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航天史上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员专列”,“神箭”长二F火箭每次亮相,其可靠性和安全性都会再度提升。目前,长二F火箭可靠性评估值已经提升到0.9905,安全性评估值达到0.99996。为不断提高火箭性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科研团队持续攻关。
17时17分,当长二F火箭拔地而起、划破天际,一组特殊的“眼睛”——箭上安装的8台高清摄像机,正在凝视着箭体。从二级发动机喷口跃动的橘红色焰流,再到船箭分离,这些清晰的画面都被实时呈现在地面指挥大厅的屏幕上。
“这就像给火箭装上了全景行车记录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陈牧野介绍,团队自主研制的8台高清摄像机首次实现全箭观测视角覆盖,图像覆盖范围从3个关键区域扩展至箭体外表面、二级发动机尾舱和神舟飞船等部位。“这些高清影像数据为地面人员提供了更多视角、更加全面的实时画面,便于更清晰地观察火箭飞行状态,并精准判断火箭关键分离动作,保护航天员安全。”陈牧野说。
高清影像数据的传输,离不开更加顺畅的传输渠道。这次火箭遥测系统首次应用5Mbps(兆比特每秒)码率传输技术,全面提升了遥测关键数据的可靠传送能力。据介绍,火箭上还增加了环境参数的测点,开展分离环境适应性、环境抗干扰等飞行环境的精细化测量,采集飞行中的压力、振动等数据,为将来的发射任务环境适应性研究积累宝贵数据。
本次任务中,全新启用的发射场诸元设计系统成为一大亮点。
所谓诸元,指的是火箭发射时的各类参数。我国科研人员依托自主研发的“天元”软件开发平台研制出了发射场诸元设计系统,能将火箭发射所需的弹道计算、参数装订等核心环节整合到一个数字化平台上,通过软件实现数据在线生成和传递。相比以往依赖人工传递光盘、纸质文件的操作模式,发射场诸元设计系统能显著提升发射场数据处理效率,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靶场诸元设计正式迈入“数字时代”。
“过去,一次火箭发射需要传递上百项诸元参数,依赖光盘、纸质文件等载体,在分秒必争的射前流程中比较浪费时间。现在动动手指,数据就能‘穿越’1000公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常武权介绍,发射场诸元设计系统打通了网络传输链路,所有数据互联互通,避免人为操作失误,提高发射场诸元传递效率和质量控制水平,以数字化工作赋能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