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成为世界500强中国区总裁;36岁成为阿里巴巴CEO;如今是嘉御资本创始人,投资领域的“黄金猎手”……,卫哲职业生涯30年,不仅是一段成长蜕变的个人传奇,也是管理和投资众多企业,见证时代变迁的商业传奇。
今年,卫哲出了他的新书-《效率为王》,在书中他结合了自身在百安居、阿里巴巴的丰富经历,以及所服务的逆势增长的安克创新、泡泡玛特、沪上阿姨、锅圈食汇等企业的实战经验,详细阐述了在当下企业提升效率的九大心法,包括领导效率、组织效率、运营效率、资产效率、战略效率、技术效率、创新效率、出海效率和个人成长效率,帮助企业和个人获得一套系统的、极简的效率提升方法,找到存量周期的生存之道,避免低维度的勤奋,使企业持续稳健地活下去,实现长期增长。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OpenAI的GPT系列与谷歌、百度的BERT、文心一言等竞相角逐,形成了红海局面。此时,DeepSeek犹如新星崛起,开启了逆袭之旅。
未来AI将如何演进?哪些机遇值得关注?今年1月份,卫哲受邀参加以“创新策源,生态赋能,助力科创的天空群星闪耀”为主题的天津大学第八届创新创业新年论坛,围绕《AI浪潮下,创业和投资新方向》这一主题进行主旨演讲,指出AI将深刻改变众多行业,速度快、程度深。在论坛上,他基于多年商业投资经验,分享了对未来的3个预测,涉及到创业、投资、工作、生活等等方面。
预测一:未来3年内,
我们手机里的APP数量将减少一半
为什么手机里的APP会减少?
这一预测反映了当前应用生态向高效集约化发展的趋势。
APP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产物,其本质就是垂直搜索工具,只针对某一类特定信息。更确切地说是一个信息孤岛。随着技术整合和超级应用的普及,用户对单一功能APP的依赖会逐渐降低。例如,通过小程序、云服务或AI驱动的聚合平台,用户可以在更少的应用中满足多样化需求。
比如你出一趟差,一路上可能得打开七八个APP。订高铁票、订酒店、订餐厅、网约车,一趟出差使用4/5个APP。现在我们有了AI生活助手,我们只需要对AI提出诉求,它就能把全部流程安排好。你调一下航旅管家,几点飞机落地,哪个口出,AI自动帮我匹配完毕,我走出来,车在门口等我。你会发现,这一套流程直接可以代替之前的4/5个APP,这还只是AI最简单的应用。
预测二:10年内,
每周工作4天,甚至更少
人类将可以从每周工作五天,减少到四天。为什么?
生产效率的提升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将推动工时制度的变革。随着视频训练、真迹采集等大规模采集、训练路径走向成熟,AI+Robotics,AI+机器人等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有了机器人,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将大大提升。
机器人在十年内一定会替我们干很多活,而人类就不需要花这么多时间去创造更多的财富,一周工作天数将从五天降到四天及以内。这样就会释放出人类更多的非工作时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拐点。
人类是为了生活而工作,还是工作就是生活的一小部分,每周有4天及以上的休息时间?这是完全不一样的。
预测三:20年内,
人类平均寿命会到100岁
20年左右的时间内,我们的平均寿命将增加到100岁。为什么?
AI+医疗。互联网时代,我们经历的互联网+医疗,基本上改变了生产关系,比如远程医疗,AI将释放大量医疗行业的生产力,无论是新药的研发速度,还是医疗器械的智能化。人人可以有名医,AI名医跟着你,人类平均寿命多20年。
在我过去的互联网工作经历中,我见证了互联网如何深刻改变了众多行业,但其中改变最小的莫过于医疗行业。尽管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医疗资源的分配问题,如通过远程医疗等方式,但核心的医疗资源——名医和药物,并未发生本质变化。美团等平台虽然能送药到家,但这仅仅是改变了医疗服务的交付方式,并未触及医疗生产力的核心。
那么,为何我坚信在未来20年左右,人类的寿命会有巨大的突破呢?
关键在于医疗领域即将迎来的巨大进步,尤其是AI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AI加速发展的趋势,正如一个不可逆转的风口。我们如何判断一个技术是否具有革命性?一个重要的标准是看它能否深刻且广泛地改变多个行业。在移动互联网到来之前,即便是PC互联网,其改变的行业也相对有限。而移动互联网则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如今,没有手机,我们几乎寸步难行,无论是打车还是点餐,都离不开它。
AI正展现出同样的变革力量,它改变的行业之多,已经让我们开始讨论哪些行业不会被改变,哪些岗位在AI的冲击下仍能保住。事实上,现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AI能改变什么,而是还有什么不能被AI改变。AI不仅改变的行业多、改变的行业深,而且这次改变的速度之快,也是前所未有的。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AI的推动下,医疗领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从而推动人类寿命的显著提升。
为什么这三件事,特别是后两件事加在一起,是个好消息呢?
把地球当作一家公司,每周工作四天以内,你的用户时长变长了;寿命从80岁提高到100岁,你的用户生命周期变长了。那么消费就会被刺激,全球消费不足,不需要生产太多商品的现状就会得到改变。从这个角度来说,以AI为代表队科技进步进入加速期,是非常令人兴奋的。
关于AI,四大领域值得关注:
第一,基础建设。
首先,我们描绘了一个宏大的蓝图,即AI时代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以往为互联网打造的基础设施不同,AI时代的基础设施建设将迎来一次质的飞跃。如今,当我们向智能助手提出一个问题,或是在社交圈内寻求信息时,其背后的数据处理量相当于过去万次搜索的规模。这意味着,移动互联网的数据流量基础,从原先的双车道,跃升至数百甚至数千车道,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扩容。
在这一背景下,英伟达作为当前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军者,其市值已突破3万多亿美金,成为了这一变革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我曾亲历过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的泡沫时期。然而,在那段时期,专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司,如Oracle等,却从未真正陷入泡沫。基于此,我们可以预见,尽管目前尚不清楚哪个AI应用或哪个大模型将脱颖而出,但基础设施的建设无疑是一个稳赚不赔的领域。修路,即构建AI时代的基础设施,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是中国需要做的,也是美国等全球各国共同面临的课题。
第二,大模型。
即使你刚刚开始创业,只要方向是AI基础建设相关的硬件类投资和创业,仍然有很大的机会取得成功。因为大模型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硬件支持,而这也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领域。
第三和第四,“行业+AI”与“AI+行业”。
接下来,我们深入探讨的是“行业+AI”与“AI+行业”这两种模式的差异。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两种说法只是顺序上的颠倒,但实际上,它们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策略和路径。
“行业+AI”模式,意味着你已经在某个特定行业中深耕细作,无论是材料、医疗、企业服务还是消费等领域,你都在思考如何将这些行业与AI技术相结合,以提升效率、优化流程或创造新的价值。这种模式下的挑战在于,你需要理解并适应AI技术的特性,将其无缝融入到你所熟悉的行业中。
而“AI+行业”模式,则是由原生的AI公司主导,它们带着先进的技术和解决方案,试图进入并改变传统行业。这种模式下,AI公司就像是一把锤子,而传统行业中的问题就像是钉子。AI公司的目标就是找到那些最需要被“敲打”的问题,并用AI技术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然而,这种模式下的挑战在于,你需要深入了解目标行业的特性和需求,以确保你的解决方案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在探讨这两种模式时,我们还需要关注一个关键问题:训练参数的数据来源。大部分的训练参数存在于公域,即那些公开可用的大数据。这些数据对于大模型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特征,有助于提升模型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然而,在某些特定领域,如医疗、医药和金融等,由于数据的敏感性和隐私性,公域数据并不充足。因此,在这些领域中,“AI+行业”模式可能更有优势,因为它可以更加灵活地利用私域数据来训练和优化模型。
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劣,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需求。在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时,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资源、能力和目标行业的特性。同时,无论选择哪种模式,都需要注重数据的获取和处理,以确保AI技术的有效应用。
关于AI的应用,这两个方向值得特别关注:
一是网络安全,二是具身智能。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应对新的挑战和威胁。
具身智能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它结合了机器人和AI技术,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大的突破和发展。中国在这个领域有着完善的硬件供应链体系和大规模量产的绝对优势,因此有望成为全球领先的具身智能技术国家。
在最后,我想强调的是,AI技术的发展将对全球科技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合作的精神,推动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尽管存在法律和政策的差异,但人员和信息的交流是无法阻挡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交流机会,共同推动全球科技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i黑马立场。
5月9日—11日,创业黑马将邀请AI产业研究专家、企业AI创新业务操盘手和 AI咨询师、AI技术解决方案专家,齐聚北京,让更多的中小企业,了解AI新趋势,对标AI新案例,共同开启AI新思考。
只有当你来到北京,和AI创业者、行业专家深入链接,才能真的“看见”和“感受”到,AI 给中国产业带来新机遇和巨大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