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6阅读
  • 2回复

[猎奇]百年前,法国摄影家拍下罕见清朝人真实相貌彩照,差距实在太大了 [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1022
金币
31928
道行
37009
原创
2157
奖券
4449
斑龄
131
道券
902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39088(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04-24





从古至今,文人雅士和达官贵人们,都将绘画视为风雅之事,他们留下了很多有着时代风貌的风景画和人物画。我们从这些画像中可以看到古代社会的现状和当时人们的相貌服饰。但是受到绘画风格限制,我们不能从这些绘画作品中看到最真实的古代社会,毕竟绘画作品远远没有照片来得真实,但幸运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先进的摄影技术在清朝传入了中国,因此在清朝时期就出现了照片。

虽然清朝时应用了摄影技术,但也基本是黑白色的照片,在晚清时期彩色照片才出现。而这种新奇的舶来技术,基本上也都是皇室贵族有资格使用的,那么真实生活中的清朝人是什么样的?这些生活着的普通的清朝人是没有钱财去摄影的,但幸运的是,有一些来自西方的摄影师,在记录清朝社会风貌时,留下了这些生活中清朝人的彩色照片。



人们眼中清朝人的形象

在当今社会,影视业极为发达,在这些层出不穷的影视剧中,清宫剧一直是一个热门题材。因此受清宫剧影响,人们心目中的清朝人形象逐渐向影视中靠拢,有了对应的标签。例如一提到清朝的男性,大家都会想到他们头后有一条粗粗的大辫子,前半边则被剃光。而一提到。清朝的女性,大家的脑中也都会浮现一个带着旗头,踩着花盆底儿的形象,那么这些形象是否真实呢?

根据清朝所留下来的画像和一些照片来看,清宫剧使用的清朝人形象是有据可循的,只是进行了一定的美化,不能说是十分准确,就比如在影视剧中十分显眼的清朝男性发型就有所不同。



事实上在清朝不同时期,这种发型也都有变化,但最常见的就是金钱鼠尾发型。这种发型事实上就是只在头后留一撮头发来编成辫子,编成的辫子能穿过金钱孔,这也是这个发型名字的由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清朝后期,男性头后的辫子才更加粗,也更加美观,但这与影视剧中的发型还是有所区别的。

而与影视剧中差距更大的则是清代女子的发式,影视剧中清朝女子基本都带着旗头,然而这种旗头事实上在清的中后期才更加广泛。而比较广为人知的清代女子发型,是经典影视剧《还珠格格》中宫廷女性所带的大型旗头的发型。



这种发型叫大拉翅,在清朝末年才出现,是慈禧喜爱的发式。而《还珠格格》所在的朝代是乾隆时期,这种发型还没有出现,因此我们可以说影视剧中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中还是有所出入。那么清朝人真正的样子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从西方摄影师留下的照片来找到答案。

西方摄影师

在清朝时,西方民众也对中国有着很大的好奇心,因此就有一些摄影师千里迢迢来到中国。这些摄影师有的留下了清朝宫廷的照片,还有的走访民间留下了生活中清朝人的真实样子。在这些摄影师中比较出名的有英国的威廉.桑德斯、奥地利的雷蒙德。和法国的阿尔伯特.卡恩,他们对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基本都有相应作品。



其中奥地利的雷蒙德是一位出色的商业摄影师,他先后到达了不同的国家,并在日本开设了摄影馆,拍下了许多外国人的照片。他在这种拍摄过程中,找到了一种为照片手工上色的方法,并且在他探访中国拍摄照片时有所应用。

另一位摄影师威廉桑德斯曾在19世纪70年代来访过中国,后来回到英国潜心研究摄影。不久后他再次来到中国,在上海开设了他自己的摄影馆。他的作品反映了上海的真实社会场景,拍摄的题材基本上是清朝民众的日常生活,并且对于人物的装束的体现格外重视。



但可惜的是受限于当时摄影技术,他的作品基本以摆拍为主,并且不能真正意义上的拍摄出彩色照片。但他经过研究,使用碳素印相工艺等手法对照片进行手工上色,他也是已知的最早在中国使用手工上色制作照片的摄影师。

如果说前两位摄影师都只是用后续上色的方法来制作彩色照片的话,那么法国的阿尔伯特.卡恩就是真正的使用彩色照片技术来进行拍摄的摄影师。阿尔伯特本身是一个银行家,但他对于摄影十分热爱,他相继走访了50多个国家,拍下了7万多张照片。在他的这次拍摄行动中也包含了中国,他在1909年来到了中国开始进行拍摄,留下了不少晚清时期真实的清朝人的模样。



清朝人的真实模样

这些摄影师留下来的照片中我们能看到,这些清朝人的形象不仅和我们想象中的不同,还与那些宫廷中的绘画和照片都大有不同。清朝的底层人民大多衣衫褴褛,身材瘦削,脸色蜡黄,脚上穿的鞋子也都破破烂烂,与我们所了解的达官贵人们的衣着差异极大。这些人民生活困苦,也并不讲究什么衣服样式,只要衣服能遮蔽身体就可以了。

这些摄影师照片中的女子们,也各具特色。其中有端庄大方,姿态优雅的大家小姐,也有脸色麻木,衣着朴素的平民女子,这些女子们尽管衣着有所不同,但基本都裹着小脚。因为当时的西方人对于清朝女子裹足的风气比较好奇,因此有很多照片都拍下了女子穿绣鞋的模样。



西方人对于这种风气的好奇,也使我们更进一步的看到了晚清社会的真实。无论是穷苦的民众还是裹着小脚的女人表现的都是晚清社会中落后,麻木,迂腐的一面。究其原因,无非就是晚清已经跟不上国际社会发展的脚步,逐步走向衰亡罢了。

结语

从这些照片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人民生活水平与国家的强大息息相关。就像这些老照片离我们不过百余年,却与如今的社会大相径庭一样。在晚清社会,人民生活自然也就像照片中那样;而在如今,基本所有的家庭都能达到温饱,中国在这百年中创造了一个奇迹。现在中国是毋庸疑的大国,人民的生活也随着国家的进步而有了巨大的转变。我们也因此得到了启迪:只有国家进步、国家强大,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好、更有尊严,因此我们要为国家的建设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国加油!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6151
金币
100609
道行
1991
原创
2393
奖券
2610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403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4-2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4-18
  从上文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清朝人的真实形象与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形象存在一定的差异。影视剧中的清朝男性通常被描绘为头后有一条粗大的辫子,前半部分剃光,而实际上,清朝男性最常见的发型是金钱鼠尾发型,即只在头后留一撮头发编成辫子,这种辫子细到能穿过铜钱的方孔。至于清朝女性,影视剧中常见的旗头形象实际上在清中后期才更为广泛,而且《还珠格格》中的大拉翅发型是清朝末年才出现的,与乾隆时期的历史背景并不相符。

  西方摄影师如威廉·桑德斯、雷蒙德和阿尔伯特·卡恩等人在中国的摄影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清朝人真实生活面貌的珍贵资料。他们的照片中,清朝底层人民衣衫褴褛、身材瘦削,与宫廷中的华丽形象截然不同。这些照片展示了晚清社会中落后、麻木和迂腐的一面,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总的来说,清朝人的真实形象与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形象存在差异,这些差异部分是由于艺术加工和历史背景的不符。而西方摄影师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真实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29829
金币
130781
道行
20023
原创
757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4013(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24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4-18
关于法国摄影家阿尔伯特·卡恩在百年前拍摄的清朝人真实相貌彩照,综合历史资料和摄影背景,可总结以下信息:

一、摄影家背景与拍摄动机
法国银行家、慈善家阿尔伯特·卡恩(Albert Kahn)出生于贫困家庭,早年经历困苦,成年后通过金融业积累巨额财富。因对摄影技术的着迷,他启动“彩色地球档案”计划,旨在用彩色摄影记录全球各地人文风貌,展现不同文化的真实状态。
动机:卡恩希望通过摄影打破刻板印象,揭示被历史叙事忽略的普通人生存状态,尤其是对东方文化的关注。

二、拍摄背景与内容特点
时间与历史背景
卡恩于1909年前后抵达中国,正值清朝末期(慈禧太后去世、溥仪登基),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拍摄对象与场景

聚焦普通人:与当时主流记录皇室贵族不同,卡恩深入市井、乡村,拍摄穿补丁衣服的贫民、街头小贩、好奇的孩童等底层百姓,展现其面黄肌瘦、神情麻木的真实状态。
城乡对比:京城街道泥泞破败,贵族女子虽衣着华丽却面容呆滞,与影视剧中光鲜形象差距显著;农村则记录佃户的困苦生活和流民乞讨的惨状。
技术突破
卡恩使用当时罕见的彩色摄影技术(奥托克罗姆工艺),照片色彩还原度高,成为研究清末社会的重要视觉资料。

三、历史价值与“差距”体现
与影视剧的差异

影视剧中的清朝常美化贵族生活(如绫罗绸缎、精致妆容),而照片显示多数百姓衣衫褴褛、生存艰难,揭露了清末真实的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
皇宫贵族实际容貌普通(如慈禧太后官方照),与影视剧的“艺术加工”形成鲜明对比。
填补历史空白
卡恩的7万多张照片(含中国部分)成为研究20世纪初全球社会的重要档案,尤其弥补了清末基层史料缺失的遗憾。

普世情感的记录
照片不仅反映清朝衰亡的“死气”,更捕捉到百姓坚韧求生的细节,如孩童的好奇、农妇的劳作,呈现超越时代的人性真实。

四、总结
卡恩的镜头以“去滤镜”方式还原了清末社会的真实图景:国家动荡下百姓的苦难、贵族虚浮的统治、城乡的破败景象。这些彩照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见证,更是对历史叙事的修正——提醒我们关注被宏大叙事遮蔽的普通人命运。
进一步阅读:可查看13中关于照片与影视剧对比的详细描述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