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天府广场消失的“皇城”是否被铭记
“皇城”的历史概况
“皇城”即明蜀王府,原址位于成都市中心,也就是今天府广场、四川科技馆一带,是明代藩王府中最富丽的一座。其北起东西御河,南到红照壁,东至东华门,西达西华门,周长2500多米,面积38公顷多,建筑可与北京故宫媲美。公元1371年,明太祖封11子朱椿为蜀王,在成都城中心修建蜀王府,方向为正南北,外绕御河,俗呼皇城。蜀王府有两重城墙,外为萧墙,东抵今顺城大街,西达今东城根街,南到今东御街、西御街,北至今西玉龙街、羊市街;内为宫墙。虽为王府,却有皇宫的巍峨气派。
可能记得“皇城”的人群
老一辈成都人
老人们会记得“皇城”,平日茶余饭后,他们最爱在孙子辈面前回忆老成都的过往。居住在以前皇城坝附近的成都人,对过去的生活场景印象深刻,比如闲暇时去贡院街的鑫记餐馆点一碗包面(今天的抄手),拉黄包车的、推车、抬轿的喜欢在贡院北街马婆婆开的蒸牛肉小馆子里就餐,大家还会在贡院街北口的大茶铺相聚喝茶闲聊等。这些与“皇城”紧密相连的生活记忆,会让他们铭记“皇城”的存在。
对历史文化有研究的人
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以及对成都历史文化感兴趣并深入研究的爱好者,他们通过查阅历史资料、研究相关文物等方式,了解到“皇城”曾经的辉煌。例如“皇城”严格按照明代礼制建造,作为仅次于皇宫的亲王府邸,建筑格式、布局基本上仿照皇宫,是缩小版的紫禁城。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会使他们记住“皇城”。
从事文化传承工作的人
文化工作者、导游等职业人群也会记得“皇城”。文化工作者有责任传承和弘扬地方历史文化,“皇城”作为成都重要的历史遗迹,是他们研究和传播的对象。导游在讲解成都历史时,会向游客介绍“皇城”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让更多人了解“皇城”。
“皇城”消失后的现状
至1970年,旧时“皇城”等风貌近乎全部消失。1968年,为准备庆祝新中国建立20周年,全部拆除贡院(旧皇城)仅剩下的南城门及其后面的明远楼,致公堂古建筑和部分旧房,此时人们逐渐遗忘皇城的旧概念,称呼为人民南路广场。1970年,皇城的护城河金河、御河被填平用以修筑地下防空工事,在老皇城原址上修筑了布局状若“忠”字的“毛泽 东思想万岁展览馆”和巨型毛主席塑像。1979年,毛泽 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更名为四川省展览馆。如今的天府广场是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广场,是市民休闲、游客观光的必去之地,四周繁花似锦,绿草茵茵,琼楼玉宇,高楼林立,已难觅“皇城”当年的踪迹。
虽然“皇城”的实体建筑已不复存在,但它在一些人的记忆和文化传承中仍有一定的印记,不同人群通过不同的方式记住这座曾经辉煌的“皇城”