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6阅读
  • 2回复

[猎奇]汉末诛杀董卓的英雄王允,为何掌权没几天,就被董卓余党杀掉了?[1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8993
金币
2863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670
斑龄
195
道券
1054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1355(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4-16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04-13) —

东汉末期,由于朝政腐败,国家处于混乱不堪之中,汉灵帝死后,其长子汉少帝刘辩继位,由于皇帝年少,所以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开始争夺朝政大权。后来外戚大将军何进密诏地方军阀董卓进京,企图借助董卓之力帮助其对付十常侍,没想到董卓还路上时,他就被宦官们杀死了,结果董卓率军赶到后,立即控制了少帝刘辩和朝政大权。当时汉朝中央仍有不少忠于汉室的大臣,他们对董卓的暴行进行了反抗和批判,结果很多人被董卓害死。但有一个人,他见无力公开对付董卓,便采取了暗中谋划的策略,结果还真成功了,这个人就是司徒王允。那么,王允铲除董卓后,掌握了汉朝中央大权,他为何不调集兵力对付董卓的余党呢?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董卓虽死,但中央权威低下,地方势力不受控的局面并未改变。
东汉末年,国家政局之所以越来越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央权威越来越低,一些地方势力借助镇压黄巾起义的机会逐渐强大起来,不再完全听命于朝廷的调遣,而且当时的东汉朝廷也的确不值得地方大臣为其卖力,因为实在是太黑暗了。

王允通过迷惑董卓,暗中联络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士孙瑞、杨瓒等人,密商对付董卓的办法,后来他成功说服吕布,促使吕布下决心为朝廷铲除董卓。结果吕布趁董卓不备之机,成功与手下十多名心腹亲兵将董卓刺杀。杀死董卓后,皇帝命王允录尚书事,总摄朝政,吕布也被封为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与王允同掌朝政。二人一文一武,本有可能重振朝纲,逐渐挽回朝廷的不利局面。可由于他们当初的合作并不全是出于为朝廷的公心,所以合作成功后,他们并未拿出有效的方案重振朝廷权威,王允虽然做了一些事,但却无力彻底扭转朝廷的不利局面。
第二,王允成功后,居功自傲,没有认识到自己即将遇到的危机。

王允为人“性刚棱疾恶”,灭掉董卓后,他受到朝野上下的赞誉,几乎成了汉室的大英雄,面临这样重大的胜利,55岁的王允开始飘飘然,甚至“自谓无复患难”。王允“不循权宜之计”的做事方法,使他逐渐失去人心,失去了和大臣们推心置腹的机会。王允总摄朝政期间,还干了一件特别失人心的事,就是诛杀了汉末名士蔡邕。

蔡邕在董卓擅权的时候,被董卓强行征召为其效力,董卓对他倒是不错,所以,他听说董卓被杀死时,正和王允在一起,这令他感到很突然,不禁为其叹息了两句。王允见状,怒斥蔡邕说:“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如果只是怒斥蔡邕,王允做的倒是很得当,可当时已经膨胀的王允,却抓住不放,令人将蔡邕收监下狱,准备处死。蔡邕为了完成编辑“汉史”的任务,急忙向王允请求饶命,以“黥首刖足”之刑惩罚自己,太尉马日磾等人也为蔡邕求情,可王允却以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而使毁谤之书《史记》流传为由,拒绝了众人的求情,最终处死了蔡邕。
蔡邕之死,对王允名声的影响非常坏,人们都认为王允执掌的汉朝廷仍旧是没有希望的朝廷,所以很多有识之士逐渐远离王允总摄的朝廷。当然,王允也并不是什么准备都没做,他提拔同郡人宋翼为左冯翊、王宏为右扶风(汉时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称为三辅,即把京师附近的地区划分归三个地方官分别管理)。但这些准备并不够,人心的离散和军事准备的不足,为其后面被害埋下隐患。
第三,处置董卓余党不当,激发矛盾升级,并缺乏妥善的军事防御。

董卓死后,其手下以李傕、郭汜为首的凉州军还在,此时,王允主要犯了两个错误:
一是态度摇摆不定。一开始,李、郭二人曾向朝廷上表求赦,但遭王允拒绝。王允在处置董卓余党的时候,表现出反复无常,始末不一的态度。《后汉书》记载,王允开始时是想赦免董卓余党的,吕布也曾劝他这样处理。可在与大臣们商议时,他又说了一番惹下大祸的话,他说:“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核心意思就是赦免他们无罪,不是使他们安心的最好办法,不如让他们接受惩罚。

二是军事部署不利。王允除了没有及早安抚凉州兵的不安,还进行了不妥当的军事部署。本来如果力量允许,惩治一下李傕、郭汜这些首恶的罪人也是正确的选择,但由于上面王允摇摆不定的态度,使凉州出现了朝廷将要杀掉所有凉州人的谣言,激起了他们反抗的斗志。王允试图趁机夺下凉州兵将领的兵权,遣散凉州兵,当时有人向其建议说,凉州人素惮关东兵,可以任命皇甫嵩为将军,让其担任凉州兵的统帅,安抚其军心,再慢慢观察其变化。王允却以这样会引起关东兵不满为由,拒绝了。

李傕、郭汜在贾诩的建议下,聚集了数万凉州兵以为董卓报仇为名杀向长安。王允匆忙间派吕布迎战,可惜兵力不足,后援不济,任凭吕布再怎么骁勇也不是凉州狼兵的对手。当时地方势力也没有多少人真心出兵相助,所以没多久,长安就被陷落,吕布率领残兵打算带王允一同逃跑。王允没有听从,最后被李、郭二人捉拿下狱,为防止王允提拔的宋翼、王宏二人讨伐他们,他们以朝廷名义召宋翼、王宏到长安,将二人与王允一起斩杀,王允时年56岁,同时其十多位族人也遭杀害。就这样,只有对汉朝满腔热情,却无掌控大局才能的王允,最终黯然落幕。
1条评分金币+12
wowoni 金币 +12 - 04-13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28280
金币
117529
道行
20019
原创
753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76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1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4-12
王允在诛杀董卓后迅速败亡,主要源于其政治策略失误、内部矛盾激化及对西凉军处理失当。以下结合史料和搜索结果分析具体原因:

一、内部政治失误:激化矛盾,丧失支持
独揽功劳,疏远盟友
王允在诛董后居功自傲,将功劳据为己有,导致共同参与政变的吕布、士孙瑞等核心人物不满。例如,王允轻视吕布,仅以“剑客”待之,而吕布自恃功高,两人渐生嫌隙。尚书仆射士孙瑞因功勋被忽视,也对王允心生怨怼。

残杀名士,失文人支持
蔡邕因感念董卓知遇之恩而叹息,王允不顾群臣求情将其处死,引发士大夫群体对王允的离心。此举不仅失去士族支持,还让董卓旧部感到“兔死狐悲”,加剧对立。

二、对董卓旧部的策略错误:激化矛盾,拒绝和解
拒绝赦免,逼反西凉军
李傕、郭汜曾主动请求归降,但王允以“一岁不可再赦”为由拒绝,甚至宣称要清算董卓旧部罪行,导致西凉军陷入绝境13。贾诩趁机献策:“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促使李傕、郭汜集结残部反攻长安。

军事政策反复无常
王允先欲赦免西凉军,后又计划解散凉州兵,甚至传言要杀尽凉州人,导致西凉军恐慌。吕布建议以董卓财物安抚将领,亦被王允拒绝。

三、军事防御失策:用人不当与部署失误
忽视军事防御
王允认为诛董后“无复患难”,未重视军队建设,仅依赖吕布和少量禁军。当李傕、郭汜率西凉军反扑时,长安防御薄弱。

亲信无能,贻误战机
王允派亲信宋翼、王宏分守三辅要地,但两人畏惧西凉军势大,未及时支援长安,导致孤城陷落。

四、性格缺陷:刚愎自用与理想主义
王允以“刚直忠正”自居,但缺乏政治灵活性。他坚持“除恶务尽”,却忽视现实政治需妥协与平衡。例如,他拒绝赦免西凉军时称:“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使自疑”,暴露其理想化思维与对人性恐惧的误判。

结语
王允的失败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对内未能团结盟友,对外激化矛盾,军事策略失误,加上性格缺陷导致决策僵化。其悲剧印证了汉末乱世中,仅凭道德理想难以驾驭复杂政局,需权谋与实力并重。正如《后汉书》所评:“允以专重忤卓,及卓诛,又失权宜,终至倾覆。”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04-13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3908
金币
83873
道行
1980
原创
2380
奖券
2604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62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4-1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4-12
  王允在铲除董卓后,没有调集兵力对付董卓余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中央权威低下,地方势力不受控:东汉末年,中央政府的权威已经非常低下,地方势力逐渐强大,不再完全听从中央的调遣。王允虽然暂时掌握了中央大权,但他并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局面,地方势力的割据状态使得他难以调动足够的兵力。

  2. 王允居功自傲,失去人心:王允在成功铲除董卓后,开始居功自傲,没有认识到自己即将面临的危机。他的行为导致他逐渐失去了人心,包括诛杀蔡邕等行为,使得许多有识之士远离了他,这进一步削弱了他的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动员能力。

  3. 处置董卓余党不当,激发矛盾升级:王允在处理董卓余党问题上犯了重大错误。他的态度摇摆不定,先是拒绝赦免李傕、郭汜等人,后又表现出想要赦免的态度,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使得凉州兵感到不安,最终激起了他们的反抗。同时,王允也没有采取有效的军事部署来防范可能的叛乱。

  4. 军事部署不利:王允没有及时安抚凉州兵的不安情绪,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军事部署来防范叛乱。他拒绝了一些合理的建议,如任命皇甫嵩为将军来安抚凉州兵,这使得凉州兵的不安情绪进一步加剧,并最终导致了叛乱。

  综上所述,王允没有调集兵力对付董卓余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中央权威的低下、个人性格的缺陷、处理问题的不当以及军事部署的不利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王允未能有效控制局势,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04-13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