传达给更多的人,这本身,也是敦煌艺术的一部分不是么。
他们对敦煌的心情,绝不止是热爱。“热爱”这次词,有时候太自我了、太随感觉了,如果没有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又怎么会在敦煌一呆就是五十几年。


▲第85窟乐者壁画,晚唐(公元848-公元907). 中国敦煌莫高窟.
摄像: Lori Wong. ©The J. Paul Getty Trust


这是一座看一眼少一眼的“无价之宝”。
当你想象古人描绘壁画时的虔诚模样、想象后人发现它时的满眼惊叹,想象一代代学者修复保护它时的炙热心灵,情怀和历史、艺术与生命,必能激荡起你内心深处窒息般的震撼。
【 国际艺术大观 】
千年莫高窟里,究竟暗藏着多少惊人的秘密?
版权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国际艺术大观》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 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国际艺术大观 IDgvi-art
1条评分金币+22
huozm32831 金币 +22 - 04-12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3662
金币
82616
道行
1980
原创
2378
奖券
2602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59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4-1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4-12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艺术瑰宝,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也是古代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见证。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展现了从北魏到元代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征。这些壁画不仅是宗教艺术的展现,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服饰、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内容。

  莫高窟的创建和发展是一个跨越千年的漫长过程,涉及无数艺术家和工匠的辛勤劳动。这些艺术家中,有僧官、画僧和普通的画工,他们以极高的技艺和虔诚的态度创作了这些壁画。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壁画的制作工艺已经失传,使得这些作品更加珍贵。

  不幸的是,莫高窟也经历了许多劫难,包括藏经洞的文献被盗、壁画和雕塑被剥离、沙俄匪军的破坏以及张大千的不当临摹等。这些事件给莫高窟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但也提醒了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值得庆幸的是,有一群敦煌的守护者,他们放弃了更好的生活条件,选择在艰苦的环境中守护这些无价之宝。他们的工作不仅是修复和保护,还包括研究和传播敦煌文化。通过他们的努力,莫高窟的文化价值得以传承,并为世界所认识。

  敦煌莫高窟的秘密和故事是说不完的,它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莫高窟,让这些千年的艺术瑰宝得以流传,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04-12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28094
金币
116358
道行
20019
原创
753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73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1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4-12
千年莫高窟的惊人秘密
历史起源与修建秘密
始建传说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公元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这一充满神话色彩的起源传说,为莫高窟增添了神秘的宗教氛围。

朝代更迭中的修建
随后历经北魏、隋、唐、北宋、西夏不断扩大修建,元代以后莫高窟渐渐衰败而被废弃。不同朝代的工匠们在莫高窟留下了他们的作品,使得莫高窟成为了一本艺术的编年史,汇聚了不同时期的画风、造型和文化。

艺术创作秘密
画师群体
创造莫高窟壁画的古代画师大致分为三类:僧官,有一定社会地位,但数量不多;画僧,既是僧侣又会作画,人数较僧官略多;纯粹的画工,他们游走四方、居无定所,在洞窟里作画和起居,完工后便消失不见。众多画工耗尽毕生精力参与绘制工程,为后世留下了辉煌的丝路文明影像。

工艺失传
莫高窟壁画的工艺早已失传,至今再也无人能画出盛唐时期那种奢华极致的美感。唐代到宋代画风有明显改变,越往后越显浮躁,如今的画工与当时相比差距巨大,即便国画大师张大千的临摹大作,也和真正的壁画有着很大差距。

洞窟结构与供养人秘密
开凿结构
仔细观察每一个石窟,会发现其开凿结构大都相同,有前甬道和后洞窟。在每一个甬道两侧的墙壁上都有人物绘画,他们就是供养人,即出钱开凿这个洞窟的人。这表明莫高窟其实是民间自发进行开凿的产物,是各朝代达官显贵们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壁画覆盖现象
莫高窟从公元366年开凿以来,直到元代才停工,历经多个朝代,可开凿洞窟的地方有限,以至于后人会在前人的洞窟内覆盖或者铲掉原先的壁画,重新绘制。我们现在看到的壁画是不同历史时期叠加的结果。

文化形象秘密
特殊造型佛像
莫高窟中有一尊和普通弥勒佛造型完全不同的佛像,两腿下垂呈倚坐之势,双目俯视,一手上扬,一手平伸,体形饱满圆润,气度庄重神圣,仔细端详会觉得有一种母仪天下的感觉,完全就是武则天的化身。

孙悟空原型
莫高窟壁画中长相似猴的人被认为是孙悟空的原型——石磐陀。他曾经是一个杀人越货的强盗,经过唐僧的教化迷途知返,成为了唐僧的第一个弟子,并且帮助唐僧成功穿越荒漠躲避官府的通缉。

藏经洞秘密
莫高窟第17号洞窟是著名的藏经洞。清末,云游道士王圆箓发现墙壁裂缝后,里面藏着五万卷经书,从《金刚经》到各种生活指南、星象占卜图等,宛如一个古代版生存狂囤货现场。然而,此后英国探险者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美国人华尔纳等先后对藏经洞文物进行掠夺,造成了巨大的文化损失。如今,敦煌研究院对王圆箓的道士塔进行了保护加固,流失海外的藏经洞文物数字化回归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04-12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