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世界的年轻人|研究不止于实验室,更服务于遥远山区
沈君豪投身AI研究的契机
沈君豪出生于2002年,是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大一下学期,他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关于智能教育的话题点燃了他的兴趣。他认为如果人工智能可以为教育公平和资源分配不均提供有效的支撑,那将是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情,自此带着明确方向走进人工智能世界。
实验室中的潜心钻研
学习路径
本科课程之外,沈君豪对人工智能有着明确的学习路径。他阅读国内外人工智能的经典教材,参与学院的科研计划,在导师的指导下看论文做研究,还参与各种学术交流。他认为书本知识比较系统,论文知识比较前沿,科研可以将理论付诸实践,而学术交流能让人对科研动态有较好的把握。因为痴迷研究,大部分时候他一上完课就跑去实验室,导师也在实验室给他留了位置。
研究成果
符号认知诊断:在教育评估中,传统心理学方法虽能清晰解释学生能力,却难以应对复杂的教学场景;深度学习算法虽建模精细,但复杂的“黑箱”模式让教师难以信任。为此,沈君豪尝试平衡准确性和解释性,以符号形式表达学生能力和学生在不同项目上的反馈之间的关系,以便教师理解和应用。一开始尝试了很多方案,做了半年也没有显著成效,后来他从头分析理论基础和代码逻辑,积极向导师和同门请教,最终找到了可行方案。
超图认知诊断:利用超图结构捕捉学生之间的同质性影响因素,以提高个性化学习推荐的精准度。这些成果服务于上海市教委教育数字化转型,落地1 + 1课堂教学与针对性个性化课后素养能力提升,能帮助教师快速评估学生各项能力,实现教学的个性化与精细化。
所获荣誉
四年间,在学院、导师和团队的共同支持下,他获得了NeurIPS2023因果结构学习挑战赛国际冠军、2024年中国计算机学会大学生学术秀本科组冠军等诸多荣誉,在CCF - A类国际会议发表论文3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
将AI课程送到云南山区
支教背景
自2019年起,华东师范大学与云南寻甸建立了对口帮扶机制,通过课程开发等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隶属于昆明市,山区、高寒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87.5%。
支教过程
2024年9月至12月,沈君豪和其他志愿者通过远程连线,为寻甸县仁德四小四年级的6个班级开设了每周一节的大语言模型科普课程。考虑学生年龄、认知和设备限制,他花了很多精力设计课程内容,用通俗有趣的方式展示AI的可能性,比如利用云平台部署的语言模型辅助教学,并以语言模型生成图片和故事作为案例。他自己和其他志愿者也同时负责课程的教授与协调。
支教成效与研究方向延伸
隔着电脑屏幕,沈君豪能看见孩子们觉得课程特别好玩,非常热衷于尝试,生成各种图片、写小说、配上插图进行创作,而且不需要学过平面绘图软件,就能去完成一些事情,释放想象力。他认为孩子们能从中受益、不掉队,课程的使命便完成了。为此,他的研究方向也进一步延伸,即如何让深度学习模型在低性能设备上运行,以便服务更多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他对技术赋能教育公平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未来规划
2024年,在巴塞罗那的国际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大会上,沈君豪与各领域学者交流,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研究范式变革。读博期间,他计划聚焦于多模态模型推理研究;更长远的规划上,他期望能够在人工智能领域找到新的研究问题,推动人工智能为机器人应用提供基础,提升人工智能在教育等现实场景中的更深层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